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29)

1、好教師的人格魅力

美國著名教育家保羅·韋地博士花了40年時間,收集了9萬名學生所寫的信,內容是關於他們心目中最喜歡的老師。據此,保羅·韋地概括出作為一個好教師的人格魅力的12個方面:

友善的態度。她的課堂有如一個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學了。

尊重課堂內每一個人。她不會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戲弄。

耐性。她絕不會放棄,直到你能做到為止。

興趣廣泛。她帶給我們課堂以外的觀點,並幫助我們去把所學到的知識用於生活。

良好的儀表。她的語調與笑容使我很舒暢。

公正。她會給予你應得到的,沒有絲毫偏差。

幽默感。每天她會帶回來少許歡樂,使課堂不致單調。

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與其他人一樣會發脾氣,不過我從未見過。

對個人的關注。她會幫助我去認識自己,我的進步有賴於她使我得到鬆弛。

坦率。當她發覺自己有錯,她會說出來,並會嘗試其他方法。

寬容。她裝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將來也是這樣。

有方法。忽然間,我能順利念完我的課本,我竟然沒有察覺是因為她的指導。

2、貝多芬和他的老師們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范·貝多芬生於萊茵河畔的波恩,他的父親和祖父均是當地的宮廷歌手。

貝多芬4歲時,父親就教他音樂。但由於他年齡太小,開始對音樂表露出厭煩情緒。

父親為了使貝多芬成為“第二個莫扎特”,硬是用棍棒和拳腳,迫使貝多芬8歲時就能很好地演奏鋼琴,並在科隆舉行了他的第一次公開音樂會。後來,父親又讓他先後拜宮廷琴師範·德·埃登和音樂主事兼雙簧管手伊菲爾為師,學習創作。

伊菲爾認為,音樂的最高準則不是“美”而是“真”。但伊菲爾把“美”與“真”對立起來,這使貝多芬隨心所欲,他心裡怎樣想,手就怎樣寫。這樣儘管充分發揮了他的創作天分,但又未免使貝多芬太放任自流了。

1781年,貝多芬又師從著名作曲家克里斯坦·哥特洛普·尼飛。尼飛認為“真”與“美”應該是統一的,創作必須是出自自己的親身經歷,然後還要在這個基礎上提高到一個新的角度來認識它、分析它、理解它,最後才能寫出最好的東西。由於貝多芬孜孜以求的性格,加上尼飛的教導有方,1782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了,這就是他的3首鋼琴奏鳴曲。

這時的貝多芬已非往昔的貝多芬。他進步神速,無論是作曲,還是演奏技能,很快超過了他的老師尼飛。尼飛左想右想,認為現在只有一人能教貝多芬了,那就是莫扎特。

1787年春天,貝多芬由莫扎特的朋友推薦,赴維也納拜莫扎特為師。當貝多芬即興演奏莫扎特正在創作的《唐璜》時,莫扎特一把抓住他朋友的手說:“ 對這孩子要小心看待,他將來一定會名揚天下。”由於莫扎特正在創作,沒有功夫細心指導貝多芬,恰巧貝多芬的母親又生病,貝多芬只好踏上歸途。

1790年聖誕節,音樂大師海頓訪問波恩,他看到貝多芬的作品後說:“你的天賦超人,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兩年後,海頓接受貝多芬為學生。但上了年紀的海頓看不慣年輕的貝多芬暴烈的性格和獨立精神,也看不慣貝多芬作品裡革命性煽動性的新生事物。而貝多芬對循規蹈矩又十分厭惡,於是,二人只好不歡而散。

1794年,貝多芬選擇了大教堂風琴師阿爾布萊西斯貝格作為老師。阿是公認的德國第一流的音樂理論家,對於貝多芬選擇他作老師他很高興,他對貝多芬說:“對您來說,現在是個十字路口,您是一位毫無拘束的天才。您要勤奮學習,不然將會無所成就。”貝多芬肯定地點了點頭。

貝多芬是個天才,但誰又能否認他付出了超人的勤奮呢?在看完上面貝多芬的從師經歷後,相信你會對成功有更深的領悟。

3、給自己一雙慧眼

150年前的一個聖誕節,一位美國男孩到商店選中一雙深藍色襪子,作為禮物送給母親。可是母親接過禮物後,臉色突變並氣憤地說:“你太無禮了,你難道不知道清教徒禁忌這種顏色嗎?”

