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緣起和演變


現知的第一副書面聯是後蜀主孟昶(chǎ
ng)題寫的。它也是目前已知的
最早的一副春聯,宋人張唐英在自撰的《蜀檮杌》一書中介紹了這副春聯的
誕生過程:
蜀未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命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蜀平,朝廷以呂餘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節名也。
“桃符”是一種特製的桃木板(又稱“仙木”),上畫神荼、鬱壘二尊
神的形相或寫著他們的名子。神話中說此二神“性能執鬼”,能把惡鬼“縛
以葦索,執以食虎”,因而從先秦時代起,民間就有了歲除時“飾桃人,垂
葦茭,畫虎於門”以求驅鬼除邪的風俗。後來為求簡便,僅懸桃板於門戶兩
邊,
“書‘神荼’、‘鬱壘’四字”。因而“桃符”實際上是“門聯”的雛
形。孟昶的重大貢獻在於第一個倡導人們把桃符上書寫的內容由二神的名字
變革為寓意吉祥、形式對仗的語句。
又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
門(宮廷內門)左右”,說明他的“改革”早在“蜀未歸宋之前一年”(公
元 964 年)之前就進行了。
桃符演變成“春聯”是對聯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義不僅在於把對
聯由“口對”階段推進到“書面對”階段,更在於它賦予對聯以前所未有的
裝飾門面、點綴生活情調的實用價值。
正是從五代時期開始,對聯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自為”階段:作者
日多,品種日繁,用途日廣,數量日增。五代時不僅出現了最早的春聯,最
早的名勝聯和題扇聯也問世了,其聯句分別是“十字木中分島嶼,數重花外見樓台”
和“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作者分別為後蜀人王瑤和後唐人范質。到了宋、
元時代,熱衷對聯創作的人士空前增多。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真德秀、
朱熹、趙孟頫等等政壇、文壇大家都曾在這一創作領域一展才華,真所謂
“大
賢無不措意於此”。就對聯的套用範圍而言,已由節慶推及賀壽、挽喪,題
燈、題廳堂、題廟宇、穿插入“說話”之中、綴於雜劇結尾等方面。就對聯
的體制而言,由於受“詞”和“曲”的啟發,句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雖然
五言聯和七言聯仍為主流,但多言聯、長短句聯亦時有出者;對聯的風格亦
變得更為多樣,出現了不少通俗聯和詼諧聯。就對聯的表現手段而言,在原
有聯法更趨精巧的同時,又增加了離合、嵌字、回文、變音等新聯法,出現
了一些由於出句過於“匠心獨運”而造成的“絕對”(僅有上聯而無人能對
出下聯)。已有悠久歷史的“應對”更為文人所普遍熱衷,生活情趣盎然、
出對並巧的口頭聯不時問世。
茲舉幾副用途各異的宋元對聯作品:
三千里外一條水
十二時中兩度潮(名勝聯)
(僧人契盈題黃埔江“碧波亭”)
三登慶曆三人第
四入熙寧四輔中(輓聯
(蘇軾挽韓絳)
天邊將滿一輪月
世上還鍾百歲人(壽聯)
(吳叔經賀黃耕庚夫人壽誕)
夜眠人靜後
早起鳥啼先(楹聯)
(張載自題)
風定花獨落
鳥鳴山更幽(集句聯)
(王安石集謝貞、王籍詩句成對)
杜宇一聲春晝永,午夢將殘
黃鸝百囀曉風清,宿醒盡消(應對聯)
(余童對鄰人項氏)
陳亞有心終是惡
蔡襄無口便成衰(文字離合聯)
(陳亞、蔡襄口頭戲對)
九天閭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宮廷春聯)
(趙孟頫摘王維詩句題宮殿)
平生不作皺眉事
世上應無切齒人(“說話”用聯)
(宋話本《碾玉觀音》)
湯風冒雪沒頭鬼
感天動地竇娥冤(雜劇結尾“正名”用聯)
(關漢卿《竇娥冤》)
元末以後,對聯演進到了它的成熟、繁盛時期。這種成熟與繁盛可從六
個方面來說明:第一,對聯的文體特徵完全確定了下來,對聯是什麼,對聯
不是什麼,對聯與詩、詞、曲、駢文、辭賦等鄰近文體有什麼區別,對聯有
哪些出、對方法等等問題已無須爭議。第二,對聯的創作主體和套用面擴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