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對照 比較說理

2004-8-24

“擺事實 講道理”系列指導之一

正反對照比較說理

--《中學生學習報·語文周刊·初三語文》2004年08月02日

程先國 陳永蜀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通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比較來證明論點的方法謂之比較說理。

比較說理是通過比較物與被比較物之間的比較,突出其相同之點或不同之處,並在這種比較中,清楚地表達出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褒揚什麼,貶斥什麼。這樣,既能把道理說得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又能加深讀者對論點的理解,充實文章的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吸引力。有這樣一則材料:

美國福特公司有台大型電機發生了故障,工程師們“會診”了3個月,依然沒有結果,最後不得不請權威斯坦因梅茨“論斷”。他調查研究、反覆計算後,用紅筆在電機某處畫了一條線,說:“找開電機,把畫線處的線圈減少16圈。”照此修理後,電機果然運行正常了。福特公司問他要多少酬金,他說10000美元。有人妒忌說:“這是勒索。”斯坦因梅茨笑了笑說,在付款單上寫了一個說明:“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什麼地方畫線 9999美元。”

對這則材料可以作如下分析:

“斯坦因梅茨經過調查研究、反覆計算後,畫了一條線就排除了美國福特公司大型電機持續3個月的故障,使之正常運轉。這樣不但節約了時間,而且避免了福特公司因為電機故障而遭受更大的損失。”

這樣分析本來也是可以的,但也可從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進行比較,作如下分析:

反之,如果斯坦因梅茨也和別的工程師一樣,整日在那裡“會診”,卻沒有結果,那么美國福特公司的損失將不堪構想。

這樣的觀點更鮮明,論證更有說服力,這就是比較說理的功效。

在運用比較說理時,用得最多的往往又是對比論證。

對比論證,又叫正反論證,往往是將古與今、新與舊、正與反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對比,或以反襯正,或以正駁反。如課文《想和做》一文為了論證“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結起來”的觀點,便用了正反論證中的“以反襯正”的方法:先從反面論證“空想”和“死做”不妥,再從正面論證“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來指導;想,要靠做來證明。想和做是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正確性。在這種正反對比中,文章的觀點便鮮明地突現了出來。

運用對比說理需要注意的是:所選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間須“貌合神離”,即它們在時間、空間、狀貌等方面有相似點,但本質卻迥異。要學會在現象的對比中揭示本質。在對比中,往往是以正為主,以反為次。

[例文]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別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廣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很多人把這句話奉為真理。然而我卻懷疑:這真是一條真理嗎?

每一個事物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和範圍。這句話用在體力勞動中,是無可非議的。別說是三個“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就是一個“皮匠”頂三個“諸葛亮”,也不足為怪。誰不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文弱書生呢?

如果在腦力勞動中,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腦力勞動,需要的是淵博的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機智靈活的頭腦。諸葛亮之所以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就因為他具備了上述條件。而對於從事體力勞動的“皮匠”師傅來說,他需要掌握的只是怎樣修鞋、補鞋;他每天研究的只是怎樣能更熟練地製革、做鞋,怎樣提高工作效率。假如讓“皮匠”師傅去指揮千軍萬馬,與曹操抗衡,與司馬懿鬥智,恐怕只會被殺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吧。

由此看來,做好一件事重要的並不是人的數量,而是人的質量。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祖國迫切需要像諸葛亮那樣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人;像諸葛亮那樣具有豐富知識、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人;像諸葛亮那樣高質量的人!

(張穎)

[簡評]

本文非常明顯地運用了“正反對照”,比較說理之法:“皮匠”做體力活是正,叫“諸葛亮”去做體力活便是反;“諸葛亮”指揮千軍萬馬是正,讓“皮匠”去指揮千軍萬馬便是反。這樣鮮明的對比,使作者的論點鮮明地立了起來:“做好一件事重要的並不是人的數量,而是人的質量。”

(程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