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22)

1、穿越一萬公里的魚

一條魚,原來生長在南極洲冰冷的海水中,後來卻來到了北極圈內,被格陵蘭島上的漁民捕捉了去。

島上的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魚,於是專家來了。他們說這是深海鱸魚,應該生活在南半球的,一般不可能出現在北極圈內。

沒有人知道這條魚是如何從南極圈附近到達北極圈的。或許是有人把它帶來,然後放生到格陵蘭島的海域裡?專家希望是這樣的結果,但是所掌握的資料證明不是。它是自個兒游來的,它穿過溫帶的海水,經歷了赤道的酷熱,1萬公里的路程,終於順利地到了同樣嚴寒的空間裡。除了魚之外,還有多少生命在進行令人不可思議的穿越?20多年前的一個黃昏,一架飛機低空掠過一個偏僻的山坳,一個孩子在想“長大以後我要飛向遠方,很遠很遠的地方。”20年後,孩子有了飛翔的資本,但是他捨不得故土,捨不得親情,捨不得愛情,捨不得安逸的環境。

那個孩子就是現在的我。我被故土圍住,也被故土所傷。

現在的我想起了那條魚,那條穿越了1萬公里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魚,心中就升起敬重。

2、一堂美國的數學課

這是一堂美國6年級的數學練習課。

一上課,老師就把25個學生分成了5組,然後給每組學生髮不同的遊戲器具,一組玩一種遊戲。筆者注意到,這些遊戲儘管不一樣,但都是與數字和算術有關。有的組玩擲色子,有的組玩走迷宮遊戲,有的組玩紙片遊戲,有的是“走小人”。其中一組是“在體育用品超市買東西”——學生先是通過擲色子來決定誰先誰後,然後再通過擲色子來決定這個人只能走幾步。當他走到籃球櫃檯前買籃球時,這個學生必須拿出相應的美國紙幣(複印的)來付錢。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生要在一張表上記錄自己得了多少分,丟了多少分。

據老師說,她不僅根據學生的得分來決定學生的表現,下一節課她會提問學生,讓學生表達對遊戲的感受、看法,從遊戲中學到了什麼。這些思考類的回答題也是她確定學生表現如何的重要依據。

過了一段時間,老師讓學生交換遊戲項目。學生們很活躍,有的唧唧喳喳議論個不停。如果你從教室外走過,你根本想像不出這裡正在上的是數學課。

最後,是表演。老師讓每組表演一個與經濟生活有關的節目。那表演,真是五花八門。

我問老師,這是數學課,為什麼要學生來表演,甚至演講?這位老師笑著說,在他們這個學區,在公眾面前演講(Public Speech)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通過這個表演,一來可以讓學生創造性地把所學知識與經濟生活聯繫起來,二來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馬虎”的來歷

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俗語的背後,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裡是什麼,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

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4、畫蛇添足未必錯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尼古拉斯·維達爾和他的同事最近發表論文指出,蛇的祖先不是水生爬行動物,而是有腳的陸地爬行動物,它們的腳是在進化過程中為適應乾燥的陸地生活而逐漸地消失的。

尼古拉斯·維達爾和他的同事將17種現代蛇的DNA與19種水生蜥蜴進行了比較,發現它們之間沒有一點血緣關係,從而排除了蛇的祖先是摩薩龍的可能性。陸生大型蜥蜴類爬行動物都有腳,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蛇的祖先也有腳。看來有些時候,“畫蛇添足”也未必不對。

5、受傷的核桃

老家裡有幾棵核桃樹,每年春夏之交,長得枝繁葉茂,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那時候我還小,沒事的時候就數樹上的花朵,看看一年下來到底能結多少核桃。

初秋,核桃剛成形的時節,鄰居家饞嘴的小孩經常趁我們不注意,用石塊、長棍衝著我家伸出牆外的樹枝一陣亂打。等我出門時,他們早已跑得無影無蹤。看到地上打落的枝葉和幼果,我很心疼。畢竟果實還沒成熟不能入口啊。再看看被打傷的核桃樹枝椏,有點慘不忍睹。我禁不住痛心地嘆息道:“完了,今年的核桃肯定減產了!”父親卻不以為然:“這是好事!”我弄不懂,父親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父親解釋說:“等秋末收核桃的時候你就明白了。”語氣平和坦然,一點都沒有責備人家的意思。既然父親如此寬宏大量,我也不好再說什麼了。以後再有小孩子淘氣,我也只好睜一眼、閉一眼地任由他們用石塊、棍子和我家的核桃樹“親密接觸”了。

