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26)

1、諾貝爾獎的秘密

儀式隆重

每年的12月10日15時,天剛剛擦黑,獲獎人員都在斯德哥爾摩大飯店集中。他們的目的地是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音樂廳,他們將進入一個布滿了鮮花的房間,這些鮮花都是由義大利聖雷莫市政府提供的,諾貝爾獎的設立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6年就是在這個城市去世的。16時30分,樂隊開始奏樂。全體起立。王室成員駕臨。之後便是講話、頒發獲獎證書及金質獎章。

此後,人們便移師市政廳,“在隆重而活潑的氣氛下”,開始了慶祝活動。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皮埃爾—吉勒·德熱納回憶道:“我們乘坐華麗的四輪馬車,能清楚地聽到馬蹄聲。到了院子裡,孩子們舉著火把列隊歡迎。我們有一種置身於19世紀的感覺。”接下來,便是宴會。這一切也有一套嚴格的程式,19時整準時打開香檳,65張桌子圍繞著國王的主桌按“麥穗形”排開,蠟燭將是大廳內唯一的照明光源。至於宴席的選單,每年自然少不了這幾樣菜餚:頭道菜是海鮮,主菜是馴鹿肉,甜點是冰淇淋。1350位嘉賓都將使用鍍金的銀餐具。晚餐結束後,客人們將應邀進入一個大廳,在這裡所有獲獎者等待國王的逐一召見,每位獲獎者將有幸與國王交談5分鐘。像瑞典的所有宴會一樣,活動將在23時之前全部結束。

獎金豐厚

然而,豪華與鋪張並不是諾貝爾獎享譽全球的唯一原因。從一開始起,諾貝爾獎的高額獎金就令人羨慕不已。

諾貝爾是一個極為富有的人。作為炸藥的發明人,他擁有百餘家工廠,並在世界各地擁有355項發明專利。他一生未娶,也未留下任何子女,對家人的信任也很有限。他是這樣分配財產的:200萬瑞典克朗給了兄弟們,而給基金會留下了3100萬克朗,相當於如今的大約1.6億歐元!

這些錢被瑞典的管理人精心投放到巴黎和紐約的股市上,從而使得每年的獲獎者們都能得到一筆豐厚的獎金。在2003年,每位獲獎者可得到約140萬歐元。

評選秘密

除了獎金外,諾貝爾獎的評選方式也是其長盛不衰的原因。其中的秘訣也十分簡單:那就是一切都是秘密。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50名委員的名單?保密!幫助該委員會進行前期調查的15人委員會的名單,保密!米凱爾·索爾曼說:“保密是諾貝爾獎的基石之一。這一點被寫進了遺囑。”此舉為了避免來自各方的壓力,這種壓力歷來都存在,如今也不會消失。對於類似“究竟有多少人獲得了提名”之類的問題,人們也不會得到答案。評選委員會一位名叫漢斯·約恩瓦爾的秘書反問道:“知道答案真的有那么重要嗎?”目前人們所知道的是,評選委員會每年向數千人發出邀請,讓他們提供候選人名單。這些提名人或是前諾貝爾獎得主,或是收到“特別邀請”的人,或是隸屬於知名的大學或研究機構,這些人的名單自然也是保密的。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說:“瑞典人在搞大型活動方面很有一套。但他們保守秘密的能力也十分令人敬佩。我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碰巧正在斯德哥爾摩,我在那裡跟一些科學家有過長時間的接觸,事後才知道其中有些人就是委員會成員,但他們沒有向我透露過半點信息。”

確定候選人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需要相當豐富的經驗。評選委員會要用8個月的時間來研究候選人的材料,檢查其工作成果的有效性,確認這些工作成果的確出自候選人之手。他們甚至還會就候選人的人品,在其周圍人群或最密切的合作夥伴中展開秘密調查。這些調查工作所需的預算費用每年高達350萬歐元,是基金會第二大開支項目,僅次於發給獲獎者的獎金。之後,還要開展“一系列的選拔程式”。到最後討論時將只留下“幾個名字”,而且這種討論只進行半天。對於這一討論,人們也是知之不多。投票方式(一輪投票制、寫在一張可摺疊的小紙片上)被視為機密。評選委員會的內部磋商程式也不得而知。只有一點是清楚的:在得票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將用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米凱爾·索爾曼說:“幸好這種情況迄今還沒有出現過。”

2、怕老婆的胡適

無情成眷屬

在中國學術史上,有兩位大家深以"懼內"而聞名:一個是周作人,另一個就應該是胡適了,可憐的胡博士在在悍妻的淫威之下,不情願地與這個小腳太太走完了一生.