“禁忌深藍色?”小男孩奇怪地問。

“你買的明明是紅色的!”母子二人爭執起來。

小男孩去找哥哥做裁判,哥哥也說襪子是深藍色的。於是母親氣沖沖地去問鄰居,結果鄰居們異口同聲說襪子是紅色的。這件事引起了小男孩的深思,最後他得出結論:自己和哥哥的眼睛肯定有毛病——對顏色辨別不出。小男孩進一步想,還有沒有其他人的眼睛也有同樣的毛病呢?

男孩長大以後,經過調查和研究,寫出了《論色盲》的科學論文,根據視差原理,第一個提出了色盲問題。這個因眼疾而成名的人,就是對氣象、物理和化學三科都曾作出不少貢獻的美國科學家道爾頓。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色盲症為“道爾頓症”。

道爾頓能將不幸變成幸運的最根本原因是,他雖然在生理上患了眼疾,但他卻為自己的心靈安裝了一雙慧眼。

類似的故事還有一個。在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比魯特山的達比鎮,人們好多年都習慣於以司空見慣的眼神仰望那座晶山。晶山之所以獲得這個名稱,是因為山上一條狹窄的部分暴露出微微發光的晶體。它看上去有點像岩鹽,但又不是。多少年來,很少有人帶著好奇心彎下身子去撿一塊這種礦物質,認真地觀察一下。

只有兩個達比特人始終對這種晶體保持著好奇,他們名叫康頓和湯普生。直到1995年,他們才在一座城市的展覽館中看到了同一種晶體。他們看到礦物展品中的標本上附著一張卡片,說明此種晶體可用於原子能探索。他們十分激動,立刻在晶山上立柱,確立了發現權。最終,經專家檢驗分析,認定晶山是極有價值的鈹的儲藏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兩個青年人就這樣獲得了成功。他們的成功看上去極容易,然而,他們之所以獲得成功,卻是他們不僅用生理眼睛觀察,而且還把所觀察到的東西記在心裡的緣故。

是的,給自己一雙慧眼吧。只有擁有了一雙慧眼,世界才會在你的面前變得無比美好,你的人生才會變得燦爛。

4、感恩生活

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個故事,啟發我們該如何感恩生活。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曠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陽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成功時,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許多;失敗時,不感恩的藉口卻只需一個。殊不知,失敗或不幸時更應該感恩生活。感恩,使我們在失敗時看到差距,在不幸時得到慰藉,獲得溫暖,激發我們挑戰困難的勇氣,進而獲取前進的動力。就像羅斯福那樣,換一種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與不幸,對生活時時懷一份感恩的心情,則能使自己永遠保持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感恩不純粹是一種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

在水中放進一塊小小的明礬,就能沉澱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澱許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許多的不滿與不幸。感恩,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5、一路“倔”到諾貝爾領獎台

“堅持自己的選擇,走自己的路。”很多人都曾這樣想過,但真正能夠做到者卻寥寥無幾。1921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南布郎克斯的羅莎琳·蘇斯曼·雅洛,自幼就有這種“倔”的精神,並一路“倔”到了諾貝爾領獎台上。

3歲時,有一次跟母親回家,羅莎琳堅持要走自己選擇的另一條小路,母親以為那條路根本回不了家,所以不答應她。羅莎琳賴在地上不走。“好吧。”母親最終沒能“犟”過她。不一會兒,羅莎琳高興地喊:“媽媽,到家了!”母親抬頭一看,千真萬確,已經到了自家的房後!在此居住了許多年,居然不知還有這么一條可以回家的近道,望著一臉燦爛的羅莎琳,母親驚訝得一時語塞。

