《後漢紀》孝安皇帝紀下卷第十七

〔一〕 商君書更法篇曰:“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夏四月戊辰,光祿勛馮石為太尉。

五月,南單于左〔日〕(屍)逐燒當郡部扶渠當等反〔一〕。

〔一〕 范書南匈奴傳“扶渠當”作 “新降一部大人阿族”。又安帝紀作“南匈奴左日逐王叛”。按反者乃左日逐王所轄之新降一部,因不堪徵發煩劇而反,非左日逐王叛。安帝紀失於簡而致誤。又袁紀之“屍”字乃“日”字之訛,正之。

秋八月辛巳,大鴻臚耿珍為大將軍〔一〕。

〔一〕 范書作“耿寶”,恐系避諱所改。

戊子,麒麟一、白虎二同見陽翟。

九月丁酉,廢皇太子保為濟陰王。

太子嘗有疾,避於野王君王聖第。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古與中常侍江京、樊豐及聖、永等爭言相是非〔一〕,遂誣譖男等,皆幽死獄,父母妻子徙日南。太子思戀男等,數為嘆息。聖、永懼有後患,乃與京、豐共譖構太子。是時閻後寵盛,京、豐媚於閻顯等,信之,遂與後共助毀太子。上召大將軍、公卿議太子應廢。大將軍耿珍等曰:“是不宜奉適嗣。”太常桓焉、太僕來歷、廷尉張皓曰:“邴古等所議謀,太子不知。經說年未十五,過惡不在身〔二〕。太子少,宜選忠良師友,輔以禮義。廢置重事,此誠聖思所宜詳審。”上使中常侍奉詔脅諸大臣,大臣皆失色。來歷獨固爭之,上乃免歷官,削爵土。

〔一〕 東觀記、范書“邴古”作“ 邴吉”。

〔二〕 王先謙曰:“王補曰:‘昭公二十三年公羊傳:尹氏立王子朝。何休註:尹氏貶,王子朝不貶者,年未滿十歲,未知欲富貴,不當坐,明罪在尹氏。此議言經說“年未滿十五,過惡不在其身” ,蓋漢時治經者舊有此說,故來歷等據之,以爭濟陰王。’”按時濟陰王才十歲。

是日,太子廢。於是光祿勛〔祋〕(祝)諷〔一〕、中郎將閭丘弘〔二〕、符節令張敬、太中大夫第五頡、中散大夫曹成、諫議大夫李泰〔三〕、羽林右監孔顯、治書侍御史龍調〔四〕、衛尉丞樂闈、城門司馬徐崇、開封人鄭安世等守闕上書,訴太子之冤〔五〕。

〔一〕 據范書、華陽國志蜀志改。

〔二〕 中郎將,范書來歷傳作“侍中”。

〔三〕 范書來歷傳作“李尤”,惠棟以為袁紀作“李泰”,誤。

〔四〕 范書來歷傳作“龔調”。惠棟曰:“華陽國志曰:調字叔侯,巴郡安漢人,官至荊州刺史。”今按惠所引見華陽國志卷一二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巴郡士女,其文曰:“志士荊州刺史龔調字叔侯。”注曰:“安漢人。”後又有“文學掾龔策”,注作“墊江人”。而巴志所載官至荊州刺史者,乃龔榮也,且系墊江人,桓帝時任巴郡文學掾。則即巴郡士女所言之“龔策”也,“策”系“榮”之誤。而巴志敘安漢縣,曰:“號出人士,大姓陳、范、閻、趙。”不及龔姓。按調、榮二人,先後同時,恐不當俱官至荊州刺史,苦無旁證,未知孰是。

〔五〕 據范書所載,此上十一人皆系來歷邀集守闕上書者。

癸巳〔一〕,令天下死罪減一等,徙邊戍,亡命贖罪者各有差。

〔一〕 范書安帝記作“乙巳”。按癸巳在丁酉之前,而史文置於後,則當以“乙巳”為是。

辛亥,黃龍見歷城。

庚申晦,日有蝕之。

冬十月壬午,鳳凰見新豐。本志曰:“皇之不極,是謂不建,時則有龍蛇之孽。”又曰:“視之不明,是謂不哲,時則有羽蟲之孽。鳳皇者,陽明之應也,故非明王則隱而不見。凡五色大鳥似鳳皇者多為羽蟲之孽。”是時上信讒,免楊震,廢太子,不哲之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