胡適13歲時,由母親做主,與旌德縣江村江世賢之女江冬秀訂婚,而後的14載,兩人未曾見過面。1917年12月,胡適回故里完婚,無情人終成眷屬。

胡江二人的婚姻出於偶然。小時候,胡適隨母親到姑婆家看民間的社戲,適逢江母也來了,江母看到小胡適眉清目秀,聰敏伶俐,就有意招他為女婿。但胡母未曾答應,她考慮到江冬秀比胡適大一歲,不合時俗;而且,江冬秀屬虎,據民間說法,屬虎的女人將是母老虎。但江母並不考慮這些,一意要招胡適為婿,江母托胡適的本家叔叔為媒,這位媒人說動了胡母,於是就合一下八字試試。不料,八字正相合,一來二去,胡適與江冬秀的婚姻就定下來了,也未徵得胡適的同意。那時胡適太小,等他到了明白“結婚”這兩個字含義的年齡,已經是木已成舟了。

新婚有點甜

新婚燕爾,小夫妻的感情還是不錯的。每逢佳節,江冬秀都要按照家鄉的風俗來過節日,元宵節,端陽節,中秋節,她都要做徽州菜,在這些節日,找些朋友歡聚一次,吃些家鄉菜,真是一件歡樂的事情。歡聚之時,胡適是最高興不過的,還經常講一個怕老婆的玩笑,他說:“太太年輕時是活菩薩,怎好不怕;中年時是九子魔母,怎能不怕;老了是母夜叉,怎敢不怕!”說完後,自己都哈哈大笑起來。胡適開玩笑時決不會想到,這些玩笑日後竟會一一應驗。

江冬秀平時在家裡喜歡打撲克,做安徽菜,請客,愛熱鬧,家裡常常高朋滿座。胡適的朋友石原皋30歲的時候,家眷還在故鄉,單身在外,江冬秀就熱情地要為他過生日,在胡適的家裡請了兩桌客,江冬秀親自下廚。大菜里有一個徽州著名的“一品鍋”:這是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有二尺,熱騰騰的端了上桌,裡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點綴著一些蛋皮餃,緊底下是蘿蔔白菜。胡先生詳細介紹這一品鍋,告訴客人這是徽州人家待客的上品,大家吃得興高采烈,不亦樂乎。這一天,初得賢妻的胡適在朋友面前特別有面子。

日久妻越悍

出乎胡適之預料,江冬秀並不像一般的鄉村女子那樣羞怯、膽小,這樣一個瑣碎的女人卻有一種男子的氣概。她頗果斷,而且具有一種潑辣的辦事能力。到北京後,梁實秋要和他好脾氣的太太離婚,江冬秀看不過去,就幫助梁妻,鬧到法庭打官司的地步,江冬秀也不害怕,親自到庭為梁妻辯護,終於使梁實秋敗訴,這事在當時轟動了整個京都,江冬秀的膽大由此可見一斑。

開始,小兩口的日子過得還是很紅火的,但是漸漸的,胡適就感覺到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離自己越來越遠,而束縛卻越來越多。比如飲酒,人們都知道胡先生雖然酒量不大,但很喜歡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結婚,請他證婚(這是他最喜歡做的事),筵席只預備了兩桌,禮畢入席,每桌備酒一壺,不到一巡而告罄。胡先生大呼添酒,侍者表示為難,主人連忙解釋,說新娘是節酒會的會員。胡先生從懷裡掏出現洋一元交付侍者,說:“不乾新郎新娘的事,我們幾個朋友今天真高興,要再喝幾杯。趕快拿酒來。”主人無可奈何,只好添酒。但胡適結婚以後,一有好友設宴相待,有酒,胡先生就趕緊從口袋裡摸出一隻大金指環給大家傳看,上面刻著“戒酒”二字,這就是胡太太送給他的。反差之中,可以看出胡適生活的變化。

時人曾盛傳江冬秀潑辣如母老虎,徐志摩就曾寫詩說胡適於江氏之外,不敢造次。為一點小事,江氏就吵鬧不休。尤其胡適是一代學術領袖,經常有崇拜他的知識女性登門拜訪,卻惹得江氏醋意大發,採用“非常手段”來整治“負心漢”。這就產生了兩個後果,一是胡適怕老婆的傳聞不脛而走,傳為笑談;二是胡適在家中的地位急轉直下。胡適有一張全家福照片很說明問題:江冬秀端坐於太師椅上,頗有“一家之主”的風範,而胡適和兒子則規規矩矩地垂手站在後邊,胡適的目光中還透出幾分惶恐,讓人忍俊不禁。這張照片,可算是這個家庭權力配置最生動的寫照了。

