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雲玲:命運中的半步之遙

只差半步,世界可能完全不同。王雲玲曾經差點辭職,但一次恍然大悟的經歷讓她明白了HR。面對困難,與其抱怨不如欣賞

很少有人這么直截了當地宣稱自己不適合正在從事的工作,一個已經做了6年,而且還要繼續做下去的工作;很少有人能這么坦誠地告白自己在職位中的掙扎,一個讓人羨慕的,幾近這個職業頂峰的位置。然而王雲玲,這位戴姆勒-克萊斯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的總經理,在我們的談話剛剛開始的時候,就說:"我不是HR出身,我始終認為自己不適合做HR。"在6年的HR生涯中,王雲玲有2/3的時間對事業充滿了困惑。

這些看起來足夠讓一個人放棄一份職業了,但是王雲玲卻堅持了下來,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挺"過來了。也許是曾經從軍的經歷讓她堅韌而不服輸,也許是在經歷了從陌生到熟悉之後,她對這個職業有了另一種感情。不管怎樣,如今她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信,曾經的艱辛,也不過是現在回頭看時,一路欣賞的風景。

在很多命運的關口,王雲玲總是想起當年她第一次,也是她惟一一次面試時,對面的考官跟她說的那句話:如果你再往前邁半步,也許你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

如同一次恍然大悟

1998年,戴姆勒-克萊斯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嚴格意義上來講,這是一次公司中國代表處的整合。從1983年就進入戴克的王雲玲成為了公司的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當時,她對人力資源一無所知。

王雲玲認為自己是個既不善於跟人打交道,也不善於跟數字打交道的人。而那個時候,幾個代表處合併起來,已經是一個龐大的公司團隊,但是薪酬體系還建立在原代表處基礎上。那個時候,光每個月給員工做工資,對於王雲玲來說,就是莫大的折磨。

接著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對工作沒有什麼自信的王雲玲越發覺得吃力了,"那個時候,別人只要說我不對,我立刻就閉嘴了,覺得自己不懂就不敢說……其實,現在看來,那時很多時候我是對的,就是沒有自信堅持"。

人生很多時候就是一場又一場意志的戰役,即便是軍人出身的王雲玲也不是每次都能勝利。在一次一次被"否定"之後,王雲玲有點氣餒了。"有一段時間我很消極。比如討論給員工升工資,我談一個比例,大家都在說不好。那我就放棄了--你們都不在乎,我幹嘛要在乎?員工是為公司工作的,他不開心就離開了,你不在乎,我為什麼要在乎呢?"帶著這樣的牴觸情緒,王雲玲向老闆提出辭職,誰知,老闆驚訝了。

戴克公司是典型的德國公司,在多半為外籍管理人員的高管會議上,沒有人知道什麼是"面子",也沒有人注意到王雲玲的敏感。"我們只是希望你能多說,並不是讓你越來越沉默。我們希望你能對你的意見,提出更充分的支持。"老闆的話也讓王雲玲吃驚了,自從1983年進入外企,一直跟著德國老闆的王雲玲,自認是了解德國文化的,現在她才知道,自己竟然是被"文化差異"愚弄了。

從此王雲玲可以坦然面對各種質疑。隨著對業務越來越熟悉,她對工作也越來越自信。與此同時,她也注意到中國員工在外企工作,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帶來的困難,尤其是晉級加薪,中國員工總是羞於啟齒。作為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王雲玲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消除這些障礙。

"德國人從幼稚園受到的教育,就是要什麼說出來,給不給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中國人卻從小被教育要有修養,而羞於談"利",當他們對薪水、晉級不滿意,也很少會找上司談。"中國員工的想法是,我都那么努力了,老闆你還看不見嗎?"而德國老闆們卻以員工開不開心為判斷標準,當中國員工最終不堪忍受沒有加薪沒有晉級的工作待遇,而要辭職的時候,多半老闆們會非常驚異:"你不是一直很開心嗎?"