終於到了收核桃的時節,我發現我家的核桃樹好多枝椏都受過傷。同時,我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被小孩子打過的核桃枝上的核桃竟然比沒有打過的樹枝上結的核桃大而多。等到成熟後一嘗受傷枝椏上的核桃竟也比沒受傷枝椏上的核桃要可口得多。這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便向父親請教其中的原因。

父親說:“核桃樹的脾性和一般的果樹不一樣,越是使它的枝椏受傷,它長得就越茂盛,果實就越香,尤其是正在結果成形的時候,受到的‘懲罰’越多越有利於結果。”吃了這么多年核桃,我從沒深究過其中的奧秘,父親的一席話使我頓開茅塞。

6、舒適的代價

20世紀初,在美國伊利諾州的奧克布洛市,一個名叫雷·克洛克的男孩兒降臨在一個普通的城鎮家庭里。讀到高中二年級時,因為貧窮他被迫離開了學校。後來,克洛克想在房地產方面有所作為,開始在佛羅里達推銷房地產。好不容易生意打開了局面,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戰烽煙四起,房價急轉直下,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他破產了。回家的路上,他沒有大衣,沒有外套,甚至連副手套也沒有,走在冰冷的大街上,想到一直伴隨著自己的低谷、逆境和不幸,他心灰意冷。

走到家門前,望著厚厚的窗簾縫中透出的橘黃色的光,克洛克忽然淚流滿面,對於一個男人來說,這一刻,責任是他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接下來的日子,克洛克依然努力尋找著適合自己的工作。雖然時運不濟,但他並沒有怨天尤人,他深信並非沒有時運,而是時候未到,他執著地認為大路是為那些審時度勢、自強不息的人鋪就的。

半年後,克洛克遇到一個名叫普林斯的人,他發明了一種多軸奶昔攪拌機。克洛克認為這種機器里蘊藏著很大商機,於是他立即與對方談判取得機器的專售權,並辭掉工作致力於該機器的市場推銷,一乾就是15年。

1954年,雷·克洛克前往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伯納地諾城考察,之所以去那裡是因為那裡有一個小店一次性訂購了8台多軸奶昔攪拌機,而在他過去15年的推銷生涯中,從來沒遇到過這樣大的客戶,憑直覺他感到這位客戶的買賣一定很興隆。

果然,到了聖伯納地諾城,他看到了馬克和狄克兄弟開設的一家小漢堡店。室內沒有座位,選單上只有漢堡、飲料、奶昔等速食產品,人們可以在不到1分鐘內點菜,並得到食物。雖然店內的夥計們忙得不可開交,但顧客仍然排起了長隊。那一刻,克洛克看出他的客戶經營的餐館簡直就是一座金礦。

克洛克問餐館的主人馬克和狄克兄弟為什麼不多開幾家分店?狄克笑著指了指不遠處山坡上一座白色的建築說:“那是我們世代居住的地方,冬天我們可以躺在房子前面的斜坡上曬太陽,夏天我們可以在屋後的池塘里戲水遊玩兒。如果我們開了連鎖餐館,就不得不一次次到陌生的地方去照看我們的生意,那樣我們永遠不會有這樣的閒暇時光了。”

聽完狄克的話,克洛克馬上意識到機會來了。他對狄克兄弟說,如果他們能授權自己在全國各地開分店的話,自己將給他們兄弟提取利潤的5%作為回報。面對不勞而獲的收益,馬克和狄克兄弟馬上答應下來。

克洛克開始著手分店的選址工作。1955年4月15日第一家分店在芝加哥開業。隨後,增設分店的速度越來越快。1961年,克洛克以270萬美元的高價向馬克和狄克兄弟買下了包括名號、商標所有權和烹飪處方等各項專利,自己完全擁有了這一品牌。如今,克洛克創下的連鎖餐館已經在全世界5大洲的121個國家擁有3萬家門市中心,年營業額超過了400億美元。

