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順皇帝紀上卷第十八

〔四〕 周禮考工記曰:“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飭力以長地財,謂之農夫。”

太史張衛對曰:

臣聞政善則休祥降〔一〕,政惡則咎徵見。苟非聖人,或有失誤。昔成王疑周公而大風拔樹木,開金縢而反風至〔二〕,天人之應,速於影響。故詩稱曰:“無曰高高在上,……日監在茲。”〔三〕間者,京師地震,雷電赫怒。夫動靜無常,變改正道,則有奔雷土裂之異。

〔一〕 “政善”原誤倒,據黃本逕正。

〔二〕 史記魯世家曰:“周公卒後,秋未獲,暴風雷,禾盡偃,大石盡拔。周國大恐。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成王執書以泣,……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

〔三〕 見詩周頌敬之章。其意曰莫言天高高在上,實因日月所照,瞻視人世,不可謂遠也。

自初舉孝廉,迄今二百歲矣〔一〕,皆先孝行,行有餘力,始及文法。辛卯詔以能宣章句奏案為限,雖有至孝,猶不應科,此棄本而就末〔二〕曾子長於孝,然實魯鈍〔三〕,文學不若游、夏,政事不若冉、季。今欲使一人兼之,苟外可觀,內必有闕,則違選舉孝廉之制矣。且郡國守相,割符寧境,為〔國〕大臣〔四〕,一旦免黜十有餘人,吏民罷於送迎之役,新故交際,公私放濫,或臨政□民,為百姓取便,而以小過免之,是為奪人父母使嗟號也〔五〕。

〔一〕 胡三省曰:“武帝元光六年初舉孝廉,至是年凡二百七年。”

〔二〕 指上文左雄上言“諸生試家法,文吏試箋奏”,帝納之而下詔。袁紀未言下詔之日,范書作十一月辛卯,與衡言“辛卯詔”正合。

〔三〕 論語先進孔子曰:“參也魯。”

〔四〕 據通鑑補。

〔五〕 時胡廣等上書駁左雄之議,出為濟陰太守。頃之。與諸郡守十餘人皆坐謬舉受黜。衡此對以駁雄議為主,為廣等鳴冤也。

又察選舉,一任三府,台閣秘密,振暴於外,貨賂多行,人事流通。今真偽渾淆,昏亂清朝,此為上陵下替,分威共德,災異之興,不亦宜乎?

易不遠復,論不憚改〔一〕,朋友交接且不宿過,況於帝王,承天理物,以天下為公者乎!中間以來,妖星見於上,震裂著於下〔二〕,天誡詳矣,可為寒心。明者消禍於未萌,今既見矣,修政恐懼,則轉禍為福矣。

〔一〕 胡三省曰:易曰:“不遠復,無祇悔。”論語曰:“過則勿憚改。”

〔二〕 裂原作“烈”,據黃本逕改。

上覽眾對,以李固對為第一〔一〕,諸常侍悉叩頭謝罪,朝廷肅然。

〔一〕 沈欽韓曰:“案融對碌碌無取,衡乃歸咎於左雄,為胡廣等訟冤。文人固陋如此,視固之直指近幸外戚,以感悟人主,有天壤之別矣。惜袁范各以意刊削,二書相校,同者才十之三,遂不見元本。”按融、衡二對不見范書,唯通鑑刪取袁紀而引之。

拜固為議郎,權臣皆切齒於固,將加之罪。朝中名臣黃瓊等救解之。歲中,梁商請為從事中郎。商以後父輔政,柔和自守,內豎亂政,不能有所裁。固奏記於商曰:“今四海雲擾,背義趨利,父勸其子,兄勉其弟,皆先論價而後定位。夫致一賢則國賴其功,招一惡則天下被其害。數年已來,妖怪屢起,宮省之中,必有陰謀。將軍位尊勢重,誠令王政一整,必享不朽之福。” 商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