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32)

1、拙中有巧 

語言有時很難用“拙”和“巧”來衡量。就拿《紅樓夢》來說,裡面的詩詞就雅俗共賞。我們可以低吟著“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與林妹妹一同潸然淚下,也可以欣賞著“一個蚊子哼哼哼,兩個蚊子嗡嗡嗡”而盡情嘲笑呆霸王的粗俗。

明代傑出文學家、畫家徐渭(字子長),聰慧過人。一日,他與多人在杭州孤山一亭內賦詩作畫,畫的是《柳亭送別圖》,畫雖不錯,詩卻平庸。主持人見徐渭在場,以為他是附庸風雅,就請他賦詩一首,讓他出醜。徐渭不推辭,一口氣寫了四句:

東邊一棵樹,西邊一棵樹,南邊一棵樹,北邊一棵樹。

大家見了心裡連連叫苦,這哪裡是詩呀?但見徐渭從容續出兩句:縱然碧絲千萬條,哪能綰得行人住?這時大家無不折服。這一景一情,一曲一折,平中見奇,實乃畫龍點睛。

2、法國梧桐

上海的法國梧桐學名叫“懸鈴木”,因為其葉子像中國原有的梧桐,且曾經廣植於舊上海的法租界故長時期地被叫做“法國梧桐”,其實,驗其真身,查其度牒乃是“英國梧桐”,老家在英國。

但是,我知道再也不會有人叫她“英國梧桐”了,就像當年哥倫布將他發現的新大陸錯認為“印度”從而誤冠的地名一樣,再也改不過來了,人類本質上是喜歡約定俗成的。

集體的錯認有時候是可怕的。一如假冒的“主義”,曾經有人指著物資高度短缺的“社會主義”對我們說,這就是“社會主義”,我們居然也信了。

集體的錯認有時候卻是美好的。一如窗外的“梧桐”,被錯認的“法國梧桐”已經與我們無數的往事和夢想、無數的離愁和歡聚交織在一起了,以至於我們寧可相信真正的法國梧桐就是這樣的……

3、像楊震這樣的高尚者

《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了東漢時一位名叫楊震的官員,在歷史上留下的有名的“四知”說的故事。說這位大人有一次路經昌邑,他舉薦的王密恰好在這兒做地方官,夜間懷金十斤獻給他。楊震對他說:我了解你,你怎么不了解我呢?怎么會這樣呢?王密說:大人,現在夜深了,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得不得了,拿走了金子……。

我相信這是歷史上真實地發生過的事情。我的疑問是:這件事到底由誰的口傳出去的?王密本人大概不會,那么只有楊震宣傳它了。但楊震為什麼要把它說出去呢?這是問題的關鍵。我們可以一起想像一下他的意圖、目的與用心。

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個誠實的人,為官清廉,不為金錢所動。但他卻不一定非要通過說出這件事來證明吧?惟一的可能就是也藉此標榜自己的人格品性,向公眾證實自己沒有私心,比較自守公正。他拿這個宣揚自己,無非是贏得良好的聲名,高升一級,去牟取更大的利益,或滿足更高的權力欲望。真要是這樣,王密反就成為一個墊背的可憐蟲了!

而像楊震這樣的“高尚者”,生活中我們見得還少嗎?

4、鮑威爾的成功

不少人猜測,現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也許出身名門望族吧?非也。這位黑人顯貴原本家道寒微。鮑威爾年輕時胸懷大志,為幫補家計,憑藉自己壯碩的身體,從事各種繁重的工作。

有年夏天,鮑威爾在一家汽水廠當雜工,除了洗瓶子外,老闆還要他抹地板、搞清潔等等。他毫無怨言地認真去乾。一次,有人在搬運產品中打碎了50瓶汽水,弄得車間一地玻璃碎片和團團泡沫。按常規,這是要弄翻產品的工人清理打掃的。老闆為了節省人工,要幹活麻利爽快的鮑威爾去打掃。當時他有點氣惱,欲發脾氣不乾,但一想,自己是廠里的清潔雜工,這也是份內的活兒。於是,鮑威爾盡力地把滿地狼籍的髒物掃除揩抹得乾乾淨淨。