對於美國人雷·克洛克的名字,我們知之甚少,但他一手創建的快餐店的名字卻無人不知,它就是世界兩大快餐航母之一,與肯德基並駕齊驅的另一快餐巨頭麥當勞。今天當一些人為雷·克洛克的發家史感慨萬分時,亦有另一些人為那兩位因追求安逸而放棄了成為億萬富翁機會的馬克和狄克兄弟而扼腕嘆息。

已故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總裁羅伯特·伍德魯夫說過:“未來屬於不滿足的人!”舒適、安逸的生活很容易消磨掉一個人的意志。如果說馬克和狄克兄弟為了舒適的家失去的是麥當勞這一可以帶來億萬財富的著名品牌的話,那么一個貪圖享受的年輕人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則是一生的碌碌無為。

7、關於天才

關於天才,大小詞典有相仿釋義:有卓絕聰明才智的人。不知從哪時開始,漸漸質疑甚至厭煩這種說話。一日,讀田原先生的《飯牛閒話》,不禁又彆扭起來。

飯牛閒話》中寫道:達爾文寫《物種起源》28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30年,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34年,哥白尼寫《論天體的運行》36年,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37年,馬克思寫《資本論》40年,哥德寫《浮士德》60年。真讓人感嘆,我同時也想到相似的數據:愛迪生髮明蓄電池,試驗了1萬多次才告成功;諾貝爾研製無煙炸藥,屢敗屢試,煎熬八年才出成果;居里夫人於1350多個日夜裡重複著髒重的體力勞動,才從8噸瀝青鈾礦殘渣中提煉出1克(八百萬分之一)的鐳;陳景潤為證明(1+1),拖著嚴重衰竭的病體,頂著種種無知的嘲諷,於斗室中、油燈下埋頭演算……

這些人物,取得傑出的成就,究竟是憑傻勁還是憑聰明?

一位國外心理學家,曾對1528名智力超常者進行了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研究後期,將其中3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與成就最小的20%作比較,發現兩者最明顯的差異不在智力而在性格。最有成就的20%者,性格明顯帶著傻勁。這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有卓絕的聰明才智者,不一定有傑出的成就。那么有傑出成就者,就一定有卓絕的才智嗎?

一生獲有1300多項專利的天才發明家愛迪生,肯定地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就是說,傑出的人聰明與否不重要,那1%的靈感分量太輕。現代人才學家也關注了這一問題,他們的研究結果是: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其專業知識或技術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作用。這其他方面與“傻勁”有關:如正義感、責任心、合作能力、意志毅力等。這個結論同樣把聰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8、三塊無字碑

第一塊無字碑在陝西,是武則天的。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間,順應歷史潮流,不拘一格任用賢才,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功績昭昭,不容忽視。但她信佛教、建寺院、築明堂、造天樞、鑄九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用酷吏,濫殺無辜;特別是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她的歷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這塊“無字碑”一樣,只能由歷史去作出評判。

第二塊在南京,是南宋權臣、賣國賊秦檜的。秦檜對金朝奴顏婢膝,一味求和;對抗金將領橫加陷害,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乾盡了毀我長城的壞事。人們對秦檜痛恨之極。秦檜寫得一手好字,至今我們常用的美術字之一宋體字,就是主要從秦體中變化出來的,但人們不願提秦檜,只把它叫做宋體字。秦姓後人更有“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的詩句。秦氏無字碑,當是無詞可言其惡也。

第三塊碑也在南京,是孫中山先生的。孫中山先生一生為革命奮鬥,先後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以及“民族、民權、民生”舊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新三民主義。他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建立了偉大的功勳。先生逝世後,討論立碑時,原計畫由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分別撰寫銘文、墓志銘等,可花了兩年時間也沒寫出來,大家都認為先生的思想功績是文字所無法概括的,於是索性不寫銘文,改用現在的形式。他的功績,的確也不是短短的文字所能概括的。

9、孟姜女其人真相

在山海關東邊的鳳凰山頂上,有一座孟姜女廟。

孟姜女是何許人也?她為何有此尊榮?

