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五十五 孟子五



"'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如古注之說如何?"曰:"若將周禮一一求合其說,亦難。此二句,大率有周禮制度。野,謂甸、稍、縣、都,行九一法。國中什一,以在王城,豐凶易察。"〔去偽〕

或問"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曰:"國中行鄉、遂之法,如'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又如'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皆是五五相連屬,所以行不得那九一之法,故只得什一使自賦。如鄉、遂卻行井牧之法,次第是一家出一人兵。且如'五家為比',比便有一個長了。井牧之法,次第是三十家方出得士十人,徒十人。井田之法,孟子說'夏五十而貢,殷七十而助,周百畝而徹',此都是孟子拗處。先是五十,後是七十,又是一百,便是一番打碎一番,想聖人處事必不如是勞擾。又如先儒說封建,古者'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至周公則斥大疆界,始大封侯國: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男百里。如此,則是將那小底移動,添封為大國,豈有此理!禹塗山之會,'執玉帛者萬國'。當時所謂國者,如今溪、洞之類。如五六十家,或百十家,各立個長,自為一處,都來朝王,想得禮數大段藞苴。後來到夏商衰時,皆相吞併,漸漸大了。至周時只有千八百國,便是萬國吞併為千八百國,不及五分之一矣,可見其又大了。周畢竟是因而封之,豈有移去許多小柄,卻封為大國!然聖人立法,亦自有低昂,不如此截然。謂如封五百里國,這一段四面大山,如太行,卻有六百里,不成是又挑出那百里外,加封四百里。這一段卻有三百五十里,不成又去別處討一段子五十里來添,都不如此殺定。蓋孟子時去周已七八百年,如今去隋時,既無人記得,又無載籍可考,所以難見得端的。又周封齊魯之地,是'誅紂伐奄,滅國者五十',所以封齊魯之地極廣。如魯地方千里,如齊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是多少廣闊!"〔燾〕

問:"圭田,餘夫之田,是在公田私田之外否?"曰:"卿受田六十邑,乃當二百四十井,此外又有'圭田五十畝'也。'餘夫二十五畝',乃十六歲以前所受,在一夫百畝之外也。孟子亦只是言大概耳,未必曾見周禮也。"〔時舉〕

有為神農之言章

德修解君民並耕,以為"有體無用"。曰:"如何是有體無用?這個連體都不是。"德修曰:"食豈可無?但以君民並耕而食,則不可。不成因君民不可並耕卻不耕,耕食自不可無,此是體。以君民並耕則無用。"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若是以君民並耕,畢竟體已不是。"〔文蔚〕

"排淮泗而注之江"。淮自不與江通,大綱如此說去。〔謨〕

問:"'振德'是施惠之意否?"曰:"是。然不是財惠之惠,只是施之以教化,上文匡、直、輔、翼等事是也。彼既自得之,復從而教之。'放勛曰','曰'字不當音驛。"〔〈螢,中"蟲改田"〉〕

墨者夷之章

"夷子以謂'愛無差等,施由親始',似知所先後者,其說如何?"曰:"人多疑其知所先後,而不知此正是夷子錯處。人之有愛,本由親立;推而及物,自有等級。今夷子先以為'愛無差等',而施之則由親始,此夷子所以二本矣。夷子但以此解厚葬其親之言,而不知'愛無差等'之為二本也。"〔去偽〕

亞夫問:"'愛無差等,施由親始',與'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相類否?"曰:"既是'愛無差等',何故又'施由親始'?這便是有差等。又如'施由親始'一句,乃是夷之臨時譔出來湊孟子意,卻不知'愛無差等'一句,已不是了。他所謂'施由親始',便是把'愛無差等'之心施之。然把愛人之心推來愛親,是甚道理!"〔時舉〕

問:"愛有差等,此所謂一本,蓋親親、仁民、愛物具有本末也。所謂'二本'是如何?"曰:"'愛無差等',何止二本?蓋千萬本也。"退與彥忠論此。彥忠云:"愛吾親,又兼愛他人之親,是二愛並立,故曰'二本'。"〔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