10歲那年,羅莎琳到一所女子中學讀書,因學校離家較遠,她每天都要坐車。剛開始時,母親生怕她下錯了車站,於是就偷偷地跟著她上了車,不料被羅莎琳發現了,倔強的她大為光火:“我不是個小孩子!”發了一通脾氣後,把尷尬的母親“扔”在車上,自己改乘另一趟車去了。

高中畢業後,父母建議羅莎琳去當國小老師。“不!”她堅持一定要上大學。父母拗不過她,於是她成了亨特學院裡的一名學員。

到亨特學院後,羅莎琳很快迷上了物理。這說起來也是一種偶然:物理學課程被安排在午飯後,而這段時間的學習效果是最差的。物理老師也明白這一點,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老師想出了一個“絕招”:他在授課的內容里故意加進兩處錯誤,然後讓同學們去找。這樣,無精打采的同學們一下子來了精神。羅莎琳最先找到了錯誤,而且不是兩處,是三處!這一來,竟“逼得”老師也不得不較起了真兒。正是這一偶然小事,使羅莎琳學習物理的興趣大增。不久,伊倫·約里奧—居里寫的一本關於她母親的傳記——《居里夫人》出版了,17歲的羅莎琳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從此她的理想更高遠了:當科學家,做“居里夫人第二”。

大學畢業後,父母力勸羅莎琳當一名中學老師。羅莎琳又是一個堅決不答應,她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她一定會堅持自己的選擇。深知女兒倔強的父母雖然不理解她,但同以往一樣,還是依從了她:“好吧,那就走你自己選擇的路吧。”

走自己選擇的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20世紀40年代初期,反猶浪潮波及到了美國,同時,對婦女的歧視更是遠沒有消除。出生於中下層猶太人家庭的羅莎琳非常明白,作為猶太女性的她,要想獲得研究院的資助繼續求學是何等的困難!但是,天生不服輸的她偏偏就有個“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倔脾氣,為了能夠繼續求學,羅莎琳設法當上了哥倫比亞大學一位生物化學家的秘書。憑藉這個職務,她便可以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研究生的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許多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羅莎琳卻“因禍得福”。當時美國大多數男青年都參了軍,許多學院和研究院因而空出了不少的職位。羅莎琳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伊利諾大學工程學院的助教。欣喜若狂的她卻萬萬沒有想到,系主任原來是一個極端歧視女性的人。在學院的一次集會上,系主任傲慢地對羅莎琳說:“這只不過是因為現在許多優秀的男青年都應徵入伍去了,你才能有機會成為我們中的一員,僅此而已。”這是事實,但在這種場合出於此人之口,無疑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一種侮辱!羅莎琳的倔強勁兒又一次被激活了,從小就有“巾幗不讓鬚眉”的秉性,這一次她更要拿出實際行動來“教訓教訓”系主任。為此,在緊張的教學之餘,她旁聽了大學部的兩門物理學課程,選修了三門研究生課。到學期末,羅莎琳除了光學的實驗課得了“A-”外,其餘課程全部是“A”。沒想到,驕人的成績卻被系主任抓住了這個惟一的“A-”,來了個“一葉障目”法:“這證明婦女的實驗工作能力很差。”直把剛烈的羅莎琳氣得火冒三丈。

學院對女性的歧視雖然使羅莎琳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但她卻從沒屈服、退縮,憑著這股倔強勁,她在入校的第二年就取得了碩士學位,3年後又以優異的成績和出色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成為伊利諾大學物理系的第一位女博士,終於在系主任那裡報了“一箭之仇”。