胡適為人謙和,最不願的事就是與人吵架,尤其是與自己的妻子,他寧願一個人吞下這顆苦果。在鬱悶的時候,胡適經常出外到廣和居借酒澆愁,或者到陶然亭和什剎海散心。胡適漫步於其間,逼迫自己逐漸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亂棒打鴛鴦

胡適打心眼裡痛恨這個婚姻,但是他不敢下定決心,他總是在學界領袖的地位與生活的自由之間衡量。應該說胡適的悲劇,不僅僅在於江氏的兇悍,更是因為胡適自己的懦弱。大概在上演了一出家庭暴力之後,忍無可忍的胡適賭氣之下來到杭州療養,就是在那裡,他結識了一生中最為真愛而又無法與之攜手的女人,曹誠英。

那段時間,胡適自謂第一次嘗到了愛情的幸福滋味,徐志摩說“適之是轉老還童了”。

1924年,胡適和曹誠英的關係日趨明朗,在滬杭求學及謀生的親友大都知道這事。胡適在這年春天,開始向江冬秀提出離婚,江冬秀不聽則已,一聽勃然大怒,她從廚房中拿把菜刀,說:“離婚可以,我先把兩個孩子殺掉,我同你生的孩子不要了。”當時嚇得胡適面如土色。江冬秀也是不忌醜事外揚的人。一次,石原皋在場,江冬秀說起此事,想及自己十多年的等待,忍受種種流言蜚語,真是越想越氣,越說越怒,隨手抓了把裁紙刀要向胡適擲去,多虧石原皋勸住,才未釀成家庭血案。

胡適的悲劇在於,在愛情面前,不敢堅定地選擇自己所愛的人。在胡適的人生中,更重要的不是愛情,而是事業,是自己國學大師的形象,所以,當愛情受阻時,他是很難有不顧一切的犧牲精神的,胡適此時所想的,不是像浪漫詩人一樣為愛情而犧牲,而是如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傳出去讓別人笑話。

“胡適大名重宇宙,小腳太太亦隨之,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家有悍妻,胡適又能如何呢?他只好讓曹誠英赴美留學,此事才告終。“一枝濃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就此事,胡適留下了不少情詩,其中一首無題詩可見胡適“膽小君子”的本色:

隱處西樓已半春,

綢繆未許有情人。

非關木石無思意,

為恐東廂潑醋瓶。

受此打擊後,曹誠英發憤讀書,從美國留學歸來後,在復旦大學等高校任教。後來她在四川結識了曾某,兩人情投意合,決定結婚。但一個偶然的機會,曾某的親戚與江冬秀相遇,談及曹誠英,江冬秀仍然醋意未消,就將曹誠英的往事和盤托出,又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番。曾某得悉,在結婚前夕突然變卦,取消婚約。曹誠英再次遭受重大打擊,竟想要出家,遁入空門,幸虧被人勸阻才未成行,從此曹誠英終身未嫁,憂悶而終。江冬秀之心胸和妒意,由此可見一斑。想想胡適幾十年來所受之煎熬,不由得令人汗如雨下。

自嘲解求脫

離婚不成的胡適陷入了苦悶,不得已,用佛教禪宗來解脫自己。有一次他在北京大學講學時講:“(比如)你看見一位非常漂亮年輕貌美的小姐,她的頭髮、眉毛、鼻子、眼睛……一舉一動,無一處不吸引著你的注意力,讓你神魂飄蕩,真像張生見了崔鶯鶯,如醉如痴。可是,有了禪宗修養的人,他竟絲毫不為所動。是什麼秘訣呢?其中一種,叫做‘不淨觀’。就是他身不淨、自身不淨。比如說:那位漂亮小姐,從現在看,的確很美麗動人;但從她的過去和將來看,就會讓你心灰意冷,不再‘貪心’去愛她了……就說她的將來吧,20、30,還很漂亮,到了40、50,身體發胖,不那么窈窕了。60、70,滿臉皺紋,頭髮變黃變白,走路蹣跚,穿不了高跟鞋,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太婆。然後,80、90,可能不到那時已經死了,漸漸屍首腐爛,蛆蟲滿身鑽動,最後只剩下一架枯骨,一切都完了。”

一想到這裡,縱然“如花美眷”,又有什麼可愛呢?