過了兩天,廠負責人通知他:他晉升為裝瓶部主管。自此,他記住了一條真理:凡事悉力以赴,總會有人注意到自己的。

不久,鮑威爾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軍校。後來,鮑威爾官至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銜領四星上將;又曾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總司令的要職;現時是布希總統組閣的國務卿。

鮑威爾一直全力以赴地工作,在五角大樓上班時,這位四星上將往往是最早到辦公室又是最遲下班的。同僚們曾讚賞說:“我們的黑將軍,無處不身先士卒啊!”

鮑威爾在西點軍校演說,曾以“凡事要悉力以赴”為題,對學員們講述了一個頗富哲理的故事:在建築工地上,有三個工人在挖溝。一個心高氣傲,每挖一陣就掛著鏟子說:“我將來一定會做房地產老闆!”第二個嫌辛苦,不斷地埋怨說幹這下等活兒時間長、報酬低。第三個不聲不響揮汗如雨地埋頭幹活,同時腦子裡琢磨如何挖好溝坑令地基牢實……若干年後,第一個仍無奈地拿著鏟子幹著挖地溝的辛苦活兒;第二個虛報工傷,找個藉口提前病退,每月領取僅可餬口的微薄退休金;第三個成了一家建築公司的老闆。

據說軍校將鮑威爾的故事作為教育學員“凡事都要悉力以赴”的活教材。

5、被遺忘的母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

一位德國人說:“如果我想對一位法國人說話,我不得不說英語。”

——這是美國《商業周刊》中提到的一個細節,充分反映了英語的國際地位。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甚至把英語稱為“語言帝國”,因為在世界60多億人口中,3.8億人的母語是英語,2.5億人的第二語言是英語,10多億人在學英語,20多億人在接觸英語。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上將有一半人口的英語水平會達到熟練程度。

當英語成為統治全世界的“語言帝國”,其他語種已經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瀕臨消失的語種版圖》報告,全世界登記在冊的6800多種語言中至少有一半面臨消失的危險。

一種語言能夠代代相傳的首要條件是,至少有10萬人在使用這種語言。據美國薩默語言學研究所發表的一項調查報告,全世界有500種語言的使用者不到100人;1500種語言的使用者不到1000人;3000多種語言的使用者不到1萬人;5000種語言的使用者已經不到10萬人。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人類文明最初的記憶,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一個民族的智慧、技藝、宗教、風俗、歷史,都深深地蘊藏在他們的母語裡。《世界瀕臨消失的語種版圖》警告說:“一個語種的死亡和消失,等於永遠失去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認知和理解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每一種土著語種,都是一個民族靈感的源泉、創造力的鑰匙以及文明的承傳載體,失去一種語種就意味著斷送一種文明。全球地理學會的人類學家韋德·戴維斯指出:“如果你失去一種文化,你雖然不一定會失去現代化,但你失去的卻是一整套對人類生存意義的詮釋。”

早在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和無形遺產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種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不僅有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和多語種的教育,而且能夠提高對全世界各語言和文化傳統的認識,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

如果說希臘的雅典衛城、法國的楓丹白露、德國的包浩斯遺址、義大利的聖瑪麗亞感恩教堂是一種有形的世界文化遺產,那么,安第斯山區的蓋丘亞語、亞馬遜森林的厄里克普語、冰島的薩加語、西伯利亞的烏迪內語、阿拉斯加的艾雅克語則是一種無形的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部負責人愛川紀子說:“維持儘可能多的語言如同維護生物多樣性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需要語言上和文化上的多樣性,否則,整個世界就會單一化,所有的人都說一種語言,舉止行為如出一轍,這樣,我們就會丟失掉祖先傳下的文化遺產。”