後來,羅莎琳來到一家退伍軍人醫學中心。在這家中心裡,羅莎琳將一間乾淨的房子改裝成美國第一間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並全力投入對放射性同位素效用的研究。在測試胰島素在糖尿病患者體內停留時間的過程中,她發明了放射免疫分析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的發明是醫學界的一場革命。使用這種方法能夠準確地測出血液和尿液中任何低於百萬分之一克含量的生物物質,如荷爾蒙、病毒、維生素和藥物等,這些物質的濃度差可以給出生命或死亡的信息,能為許多疑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因而被稱為是二戰後“在臨床醫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研究成果”。1977年,羅莎琳因此項發明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6、認同的力量

許多年前,一個10歲的男孩在拿坡里的一家工廠做工。他一直想當一個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師卻說:“你不能唱歌,五音不全,你的歌簡直就像是風在吹百葉窗一樣。”回到家裡後,他很傷心,並向他的母親——一位貧窮的農婦哭訴這一切。母親用手摟著他,輕輕地說:“孩子,其實你很有音樂才能。聽一聽吧,你今天的歌聲比起昨天的樂感好多了,媽媽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歌唱家的……”聽了這些話,男孩的心情好多了。後來,這個男孩成了那個時代著名的歌劇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羅素。當他回憶自己的成功之路時這樣說:“是母親那句肯定的話,讓我有了今天的成績。”

19世紀初,倫敦有位年輕人想當一名作家。然而他有4年的時間沒有上學,父親鋃鐺入獄後,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貼油鞋底標籤的工作以此謀生。

晚上,在一間陰森靜謐的房子裡,他和另外兩個從倫敦貧民窟來的男孩睡在一起。他只能趁深夜溜出去,悄悄地把稿子寄出去,免得遭人笑話。就這樣,一篇篇稿件被寄了出去,可是一個個故事又相繼被退了回來。他很失望。有一次,他到外邊借酒消愁,快到傍晚的時候,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來。

“恭喜你,我們的作家先生……”剛進門,一個同伴將一封信舉得老高!那興奮勁似乎是不能抑制。年輕人將信接過來:對不起,我的朋友,這是一封退稿信。”“不,我的作家先生。”一個同伴高聲地喊道。年輕人這才注意起了這封信。信封薄薄的,上面赫然寫著編輯的名字。

原來,編輯第一次給他寫信了。信很短:“你的文章是我們多年以來所夢寐以求的作品……年輕人,堅持下去,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多年後,年輕人成為了一代文學巨匠,他就是查爾斯·狄更斯。

也許,卡羅素的母親從來都沒有想到過她的兒子能成為一代名人,也許她根本沒有指望過靠她那三言兩語去改變他的兒子,然而,事實上,正是她那句善意的肯定成就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歌唱家;也許那位編輯從來都沒有想到過他的那封簡訊會起到多大的作用,也許他只是想鼓勵一下這個文學愛好者,然而正是這封信改變了年輕人的一生,使一個文學巨匠誕生了。

肯定和認同有一種無窮的力量。認同催人奮進,認同開闊失敗者前進的空間,認同激勵勝利者昂揚的鬥志。它往往在給人信心的同時也就會催生一個人才,創造一個奇蹟。

7、不斷為難自己

音樂系的卡爾走進練習室。在鋼琴上,擺著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卡爾翻看著樂譜,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失殆盡。

已經三個月了!自從跟了這位新的指導教授之後,他不知道為什麼教授要以這種方式整人。

勉強打起精神,卡爾開始用十指奮戰、奮戰、奮戰……琴聲蓋住了練習室外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位很著名的鋼琴大師。授課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難度頗高,卡爾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如此叮囑學生。

卡爾練習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也沒提。卡爾再次掙扎,向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卡爾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面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無論如何也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的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因此,越來越不安、沮喪和氣餒。

教授走進練習室。卡爾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

教授沒有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卡爾。“彈奏吧。”他用堅定的目光望著卡爾。

不可思議的結果出現了,連卡爾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精湛!教授又讓他試彈第二堂課的樂譜,他依然發揮出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後,卡爾怔怔地望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達到如今這樣的水平……”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其實,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窮的,連他自己都無法察覺,它如同一座金礦埋藏在我們平淡無奇的生命中。一個人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這座金礦,關鍵在於是否善於強迫自己、經營自己。人們往往習慣於表現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但如果我們願意回首,細細審視,就會恍然大悟:看似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永不停歇難度漸升的環境壓力,不也就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了今日的諸般能力嗎?

