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季康子問:“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不知其仁。”
子路喜從游,遇長沮、桀溺、荷徽扇恕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集解】:孔安國曰:“言備臣數而已。”
子路為蒲大夫,【索隱】:蒲,衛邑,子路為之宰也。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集解】:言恭謹謙敬,勇猛不能害,故曰“執”也。寬以正,可以比眾;【集解】:音鼻。言寬大清正,眾必歸近之。恭正以靜,可以報上。”
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慾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於是衛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索隱按:服虔雲“為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索隱】:按:左傳蒯聵入孔悝家,悝母伯姬劫悝於廁,強與之盟而立蒯聵,非悝本心自作亂也。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蕢聵弗聽。於是子路欲燔台,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黶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集解】:王肅曰:“子路為孔子侍衛,故侮慢之人不敢有惡言,是以惡言不聞於孔子耳。”是時子貢為魯使於齊。【索隱】:按:左傳子貢為魯使齊在哀十五年,蓋此文誤也。
宰予字子我。【集解】:鄭玄曰魯人。【索隱】:家語亦云魯人。利口辯辭。既受業,問:“三年之喪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集解】:馬融曰:“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子曰:“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君子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故弗為也。”集解孔安國曰:“旨,美也。責其無仁於親,故言‘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集解】:馬融曰:“生未三歲,為父母所懷抱也。”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義也。”【集解】:孔安國曰:“自天子達於庶人。”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集解】:包氏曰:“朽,腐也。雕,雕琢刻畫。”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集解】:王肅曰:“圬,墁也。二者喻雖施功猶不成也。”
宰我問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集解】:王肅曰:“言不足以明五帝之德也。”
宰我為臨菑大夫,【索隱】:按:謂仕齊。齊都臨淄,故云“為臨淄大夫”也。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孔子恥之。【索隱】:按:左氏傳無宰我與田常作亂之文,然有闞止字子我,而因爭寵,遂為陳恆所殺。恐字與宰予相涉,因誤云然。
端沐【索隱】:家語作“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
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問曰:“汝與回也孰愈?”【集解】:孔安國曰:“愈猶勝也。”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貢既已受業,問曰:“賜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集解】:孔安國曰:“言汝器用之人。”曰:“何器也?”曰:“瑚璉也。”【集解】:包氏曰:“瑚璉,黍稷器。夏曰瑚,殷曰璉,周曰簠簋,宗廟之貴器。”
陳子禽問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集解】:孔安國曰:“文武之道未墜落於地,賢與不賢各有所識,夫子無所不從學。”而亦何常師之有!”【集解】:孔安國曰:“無所不從學,故無常師。”又問曰:“孔子適是國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集解】:鄭玄曰:“怪孔子所至之邦必與聞國政,求而得之邪?抑人君自原與之為治者?”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也。”【集解】:鄭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與人求之異,明人君自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