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讀常識有感

此書名曰《常識》,正如梁氏自言:“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是因為此乃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1000字梁文道《常識》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梁文道《常識》讀後感

在媒體界,作為鳳凰衛視的評論員,梁文道先生算是小有名氣。一次,朋友向我推薦梁先生的《常識》時,我便買下了來。《常識》是梁先生的時事評論文集。這些時評,大多發表於近年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等報刊上。

最近讀完《常》後,我感覺梁先生的文字大氣穩重,鮮有戾氣,清新的文字背後,是敏捷的思維。總的來說,梁先生的文字功底不錯,這可能要歸功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教育經歷吧。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都是對媒體人的基本要求。在電視上做節目,若是表情木訥思維遲鈍,肯定不是優秀的評論員,甚至連合格也得打上問號。

《常》書淺顯易懂,客群面大,卻也不乏思想的火花。不過,我喜歡濃烈麻辣,偏愛學術思辨,《常》並不適合我的口味。在“新文化運動”的那批人中,陳獨秀在文字上不如其他人,卻有一種很特別的“麻辣”味。我周圍有一批語文精英教師,而我的專業不是中文,相比之下在文字功夫上可能力有不逮。在這個圈子裡,我曾把自己比作陳獨秀,不知這個類比是否妥貼。

《常》中的說理方式是一種樸素思維,而不是學術上的演繹思辨,致使整本書缺乏一點深刻。當然,梁先生開宗明義地聲明,此書名叫《常識》,內容也確實是常識。偶爾,梁先生也會引用幾句名著中的話,只是比重不算大,使整本書保留了樸實的風格。

梁先生的時評中,有一些篇目很一般,並不算好。比如,《“范跑跑”的真性情》便很一般。雖然此文的立場客觀公正,但卻缺乏深度。在我看來,此事有很多解讀角度。比如,從權利和義務,道德和法律等概念說起,很容易就聯繫到專制與民主等話題。也許,梁先生是有意迴避這些敏感話題?

閱讀過程中,我還有一種感受——寫時評需要功夫。比如,我猜想,梁先生可能有收集剪報的習慣——把主流報刊上的時事分類收集,或將網路上的新聞分類整理,以便需要資料時能夠按圖索驥。從梁先生的時評中可以看出,梁先生肯定在時事上花過功夫。比如,一般人只知道美國轟炸伊拉克,對其中的來龍去脈不甚了解,而梁先生則可介紹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衝突演化,從頭到尾詳細介紹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

由是觀之,我可能不太適合寫時評。即使我跟梁先生有同樣的文字功底,同樣敏捷的大腦,無奈我沒有精力去收集整理時事。作為媒體上的時事評論員,每個要接收大量的新聞訊息。可以說,梁先生本來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我等在這個領域無法相比。目前,我不打算在時評上發展,偶爾寫點也只能算是以筆墨自娛。

對於梁先生,我不太了解,也不便多說什麼。至於此文,那就權作《常識》的讀後感吧。不過有機會的話,我倒想認識梁先生,打探寫時評的竅門。

梁文道個人簡介及經典語錄

梁文道,祖籍廣東順德,1970年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人稱“道長”,香港文化人,傳媒人。他長年參加各種文化、藝術、教育與媒體工作,現為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1988年開始,他便在多地報刊發表劇評、樂評、影評、書評,以及文化和政治評論,代表作品包括《我讀》、《常識》及《弱水三千》。20xx年,梁文道皈依了南傳佛教,並在香港和大陸弘揚佛教道理。20xx年7月,梁文道與劉細良和宋漢生等好友創辦新聞網站“主場新聞”(House News) 。

1、“不如我們從頭來過”,這不知是多少夫妻、情人乃至於朋友都很想說也說過的話。然而,要把一切過去抹掉,從頭再來,又談何容易?若要從頭再來,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把自己徹底變成另一個人。不是變化你的生活習慣,也不是改變容貌聲線,而是把你曾經送到對方手中的那一半生命割除。

02、“性”在如玉般的真實、純潔、恆久的愛情中,是高尚的、常態的,如同春天花開一樣自然……反之,純肉體的“性”是低俗的、異常的。

03、“玉女”是很純淨高潔的形象,當一塊斑駁的玉仍然以“玉”的形式存在,就是“欺騙”。

04、愛情,本是一種時間現象,情書就是他最好的表征。既然時間的伸延狀態消失了,愛情還會存在嗎?

05、愛情乃時間唯一變幻不定本質永遠空洞的事物,所以它怎么可能有真名任人捕捉呢?

06、愛惜物用,才是紳士。不一定喜歡昂貴的身外物,但一定不苟花錢,朝秦暮楚。

07、不斷向女性放大愛情,使得女性把人生看得太窄,甚至用愛情壓迫了女性,讓女性認為人生的幸福必然與愛情相連。

08、不看書,不敢看書,甚至恥於看書,這種城市性格側面地突顯了很多人都詬病過的另一種傾向:反智,而且是很字面意義上的反智,我們反對任何有智慧的人和事。腦子只要稍微轉得複雜一點,就是深奧,就是沉悶。

09、財富,美貌,甚至才華,都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一個人身上無奈的限制與枷鎖。你不能說一個有錢人除了財富之外還有一個完全與此無關的內在,也不能說一個美麗的女子除了美貌之外還有一個不受外在影響的本質,不,因為這些所謂外在的條件不只深刻地改變了穿戴它們的人,甚至還扭曲了他們的人格。就像一個面具戴得太久的人,他早就失去了原來的面孔。

10、曾幾何時,中國的主導意識形態充滿了一種崇高美學,標榜超乎常人的理想、道德與激情,大家不只要學雷鋒“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甚至還胸懷改變全世界的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