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玲:我這樣成為心靈捕手

 高爾基曾說過:“如果工作是快樂的,那么人生就是樂園;如果工作是強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獄。”資深職業諮詢師白玲說,她從來不用玩遊戲來放鬆,因為工作本身對她來說就是遊戲樂園,使她著迷。這位曾為數百位客戶做過職業諮詢的“心靈捕手”,是怎樣選擇和診斷自己的職業生涯的呢?

白玲在北師大心理學系畢業後,就留校當了老師,後來下海到企業里去工作,她說“‘海里’的機制、速度都非常適合我。 選擇做職業諮詢師之前,也做過不少別的工作,有過不少次波折和徘徊。我問自己,到底要去做什麼?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當時沒有人能夠幫我,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需要重新去想:你要什麼?你喜歡什麼?你願意和誰在一起工作?最後得到的東西什麼是你最在乎的?哪些是你不能放棄的?哪些是承受不起的?”她這樣反覆地問自己。

白玲的第一份諮詢工作是做人才評估。“我們當時為企業選人,運用各種測評工具時,就發現個人也非常需要職業諮詢。我自己非常喜歡為個人服務,也覺得自己蠻適合的。但為什麼我要選擇做職業諮詢而不是做心理醫生呢?因為我喜歡和優秀的人打交道,職業諮詢面對的是企業白領,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群體,我自己的工作也是越做越過癮。而要我去做心理醫生,整天和病人打交道,這是我不願意的。”白玲說:“選擇這項工作,的確是出於熱愛。我喜歡看到他們眉頭緊鎖而來,如釋重負地離開的樣子,自己也產生了成就感。我認為這還是比較‘養’人的,你在幫助別人找到問題的時候,自己也從中受到了啟發。”

白玲接手的第一個職業諮詢案例,是一位優秀的職業女性。“當時主要是她說我聽,我心裡特別沒底。職業諮詢的理論和方法書上都有,但真的拿去和客戶打交道的時候,我就覺得很無助。因為書上不會告訴你面對一個突然被上司解僱的高層管理人員,你應該如何去幫她解決困難。”所以白玲認為,職業諮詢不是一門學科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四門學科的支撐:一是心理學,即對人的理解;二是管理學,對企業管理的理解;三是經濟學,你要明白人的最大效用是什麼;四是社會學,因為社會有很多思潮都會給人烙下印記。

白玲認為,職業諮詢師是一個比較耗人心血的職業,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除了較深厚的文化功底,還要有很高的悟性、很強的傾聽能力和承受壓力的能力。很多諮詢者都是帶著很大的職業壓力來的,諮詢師經常接受的就是這個,因而要有較強的承受能力;要有豐富的職業經驗,如果做的工作比較單一,就不太能夠理解各行各業的企業環境和它的遊戲規則。尤其是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自己的“層次”太低是沒法給他們做指導的;天天做著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諮詢師還要有親和力,有信任感,容易與別人拉近距離。白玲的體會是,諮詢師要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你的語音、語調、語速甚至語言風格,都要與談話對象接近,使他和你認同。比如對方說話慢條斯理,你快人快語就不合適;對方要是大大咧咧,你咬文嚼字,他也不能跟你交心。諮詢是一個深度的引導過程,“助人自助”需要很高明的諮詢方法。

“了解到這些,你就能知道,你是否適合做諮詢,你能否在這項領域裡做到最好,你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壓力,你是否願意為此放棄穩定輕鬆、作息規律的生活。”白玲坦言,作為職業諮詢師,他也不能保證自己的職業發展完全處在自己的規劃與控制之中。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大的方向一定要把握好,當你明白自己要什麼的時候,遇到再大的問題,都不會對自己的方向產生懷疑。

白玲說,她的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在以前的諮詢公司時,她發現自己要做的事情失敗了,而很多人都在為這件事情奮鬥,都在承受他們不應該承受的失敗。她開始徘徊,到底要去做什麼。在家裡待了一年,最後她發現,她要一個團隊。因為她覺得共同做事情的幸福感遠比做一個名人多。這樣,她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現在的發展比我當時想的要好。我的職業發展能做到今天,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是連續的,一直沒有離開人力資源領域。積累還是很紮實的,這也是我今天為什麼敢做自己工作室的根本原因。”(張學軍) 

來源:中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