時光如白駒過隙,匆匆流過,十幾年後的胡適已經對這一切淡然處之了。他也不在意別人譏笑他“懼內”了。胡適甚至開始收集各國關於“怕老婆”的文學故事、笑話和漫畫,然後得出了一個搞笑的“發現”: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裡,只有德國、日本、蘇聯三個國家沒有“怕老婆”的故事,所以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國家,都是自由民主的國家;凡是沒有這種故事的國家,都是獨裁或集權的國家。胡博士這樣用“科學實證”來為自己“懼內”辯解,真讓人哭笑不得。(文中標題為編者所加)

3、陶行知三改其名

陶文濬,陶行知出生時,身為秀才的父親為他起了個文縐縐的名字:陶文濬。濬是浚的古體,意為疏通和深挖,顯然,父親是希望他成為一個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

陶知行,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學擔任校刊《金陵光》的中文版主筆,發表了一系列探討教育、探索救國之道的文章,署名為“知行”。因為當時,他熱衷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認為王陽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觀念是改革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劑良方,為了表示他對“知行合一”說的服膺,遂改名為陶知行。

陶行知,隨著實踐和認識的深化,陶行知逐漸發現了王陽明學說的內在痼疾,即脫離社會實際,疏遠廣大民眾。於是,在1927年,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突出了實踐的意義和作用,並將這一理念貫穿到當時他在曉莊學校、山海工學團的教育工作中去,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在1934年,他發表了《行知行》一文,並署上了又一次改變的名字:陶行知。這不是“行”和“知”兩個字的簡單換位,而是表現了一種思想的飛躍。陶行知在文章中具體說明了這一過程:改名!我久有此意了。在二十三年前,我開始研究王學,信奉“知行合一”的道理,故取名知行。七年前,我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正與陽明先生主張相反,那時即有頑皮學生為我改名,常稱呼我為“行知吾師”,我很樂意接受。我對於二十三年天天寫、天天看、天天聽的名字,難免有些戀戀不捨,但為求名實相符,我是不得不改了。

於是,他再次改名為陶行知。“濬”這是陶行知自造的一個字,也是他三改其名的結果。從1936年開始,陶行知寫備忘錄,一直到1946年逝世,共寫了55冊。這是他從事教育工作、社會工作的珍貴記錄。值得注意並饒有興味的是,他在每冊備忘錄封面上均題上“備忘”三個大字。這個“濬”字,讀如“乾”音,是將“知”的左右兩部重疊起來,放在“行”字的中間而組成的。它是為了表示陶行知對新的教育理論的一個形象概括:行——知——行。

一生求索,三改其名,從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的演變過程,充分體現了陶行知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它就像一串閃光的腳印,鐫刻在中國現代教育改革的道路上。

4、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我從一本哲理書上看到的一段話,細細品味,覺得可以這樣來理解這段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什麼事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陌生的,只有通過家人和老師來教育,他們才會認識事物。你告訴他這是什麼,他便認識了什麼,不會故意認錯,以致說1是1,說2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一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出了“6+9等於幾”的題目,大家都想,智力競賽題目決不會就字面那么簡單,結果誰都不敢立即搶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個幾歲的孩子說等於15,人們都向他投去異樣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確時,人們才收回目光,並責怪自己的思想太複雜了,錯過了搶答的機會。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重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現代版的“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發現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淨,慾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一天。有些人為名、為利、為美色絞盡腦汁,活得很累。其實,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樂便行,何必追求過高甚至不著邊際的標準呢!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種境界是針對老年人說的。步入老年,從崗位上退了下來,許多人都能認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後得到了什麼?有些人實現了理想,卻犧牲了健康;有些人積累了財富,卻失去了誠信。

善於反省的人才會最終達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認識到錢財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錢財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歸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計發揮餘熱,為民眾辦好事實事,為公益事業添磚加瓦,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再建新功,達到這種思想境界的人,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了。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一段處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5、低頭的智慧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蘭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輩家拜訪,當他準備從小門進入時,因為小門的門框過於低矮,他的頭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來迎接的前輩微笑著對富蘭克林說:“很疼是吧?可是,這應該是你今天拜訪我的最大收穫。你要記住: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這人世間,你就必須時時記得低頭。”

