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散文讀後感

20世紀散文大家讀了之後,都怎么寫閱讀感悟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20世紀散文讀後感,希望你有所收穫。

20世紀散文讀後感篇一

讀了一篇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忽然有種久違了的感覺。以前也讀過一些大作家的散文作品,雖然不多,但沒有哪一篇能像《冷雨》那樣震撼我心的。文字里,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不僅有深厚的哲學思考,還有濃烈的文化味道。即使單單從排字來說吧,疊字,比喻,排比等修辭的運用也可謂是爐火純青。所以從那以後,我就開始了搜羅精美小品(散文也稱為小品)的學習生涯。

前些日子,去了趟書店,看見擺在貨架上的《二十世紀外國散文精選》一書,起初翻看日本作家的作品,感覺還不錯,於是買了下來。請注意,這本書是人教版的,語文新課標叢書。鑒於筆者鑑賞能力有限,未能讀出這本書中收羅的全部作品的深刻涵義,或者說是那些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們所寫散文的獨特之處。總體給人的感覺竟然是匆匆上馬,胡亂拼湊。實在對不起一個“精”字。

20世紀散文讀後感篇二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裡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麵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里的道理可真多啊!

20世紀散文讀後感篇三

二十世紀外國散文創作在繼承散文歷史傳統的基礎上開拓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在世紀情懷的傾訴中體現出形式上的豐富多姿、內容上的富於理性、視野上的現實關注和風格上的氣象萬千等主要特徵。在二十世紀眾多的散文名篇中,以隨筆、遊記、評論、演講辭、書信、序跋、傳記、日記、回憶錄等體裁的作品居多。例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東山魁夷的風景隨筆、遊記;吳爾夫、巴爾加斯·略薩的文學評論;肖伯納的序跋、書信、音樂和戲劇評論;羅素涉及哲學、政治、科學、歷史、宗教、道德、倫理、文藝的大量文章;邱吉爾、馬丁·路德·金等的演講辭;邱吉爾對一戰、二戰的歷史回憶錄和大量傳記;里爾克、何塞·馬蒂的書信;加繆的哲學隨筆;羅曼·羅蘭的人物傳記;帕斯的社會學隨筆;紀德的日記等等,都是二十世紀頗有影響的優秀散文作品。此外,詩歌與散文相結合的散文詩出現了諸如高爾基的《海燕之歌》、《鷹之歌》那樣的佳作名篇。博爾赫斯則把小說和散文融合一體,他的散文作品包含有小說的懸念和意味。顯然,這是散文形式在二十世紀的新發展,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