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一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


入海求蓬萊者,【正義】:蓬萊、方丈、瀛州,勃海中三神山也。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侯其氣雲。
其秋,上幸雍,【索隱】:上雍,以雍地形高,故云上。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上疑未定。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宛,問於鬼臾區。【集解】:漢書音義曰:“區,黃帝時人。”【索隱】:鄭氏云:“黃帝佐也。”李奇曰:“黃帝時諸侯。本作‘申區’者,非;藝文志作‘鬼容區’者也。”區對曰:‘帝得寶鼎神筴,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歲【正義】:率音律,又音類,又所律反,三音並通。後皆放此也。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視其書不經,疑其妄書,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說,召問卿。對曰:“受此書申功,【集解】:封禪書“功”字作“公”。申功已死。”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齊人也。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封禪七十二王,【正義】:河圖云:“王者封太山,禪梁父,易姓登崇,有七十二君也。”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集解】:應劭曰:“黃帝時諸侯會封禪者七千人。”李奇曰:“說仙道得封者七千國。”張晏曰:“神靈之封謂山川之守。”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集解】:蘇林曰:“今雍有鴻冢。”其後於黃帝接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謂寒【集解】:徐廣曰:“一作‘塞’。”門者,谷口也。【集解】:漢書音義曰:“黃帝仙於塞門也。”【索隱】:服虔云:“黃帝所仙之處也。”小顏云:“谷,中山之谷口,漢時為縣,今呼為冶谷,去甘泉八十里。盛夏凜然,故曰寒門谷口也。”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集解】:晉灼曰:“地理志首山屬河東蒲阪,荊山在馮翊懷德縣。”鼎既成,有龍垂胡珣【索隱】:顏師古云:“胡謂項下垂肉也;珣,其毛也。故童謠曰‘何當為君鼓龍胡’是也。”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珣,龍珣拔,墮【正義】:徒果反。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胡珣號。【正義】:戶高反,下同。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正義】:括地誌云:“湖水原出虢州湖城縣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其弓曰烏號。’”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鵕耳。”乃拜卿為郎,東使候神於太室。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空桐,【正義】:空桐山在原州平高縣西一百里。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壇放薄忌泰一壇,壇三垓。【集解】:徐廣曰:“垓,次也。”駰案:李奇曰“垓,重也。三重壇也”。【索隱】:垓,重也。言為三重壇也。鄒氏雲一作“階”,言壇階三重。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集解】:服虔曰:“坤位在未,黃帝從土位。”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而五帝獨有俎豆【集解】:韋昭曰:“無犛牛醴之屬。”醴進。【索隱】:音進。漢書作“進”。顏師古云:“具俎豆酒醴而進之。一曰進謂雜物之具,所以加禮也。”其下四方地,為餟食【索隱】:餟音竹芮反。謂聯續而祭之。漢志作“腏”,古字通。說文云:“餟,祭酹。”【正義】:劉伯莊云:“謂繞壇設諸神祭座相連綴也。”群神從者及北斗雲。已祠,胙餘皆燎之。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集解】:徐廣曰:“洎音居器反,肉汁也。”駰案:晉灼曰“此說合牲物燎之也。”【正義】:劉伯莊云:“以大羹和祭食燎之。”案:以鹿內牛中,以彘內鹿中。水,玄酒也。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索隱】:特,一牲也。言若牛若羊若彘,止一特也。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