從此,富蘭克林把“記得低頭”作為畢生為人處世的座右銘

雖然我們都是凡人,與富蘭克林不能相提並論,但也應該時時刻刻學會低頭,懂得低頭,敢於低頭。生命的重荷負載過多,就低一低頭,卸去那份多餘的沉重。面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也要學會“低頭”。只有學會低頭,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

民間有句非常貼切的諺語:“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稗子,才會顯擺招搖,始終把頭抬得老高。

6、感悟平等

“平等待人”、“人人平等”這些都是社會生活中長期流行的一些口頭語,激勵人們學會豁達大度,笑對人生。這裡有一則托爾斯泰置於普通人地位接受“茶錢”的趣事。

一次,托爾斯泰在長途跋涉中,到一個小火車站的三等車廂的候車室歇息,忽然聽見有人招呼他:“老頭兒!老頭兒!”一位太太在車上探身車窗外喊他,“快去女洗手間把我的手提包拿來,我忘在那兒了……”托爾斯泰急忙趕到那裡,幸好,手提包還在。“多謝你了!”那太太說,“給,這是給你的賞錢。”於是遞給他一枚五個戈比的大銅錢。托爾斯泰不慌不忙地裝進了口袋。“您知道您把錢給誰了嗎?”一位同行的旅客問這位太太。他認出了這個風塵僕僕的趕路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戰爭與和平》的作者。“他就是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這位太太一聽驚叫道:“天啊!我乾的什麼呀!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列夫·尼古拉耶維奇!看在上帝的份上,原諒我吧,請把那枚銅錢還給我吧!把它給您,真不好意思。”“您不用感到不安。”托爾斯泰回答說,“您沒有做錯什麼,這五個戈比是我掙來的,所以我收下了。”火車開動了,托爾斯泰微笑著,目送著漸行漸遠的火車把那位不安的太太帶走了。

善哉,托翁!在等級森嚴的社會裡,只有“老爺”才有資格把“賞錢”給下人,反之,就是大逆不道,對“老爺”就是莫大的侮辱。難怪這位太太要叫苦不迭,惶恐不安。而身為貴族,大文豪、大名人的托翁,卻以普通人的身份自然地接受人家付給的一份酬勞(儘管他決不缺這五個戈比),沒有半點矯情,沒有一絲造作。在這裡,托翁捨去的是外在的光環,顯露的是一個率真樸實的可愛的“老頭兒”本色。我想,在托翁的潛意識裡,一個人,為他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或者是收取他人付給的一份酬勞,天經地義,與名望,地位、錢財無關。

托爾斯泰不假思索地做出這樣一種可愛的舉動,潛藏於後的其實是一種最可貴也最為難得的平等心態!有了這樣一種心態,身處高位才不會時時擺出一副施捨者的驕人姿態;有了這樣的一種心態,地位卑微也決無一絲乞討者的可憐面目。然而,這種平等心態,說是平等而實非平常,它是人生修養所達到的一種心靜神安的大境界,是深邃的大海,容得下颶風狂瀾的博大胸懷和淡薄名利的高尚情操。

“不平等”的人,乾平等的事,必須擁有一顆平等之心。我們不是提倡尊嚴嗎?其實,尊嚴的核心就是平等。

7、為鞋匠父親而驕傲

第十六屆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出身於一個鞋匠家庭,而當時的美國社會非常看重門第。

林肯競選總統前夕,在參議院演說時,遭到了一個參議員的羞辱。那位參議員說:“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林肯不卑不亢地回答:“我非常感謝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總統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做得那么好。”參議院陷入一陣沉默里,林肯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就我所知,我的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過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技術。”

然後,他又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對參議院的任何人都一樣,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儘可能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無法像他那么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

說到這裡,林肯流下了眼淚,所有的嘲笑都化成了真誠的掌聲。後來,林肯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美國總統。

與林肯一樣,裁縫出身的安德魯·詹森也遭遇過類似的羞辱。

裁縫出身的人當中最偉大的,毫無疑問是曾是美國總統的詹森了。他是一個才華出眾且具有超凡毅力的人。

詹森在華盛頓的就職儀式上發表演講時,人群中突然有人高聲喊:“他只是個裁縫匠出身的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嘲弄,詹森泰然自若、心平氣和地說:“那位先生說我過去曾是個裁縫匠,這根本沒有使我感到難堪。因為當我做裁縫匠的時候,我享有一個優秀裁縫匠的良好聲譽,而且我特別勝任自己的工作。我總是對我的顧客熱情周到,並取得了出色的業績。”