愛川紀子認為,只要各方努力,任何一種瀕危語言都是可以拯救的。她以日本為例說:“在日本,土著阿伊努人的語言曾經幾乎滅絕,20世紀80年代末只有8個人能講這種語言。對此,日本政府進行了政策調整,他們建立了基金會,開辦阿伊努文化館,讓阿伊努人的後代學習自己的語言。現在,這種語言開始慢慢地恢復了。”

母語是維繫一個民族的文化紐帶和精神支柱,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尊嚴。無論是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還是美國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的長篇小說《根》,都表現了人們為捍衛母語而不屈不撓的抗爭。全球地理學會人類學家韋德·戴維斯指出:“如果剝去語言和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人們剩下的就只是孤僻、絕望和極大的憤怒了。”

6、春節不是從春天開始的

有人以為,春節是春天的開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那么這“春”的開始到底該是哪一天呢?

我們知道,地球上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在一年內所呈現的周期性改變,反映這種相對位置的是陽曆。而春節是按陰曆定的,所以並不能準確地反映春季的開始。

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建立了24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24節氣與陽曆日期基本上相對固定,也與太陽和地球的相對位置對應。中國古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24節氣反映了黃河流域的氣候現象。一般以立春(2月4日前後)作為春始。天文學上則以春分(3月21日前後)作為春始。

北京的春始時間平均在4月4日,但每年稍有不同,相差約10~12天,春長約56天。

由此看來,春節並不是春天的開始。

7、猴票知多少

國家郵政局於1月5日發行了《甲申年》特種郵票,全套1枚,圖案是一隻手捧壽桃的花臉黑猴,在新春到來之際向人們祝福。這是我國發行的第三輪生肖郵票的第一套“猴票”。

猴的種類很多,最先繪入我國郵票的是我國特產、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金絲猴,1963年9月25日發行了《金絲猴》特種郵票,全套3枚,同時還發行了此套郵票的無齒票。

提到猴子,人們自然會想到我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美猴王孫悟空。1979年12月1日發行的《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特種郵票,全套8枚,將孫悟空的形象躍然於方寸之上;1980年1月25日發行的《京劇臉譜》特種郵票,其中第四枚圖案為孫悟空的臉譜。這是我國郵票中有關美猴王孫悟空的9枚“猴票”。

猴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喜愛的動物之一,因此我國發行的兒童題材郵票曾兩次出現猴,共有4枚“猴票”。

在我國12種生肖動物中,猴排在第九位,但它卻占了我國生肖郵票之首。1980年2月15日我國發行首輪生肖郵票第一套《庚申年》特種郵票,全套1枚,圖案為著名畫家黃永玉繪的一隻坐著的小黑猴;1992年1月5日發行第二輪生肖郵票第一套《壬申年》特種郵票,全套2枚。加上這次發行的《甲申年》特種郵票,我國已有4枚生肖“猴票”。我國發行的郵資封片郵資圖中也曾幾次出現“猴票”,共18枚。

綜上所述,在我國發行的郵票和郵資封片中共出現42枚“猴票”,其中郵票22枚,郵資封片20枚,如果加上《金絲猴》特種郵票的3枚無齒票,我國目前共有45枚“猴票”。

8、帶“猴”字的花木

猴面花:屬於玄參科“家族”。是多年生草花,常作1~2年生栽培。高30~40厘米,莖粗壯,中空。4~5月開花,黃色,通常有紫紅色斑塊或斑點。

猴頭杜鵑:屬於杜鵑花科“家族”。常綠灌木,幼枝嫩綠色。葉厚草質,常5~7枚密生枝端,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花期4~5月,頂生總狀傘形花序,有花4~6朵,花冠鍾狀漏斗形,乳白色或粉紅色,有紫紅色斑點。

猴歡喜:屬於杜英科“家族”。常綠喬木,小枝褐色。9~10月結果,形似大楊梅,呈淡紅色或棕色,成熟時果皮裂開,內果皮深紅色,橢圓形種子黃色,紅黃相映成趣。猴子一見此“佳果”,便歡天喜地蜂擁而上摘食,因而叫“猴歡喜”。但是,最後只落得一場空歡喜,因為這種果中看不中吃。

