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顓孫師,陳人,【索隱】:鄭玄目錄陽城人。陽城,縣名,屬陳郡。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
子張問乾祿,【集解】:鄭玄曰:“乾,求也。祿,祿位也。”孔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集解】:包氏曰:“尤,過也。疑則闕之;其餘不疑,猶慎言之,則少過。”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集解】:包氏曰:“殆,危也。所見危者,闕而不行,則少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集解鄭玄曰:“言行如此,雖不得祿,得祿之道。”
他日從在陳蔡間,困,問行。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國行也;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集解】:鄭玄曰:“二千五百家為州,五家為鄰,五鄰為里。行乎哉,言不可行。”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夫然後行。”【集解】:包氏曰:“衡,軶也。言思念忠信,立則常想見,參然在前;在輿則若倚於車軶。”子張書諸紳。【集解】:孔安國曰:“紳,大帶也。”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孔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國必聞,在家必聞。”【集解】:鄭玄曰:“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譽。”孔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集解】:馬融曰:“常有謙退之志,察言語,觀顏色,知其所欲,其念慮常欲下於人。”在國及家必達。【集解】:馬融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集解】:馬融曰:“此言佞人也。佞人假仁者之色,行之則違;安居其偽而不自疑。”在國及家必聞。”【集解】:馬融曰:“佞人黨多。”
曾參,南武城人,【索隱】:按:武城屬魯。當時魯更有北武城,故言南也。【正義】:括地誌云:“南武城在兗州,子游為宰者。地理志雲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雲南武城也。”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
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正義】:韓詩外傳云:“曾子曰:‘吾嘗仕為吏,祿不過鍾釜,尚猶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道養親也。親沒之後,吾嘗南遊於越,得尊官,堂高九仞,榱提三尺,踧轂百乘,然猶北向而泣者,非為賤也,悲不見吾親也。’”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
澹臺滅明,【集解】:包氏曰:“澹臺,姓;滅明,名。”【正義】:括地誌云:“延津在滑州靈昌縣東七里。注水經云:‘黃河水至此為之延津。昔澹臺子羽齎千金之璧渡河,陽侯波起,兩蛟夾舟。子羽曰:“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威劫。”操劍斬蛟。蛟死,乃投璧於河,三投而輒躍出,乃毀璧而去,亦無怪意。’即此津也。”武城人,【正義】:括地誌雲亦在兗州。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
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集解】:包氏曰:“言其公且方。”
南遊至江,【索隱】:按:今吳國東南有澹臺湖,即其遺蹟所在。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索隱】:按:家語“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而上文雲“滅明狀貌甚惡”,則以子羽形陋也。今此孔子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與家語正相反。【正義】:按:澹子羽墓在兗州鄒城縣。
宓不齊字子賤。【集解】:孔安國曰魯人。【正義】:顏氏家訓云:“兗州永昌郡城,舊單父縣地也。東門有子賤碑,漢世所立,乃雲濟南伏生即子賤之後,是‘虙’之與‘伏’古來通,字誤為‘宓’,較可明矣。虙字從‘虍’,音呼;宓從‘宀’。音綿。下俱為‘必’,世傳寫誤也。”少孔子三十歲。【索隱】:家語云“魯人,字子賤,少孔子四十九歲”。此雲“三十”,不同。
孔子謂“子賤君子哉!魯無君子,斯焉取斯?”【集解】:包氏曰:“如魯無君子,子賤安得此行而學?”
子賤為單父宰,【正義】:宋州縣也。說苑云:“宓子賤理單父,彈琴,身不下堂,單父理。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而單父亦理。巫馬期問其故。宓子賤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勞,任人者逸。’”反命於孔子,曰:“此國有賢不齊者五人,【索隱】:按:家語云“不齊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不同也。教不齊所以治者。”孔子曰:“惜哉不齊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則庶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