話音剛落熱烈的掌聲驅散了惡意的嘲弄

8、分寸與命運

在科學上有一個關於分寸的定律叫黃金分割,德國科學家刻卜勒稱之為神聖分割,就是最具有美學價值的比例,也是人類的視覺感到最舒服的造型。其實在生活當中,黃金率幾乎無處不在,旗幟的長寬,人體上下部的長短,窗子的大小,一天當中氣溫冷暖的比差,甚至陽光的強弱,都有一個科學的定理在發揮作用,這也就是人生的分寸。

做人做到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

清末曾國藩組建湘軍,先後攻克太平軍占領的幾個重要城市,最後攻克天京,曾國藩因此授一等爵。這時,曾國藩發現湘軍已達30萬人,是一支只聽命於曾國藩的私人武裝。曾國藩感到了大臣功高震主的問題,他開始自削兵權,從而解除了清廷的顧慮,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歷史上,有不可盡數的立下絕世功勳的人都沒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曾國藩與他們的區別在於他及時地把握好了自己作為一個臣子的分寸。

看看我們所處的世界,因為有一個完美的尺度,才端莊和諧。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們,失敗的懊惱多因分寸的失調,成功的歡欣多因分寸的得當。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9、你生來就是冠軍

為了給大學生進行性教育,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特意請來一名性病防治中心的專家給我們講課。專家是個風趣的老先生,他攤開演講稿,然後拿出三幅圖解掛在講台前。一幅是男性生殖器圖,一幅女性生殖器圖,還有一幅是受精卵形成圖。同學們頓時鴉雀無聲,第一次直白地面對這些東西,每個人都十分嚴肅。

專家提了個問題作為演講的開場白:“大家知道嗎?你生來就是要做冠軍的。今天主要講第三個圖解,這是我講的重點,要知道你們來到人世間是多么的不容易。你知道嗎,你是一個很特殊的人,為了生下你,許多戰鬥發生了,這些戰鬥又必須以成功告終。想想吧,成千上萬甚至上億的精子參加了那次戰鬥,然而其中只有一個贏得了勝利,就是構成你的那一個。這是為了達到一個目標而進行的大規模的戰鬥,這個目標就是結合一個寶貴的卵,你的生命最具決定性的戰鬥就是在這樣的微型戰場上進行的。

所以你能來到這個世界時,你就已經成了一名冠軍。”台下的同學以熱烈的掌聲回應了專家。

專家接著講道:“你們現在已經進入大學,也就相當於半隻腳已經跨進社會的大門,以後你會遇到很多障礙和困難,但是你要記住你生來就是一名冠軍,無論有什麼障礙和困難擋在你成長的道路上,它們都不足你在成胎時所克服的障礙和困難的十分之一那么大……”

這不是講課,這分明是一場激勵人生的精彩演說。專家的演講讓我們懂得了人生的不易。我們在人生中,要用積極的心態去做不懈努力,因為你是一名冠軍。因而,對於要成為成功者來說,任何逆境,都會同時產生一粒等量大的,能克服任何困難的種子。

10、善念成仙

有兩個好聽的傳說,與八仙有關。我小時候,我奶奶講的。

其一:漢鍾離到人間傳授法術,指導人們如何“點石成金”。人們蜂擁而來求藝,惟獨呂洞賓問道:“點石成金之後,金子還會變回石頭嗎?”漢鍾離答:“會,但那是3000年之後的事情了。”呂洞賓大驚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後本想靠著一塊金子來度日,但金子卻變回了石子,那豈不害了人家!這法術萬萬學不得!”

呂洞賓拒絕學“點石成金”的法術——他剛一拒絕,便成了仙。

其二:鐵拐李騎著毛驢在人間閒逛,見到一個瞎眼婆婆向一位姑娘乞討。姑娘端出一碗米飯,先一口口將米飯塞進自己嘴裡咀嚼一番,再吐到另一個空碗裡,最後才遞到婆婆手上……鐵拐李指責道:“你怎能這樣呢,將自己吃過的米飯給老人家吃!”

姑娘道:“老奶奶的牙齒全部掉光了,我怕她被乾硬的米飯噎著,只好幫她把米飯一口口嚼碎了……”———話音剛落,她便輕輕升上天空。她,就是何仙姑。

我奶奶說:“要成仙,就得時時刻刻在心裡藏著一份善念。”我不想成仙,我也知道自己永遠成不了仙。但我始終記住,也一直努力做到,無論何時何地,要心存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