獼猴桃:屬於獼猴桃科“家族”。它的別名眾多,有獼猴梨、藤梨、毛梨子、羊桃、陽桃、鬼桃等等。種類極其豐富多彩,最為名貴的要算中華獼猴桃了。獼猴桃其色如桃,獼猴愛吃,故得名獼猴桃,又由於產在中國大地,故才得名中華獼猴桃。

9、猴年話“猴”

2004年是農曆甲申年,按十二生肖排列,屬猴年。在我國古籍中,猴子的別稱還有禺、果然、獨、狨等。據《白虎通》記述:“猴,侯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侯者也。”侯,是等待、觀望的意思,古人獵猴時,在地上埋伏機關,內放食物引誘,而猴生性聰明,知其有詐,怕上當不肯去取,就在樹上或高處侯望,待人離去才去取食,於是人們就叫它“侯”。為了說明它是獸類,後又加上了“犭”旁。猴為靈長類動物,有龐大的家族,種類很多。在我國,有不少猴種被列為保護對象,如金絲猴、台灣猴、法氏葉猴等都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猴與我國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吳承恩筆下的猴王孫悟空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他的文學名著《西遊記》中,令人百看不厭。在我國文學中,更有“沐猴而冠”、“殺雞儆猴”、“尖嘴猴腮”等成語;有“猴吃辣椒———抓耳撓腮”、“火燒猴屁股———團團轉”等歇後語;有“打虎要力,捉猴要智”、“莫叫猴子去看果,莫叫水獺去守魚”等諺語。猴,也是文人墨客吟喔的題材,詠猴詩中之璣珠,妙趣橫生。

猴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物,大抵因猴與“侯”諧音,侯是古代爵位,《禮·王制》云:“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將猴描在年畫、剪紙、刺繡上,或繪於什器、玩具、文具之上,如吉祥圖“馬上封侯”,畫面是一猴騎在馬上;“封侯掛印”,畫面是一猴手提金印往楓樹上掛。

猴與舞蹈、戲劇、電視劇也攀上了親。早在戰國及漢代時,就出現了一種“沐猴舞”,其動作模擬獼猴,以前進後退時曲腰為特點,男女共表演。漢代還出現“沐猴狗斗舞”,動作上模仿猴與狗斗的形態。當代,六小齡童在電視劇《西遊記》中扮演猴王孫悟空。在民間武術中,猴拳、猴棍是一種模仿猴子動作、形態的武術,為百姓所喜聞樂見。

10、百年年關

一個世紀前窮人家的簡樸春節,老舍在他的半自傳性作品中這樣描摹:“我們的收入有限,當然不能過個肥年。可是,我們也有非辦不可的事:灶王龕上總得貼上新對聯,屋子總得大掃除一次,破桌子上已經不齊全的銅活總得擦亮,豬肉與白菜什麼的也總得多少買一些。由大戶人家看來,我們這點籌辦工作的確簡單的可憐。我們自己卻非常興奮。”

在20世紀的上半葉,“年關”更意味著欠租、負債的窮人要過還債之關。在文藝作品中,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陌生:風雪大年夜,凶神惡煞般的地主逼債上門、肆意搶奪,窮苦人躲藏哀告,難逃劫掠。

遼寧山村少年高玉寶的臘月年根,父親被地主抵賴工錢,還遭到毒打,家中的救命糧被保長搶走,田地被強占;河北村姑喜兒的除夕夜,還沒來得及品味二尺紅頭繩帶來的喜悅,爹爹就被逼自盡,自己也被地主黃世仁霸占。

在江南,過年一樣令人胸口憋悶。魯鎮禮神祭祖的新年前夜,是祥林嫂的“贖罪”之夜,那個沉重的門檻壓得她抬不起頭;對於林家鋪子的林老闆來說,新年的夜晚則是逃亡之夜,這個在亂世中兢兢業業卻難免破產的小業主,只是上世紀30年代那個混亂、頹敗、崩塌的“新年”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