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二 夏本紀第二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集解】:劉熙曰:“若此,則舜格於文祖,三年之後,攝禹使得祭祀與?”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集解】:劉熙曰:“今潁川陽城是也。”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集解】:皇甫謐曰:“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集解】:禮緯曰:“祖以吞薏苡生。”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正義】:帝王紀云:“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賜姓曰偃。堯禪舜,命之作士。舜禪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賢,薦之於天,將有禪之意。未及禪,會皋陶卒。”括地誌云:“咎繇墓在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東,東都陂內大冢也。”封皋陶之後於英、六,【集解】:徐廣曰:“史記皆作‘英’字,而以英布是此苗裔。”【索隱】:地理志六安國六縣,咎繇後偃姓所封國。英地闕,不知所在,以為黥布是其後也。【正義】:英蓋蓼也。括地誌云:“光州固始縣,本春秋時蓼國。偃姓,皋陶之後也。左傳雲子燮滅蓼。太康地誌雲蓼國先在南陽故縣,今豫州郾縣界故胡城是,後徙於此。”括地誌云:“故六城在壽州安豐縣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大心滅之。”或在許。【集解】:皇覽曰:“皋陶冢在廬江六縣。”【索隱】:許在潁川。【正義】:括地誌云:“許故城在許州許昌縣南三十里,本漢許縣,故許國也。”而後舉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集解】:皇甫謐曰:“年百歲也。”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集解】:孟子“陽”字作“陰”。劉熙曰:“崈高之北。”【正義】:按:陰即陽城也。括地誌云:“陽城縣在箕山北十三里。”又恐“箕”字誤,本是“嵩”字,而字相似。其陽城縣在嵩山南二十三里,則為嵩山之陽也。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集解】:地理志曰扶風鄠縣是扈國。【索隱】:地理志曰扶風縣鄠是扈國。正義括地誌云:“雍州南鄠縣本夏之扈國也。地理志雲鄠縣,古扈國,有戶亭。訓纂雲戶、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啟伐之,大戰於甘。【集解】:馬融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索隱】:夏啟所伐,鄠南有甘亭。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集解】:孔安國曰:“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也。”啟曰:“嗟!六事之人,【集解】:孔安國曰:“各有軍事,故曰六事。”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集解】:鄭玄曰:“五行,四時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三正,天、地、人之正道。”天用剿絕其命。【集解】:孔安國曰:“剿,截也。”今予維共行天之罰。【集解】:孔安國曰:“共,奉也。”左不攻於左,右不攻於右,女不共命。【集解】:鄭玄曰:“左,車左。右,車右。”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集解】:孔安國曰:“御以正馬為政也。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也。”用命,賞於祖;【集解】:孔安國曰:“天子親征,必載遷廟之祖主行。有功即賞祖主前,示不專也。”不用命,僇於社,【集解】:孔安國曰:“又載社主,謂之社事。奔北,則僇之社主前。社主陰,陰主殺也。”予則帑僇女。”【集解】:孔安國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恥累之。”遂滅有扈氏。天下鹹朝。
夏後帝啟崩,【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夏啟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集解】:孔安國曰:“盤於游田,不恤民事,為羿所逐,不得反國。”昆弟五人,【索隱】:皇甫謐雲號五觀也。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集解】:孔安國曰:“太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