戴克中國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在中德文化溝通上下了很大功夫,還為此特別設立了很多培訓,對中德雙方員工進行溝通技巧以及文化背景方面的教育。這些努力已經在近兩年見到成效,"我們就是要起到一個橋樑的作用,"王雲玲說,"幫助大家溝通,教給他們方法。"

王雲玲回想起當年工作的痛苦,到有一天突然豁然開朗,她對HR的感覺和感情好像一次恍然大悟。或許用一夜之間來形容不合適,但是在王雲玲看來,這一次,就如同她以前的經歷一樣,也邁出了艱難而有力的半步。

而第一次,是在她進入外企的時候。

溝通的魅力

在進入外企之前,王雲玲是一名軍人。

王雲玲是幸運的。1969年她進入軍營,那一年正巧是洛陽外國語學院徵兵。在那個被稱為浩劫的年代,王雲玲竟然有機會安心地學習外語。畢業之後她被分到總參,熱愛軍營的王雲玲並沒有想過要離開。但是女兒的一次大病卻徹底改變了她的想法。

1983年,王雲玲的女兒得了嚴重的秋季腹瀉,出於對女兒的愧疚,王雲玲決定轉業了。她得到的第一個面試機會,就是戴克公司的前身,友誼公司。

雖然王雲玲學的是外語,但是長期不用英語交流,她的口語並不好。第一次面試之後,她有點打退堂鼓了。那個時候,其他工作機會很多,外語優勢讓她一點也不為工作發愁。就在她準備放棄的時候,面試的考官對她說:"如果你再往前邁半步,也許你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樣。"就是這句話,讓王雲玲進入了戴克,走到了今天。

王雲玲承認軍營生活在她性格的影響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而外企的職業生涯也讓她改變了很多。至少,她從一個害羞、不會跟人打交道的軍人,變成了負責員工關係,自認為是扮演著橋樑角色的溝通高手。

而戴克中國的HR在"溝通"上的進展,還要感謝它的新總裁。

"我們的新老闆非常重視溝通。"總裁副總裁定期的開會叫戰略日。大家所有問題都拿到桌面上談。老闆把兩種顏色的卡片發給大家,讓大家兩人一組進行討論。然後,一張上面寫這個季度什麼讓你最開心,另一個卡片上寫著什麼讓你最不開心。所有人寫完之後,卡片貼在木板上,有的人說,宴會太多,我不開心;有的說工作量太大,我不開心;有的說電話不好用我不開心。另一方面大家也為工作進展順利開心,為辦公設備功能提高開心……最後總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戴克相信,只有員工開心了,他才會喜歡這個工作,並願意留下來。

現在,從高管到中層管理者,每個部門都有這樣的活動,"我們HR也有這樣的會議,我們討論的結果就是HR部門的接口太多了,然後我們分析應該怎么做,下一步如何改進。我覺得這樣的溝通,才可以整體地激活工作,員工的積極性也很高。"

在新任總裁來之前,戴克中國是沒有員工大會的。新總裁上任以後,於去年六月份召開了第一次員工大會。通過會議員工知道了公司很多的信息--項目的進展情況,銷售額的情況,等等。通過這些努力,員工意識到了溝通的重要性,更加重視員工關係,大家更多地找HR了。

學習是最好的動力

從軍人到白領,從業務員到HR總監,王雲玲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跨越了很多不同的角色,在這些"半步改變人生"的邁進中,不斷地學習成為她前進的最好動力。

生存於外企,老闆的做法成為王雲玲最好的教科書,新任總裁的處理問題的方法,也給王雲玲上了一課。

2003年戴克中國的新總裁剛到任,就趕上了非典。老闆很重視,責令HR每天早上匯報情況,對員工發布信息。這個時候有的員工提出坐公車的問題,因為戴克公司沒有班車,員工坐公車的感染的風險就變大了。

情況上報之後,沒有費什麼周折,公司馬上租了車。2003年7月,非典過去了,可是習慣了坐班車員工就希望把班車制度延續下去。"我就跟老闆說了。他沒說行還是不行,而是讓我去做了一個調研。"王雲玲和同事對員工班車需求情況做了統計--誰需要,誰不需要,需要班車的原因是什麼?他們分布在什麼地方?"公司教會我從更高的角度看問題,我們不能為照顧一部分人而忽略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

王雲玲做完統計拿出了建議,但是管理層會議上,所有的副總都認為,班車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當大家把員工為什麼需要班車的理由重新分析討論之後發現,"彈性工作制"是解決整個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案,這樣不僅能緩解員工上班趕高峰的問題,也照顧了所有員工的利益。"這個結果讓我心服口服。"王雲玲說。

今年王雲玲的工作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汽車行業的大發展,讓這一行業的人才競爭異常激烈起來,面對陡然增加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一貫堅韌的王雲玲說:"不管事情有多糟,我們永遠都要看它的正面。每一件事情,都不要輕易否定。不管事情有多難,我們都可以帶著一個積極的態度去對待,面對困難,與其抱怨不如欣賞。"(李源)

來源:中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