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三十九

文選考異
注“沈約書曰”:何校“書”上添 “宋”字,陳同,是也。各本皆脫。
注“馬遷悲士不遇賦曰”:案: “馬”上當有“司”字。各本皆脫。

注“今乃知之”:案:“今乃” 當作“乃今”。各本皆倒。

注“轉用抵”:案:“轉”當作 “軻”。袁、茶陵二本並此入五臣,仍作“軻”,可借證。

注“對曰臣聞命矣”:袁本、茶陵本“曰”下有“若不有廢,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案:此節注二本並五臣,未必善有也。

注“弇堈曰”:茶陵本“堈”下有“吊”字,是也。袁本作“弇州子”,大誤。案:所引知北游文也。

注“言固陋之愚也”:陳雲“也 ”,“心”誤,是也。各本皆誤。

身恨幽圄:袁本、茶陵本“恨” 作“限”,是也。梁書作“限”。

是以每一念來:茶陵本“是以每一念”五字作“每以一念”四字,校語云五臣作“是以每一念”。袁本作“是以每一念”,無校語。案:茶陵所見非也。梁書作“是以每一念來”。

注“忽然亡生”:茶陵本“亡” 作“忘”,是也。袁本亦誤“亡”。

注“李陵與蘇武書曰”下至“而泣血也”:此二十八字袁本、茶陵本無。案:蓋因已見五臣而刪削也。

注“則未可以論行”:袁本、茶陵本“以”作“與”,是也。

注“裁日閱數人”:袁本、茶陵本“裁日閱”作“一日裁”。案:此尤校改之也。

注“論衡谷口鄭子真”:袁本、茶陵本“衡”作“曰”,是也。

退則虜南越之君:何校雲梁書“ 退”作“次”。案:所校是也。各本皆誤。

注“以丹書之信”:陳雲“以” 上脫“申”字,是也。各本皆脫。

注“補淮陽醫工長”:袁本、茶陵本“淮陽”作“譙國”,袁“
醫”作“監”,茶陵無“工”字。案:此尤校改之也。

注“帝戲倫謂倫曰”:袁本“戲 ”下去“倫”字,是也。茶陵本亦衍。

注“會稽餘姚人少有高名與光武同遊學”:袁本、茶陵本無“餘姚少有高名游”七字, “光武”作“世祖”。案:此尤校改之也。

照景飲醴而已:袁本、茶陵本無 “而已”二字,是也。梁書無。

鵠亭之鬼:袁本、茶陵本“鵠” 下校語云善作“鴻”。案:二本所見非也,或尤校改正之。梁書作“鵠”。

注“命曰丈夫丘”:案:“曰” 下當有“五”字。各本皆脫。

注“五頭同穴”:袁本“同穴” 作“共孔”,是也。茶陵本作“
具存”,更非。

 啟
奉答敕示七夕詩啟任昉集,詔曰:聊為七夕詩五韻,殊未近詠歌,卿雖訥於言,辯於才,可即制付使者。
 任彥升

臣昉啟:奉敕並賜示七夕五韻。竊惟帝跡多緒,俯同不一;春秋合誠圖曰:黃帝布跡,必稽功務法。宋均曰:跡,行跡,謂功績也。春秋保乾圖曰:帝異緒。託情風什,希世罕工。毛詩題曰:關雎之什。魯靈光殿賦曰:邈希世而特出。雖漢在四世,魏稱三祖,四世,漢武帝也。三祖,謂魏武、文、明也。魏志,高貴鄉公詔曰:昔三祖神武聖德,應天受祚。寧足以繼想南風,克諧調露。家語曰:昔者舜彈五弦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王肅曰:薰,風至貌也。樂動聲儀曰:時元氣者,受氣於天,布之於地,以時出入物者也。四時之節,動靜各有分職,不得相越,謂調露之樂也。宋均曰:調露,調和致甘露也,使物茂長之樂也。性與天道,事絕稱言,論語,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豈其多幸,親逢旦暮。左氏傳,羊舌職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莊子曰: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