8、恆心無堅不摧

開學第一天,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只學一件最簡單的事。大家把胳膊儘量往前甩,然後再儘量往後甩。

說著,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200回。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有什麼做不到的?

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200回,哪些同學堅持了?有九成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

又過了一個月,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只剩下七成。

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還有同學堅持嗎?這時,整個教室里,一片寂靜,只有一隻手慢慢舉了起來。

蘇格拉底走過去,對那個學生說:孩子,你將成為一代宗師!果然,這個學生後來成了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他就是柏拉圖。

是恆心造就了柏拉圖。恆心最簡單,卻是一種成功的基礎;恆心最機械,卻是一種生命的積累,一種生存的智慧。

恆心其實也最枯燥,最麻煩,心浮氣躁的人最易中途而廢,從而失去生命里這種最重要的品質。

滴水穿石,恆心無堅不摧。

9、讓激情燃燒

沒有激情的賽場,令人倦怠乏味;沒有激情的青春,讓人感覺沉悶枯燥。惟有燃燒的激情,才能賦予生命絢麗的色彩。

是心頭燃燒的激情,讓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勇士一次次地將狂風暴雪踩在了腳下,一次次把勝利的歡呼送到峰頂;是胸中鼓盪的激情,讓科學家們不知疲倦地演算著、測試著,苦中有樂地尋覓著造福人類的“靈丹妙藥”;是足球場上奔跑的激情,讓萬千球迷狂熱地掀起巨濤般的吶喊聲;是畫筆上涌動的激情,讓一幅幅美妙的圖畫展現出夢幻與現實交織的神奇……

是不泯的激情,讓賣報的法拉第在破舊的馬棚前支起實驗電磁反應的大鍋,讓他最終走進偉大的物理學家的行列;是鬥士般的激情,讓海明威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槍林彈雨中穿行,讓他去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與豹共舞,留下一部部男子漢氣十足的傳世名著;是執著的激情,讓失敗了1000次的愛迪生,又開始第1001次痴情不改的探索,讓他最終成為舉世矚目的大發明家……無數的成功人士,用激情撰寫了人生永無止境的追求,詮釋了生命昂然進取的真諦,演繹了歲月中那些注定要光彩照人的篇章……

10、生命的潛力

這是發生在南非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6名礦工在很深的井下採煤。突然,礦井坍塌,出口被堵住,礦工們頓時與外界隔絕。大家一言不發,他們知道眼下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氧氣,如果應付得當,井下的空氣還能維持3個半小時。

而外面的援助在要在3個半小時內完成是不可能的。這些有經驗的礦工決定盡一切努力節省氧氣。他們商量,儘量減少體力消耗,都關掉隨身攜帶的照明燈,平躺在地上。大家默不作聲,很難估計時間。他們當中只有一個帶著手錶。過一會兒,就有人不安地問一句:現在幾點了?

這時多說一句話都是奢侈的,因為那會消耗體能,過早喪命。他們當中的負責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他要求戴表的人每個小時通報一次,其它人一律不準再問。

大家遵守命令。

時間過得很慢,大家都在默默等待。過了好久,聽到帶表的報告:又過了一個鐘頭。每聽到一次報告,大家的心裡就增加一分絕望。

“又過了一個鐘頭。”

……

就在這時,他們聽到頭頂上傳來挖掘的聲音,很快,一縷光線照了進來。這是,礦難發生已經7個小時了。營救人員發現,6名被困礦工,竟有5名活著,只有一個人窒息而死,他就是那個戴手錶的人。

被困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慢慢過去,戴表的人發現自己成了死神腳步的通報者。他擅自決定,把時間拉長,每隔兩小時報告一次。最後一直過了4個小時,他才用生命最後一絲力氣說出:“又過了一個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