據說,遠在秦始皇時期,有一對新婚夫婦,男的叫萬喜良,女的叫孟姜。兩人相親相愛,難捨難分。可是,新婚才三日,新郎萬喜良就被強征為民夫,去遠方修長城去了。孟姜女思夫心切,為萬喜良一針一線趕製了一件寒衣,隻身上路,決心萬里尋夫。可是,在那些饑寒交迫、蓬頭垢面的成千上萬的民夫中,她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丈夫。後來,聽人說萬喜良經受不了繁重的勞動,已經凍餓勞累而死,屍骨就埋在長城腳下。她一時悲痛欲絕,放聲大哭,3日3夜痛哭不止。悲怨之情驚天地泣鬼神,突然,“轟隆”一聲,長城一下子倒塌了800里。萬喜良的屍骨見了天日。孟姜女痛不欲生,在絕望之中投海而死。這就是“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它是我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流傳在百姓中間,家喻戶曉,老幼皆知。

那么,孟姜女是否實有其人?哭倒長城是否實有其事?

據說,萬喜良和孟姜女兩人都有故事原型。萬喜良的原型是春秋時齊國的大夫杞梁殖,孟姜女的原型是杞梁之妻。

原來的史實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是這樣記載的:

公元前550年,齊國的齊莊公率領軍隊攻打衛國和晉國,回師的時候又偷襲了莒國,不承想遭到了頑強的抵抗,齊莊公的大腿受了傷。當天夜裡,齊莊公派杞梁殖和華周兩人帶一支奇兵埋伏在莒國都城附近。第二天早晨才發現這支伏兵被莒國人包圍了,雙方經過一番激戰,這支伏兵全軍覆沒,杞梁殖戰死疆場。《列女傳·杞梁妻》則寫道:杞梁妻沒有兒子,也沒有五服以內的親戚,她在臨淄城外,迎接杞梁殖的屍體,撫屍痛哭,整整哭了10天。突然一聲巨響,城牆倒了半截。人們都說,這城牆是杞梁妻哭倒的。掩埋了丈夫的屍體之後,她也投水自盡了。

看起來,這時的孟姜女還叫“杞梁妻”,哭倒的也不是秦長城。

人們之所以把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吊亡故事強加在秦始皇頭上,主要是反映了人民對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秦代暴政及繁重徭役的強烈憤恨和反抗精神。

10、冠多發亂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就準備封賞功臣、親屬。功臣有數,親戚無數,沾親帶故的,真是多如牛毛。這事搞得他心裡悶悶不樂。這天,軍師劉伯溫走進皇官,對他說:“陛下,這兩天,您鬱鬱寡歡,今日萬里無雲好晴天,何不出去散散步呢?”“好啊!”於是,兩人換了便服,就出了皇宮。朱元璋問道:“軍師,哪裡最繁華熱鬧?”“城隍廟!”“走,上城隍廟”。

城隍廟果然熱鬧。進了廟,朱元璋就看到大殿一側的粉牆下,圍人如堵,在瞧牆上的一幅畫,議論紛紛。有的說,畫上畫的是瘋子;有的說,畫這幹啥,叫人不知所以。

朱元璋和劉伯溫見牆上畫的是一個人,這人頭上有許多挺起的一束一束的頭髮,每束頭髮上還頂著一頂帽子,亂得像草雞窩一樣。朱洪武與觀眾一樣,對這畫不理解:那個人看似瘋子,卻也正常;說他正常,頭上又有那些分開挺起的髮辮,戴著數不清的帽子。他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宮裡,想了一夜,還是想不出那是啥名堂。第二天一早,他就把劉伯溫找了來,問他說:

“軍師,城隍廟裡那幅畫,上面畫的那個人,扎著許多髮辮,戴著許多帽子,是什麼意思?你看到了嗎?這不是冬水田栽麥——怪栽(哉)嗎?”“怪哉?不怪,不怪!”“不怪!?我就是百思不得其解,哪一個正常人戴那么多的帽子?”劉伯溫笑笑說:“陛下,這個繪畫的人了不起啊!他在向你進諫啊!

他告訴你:建國後,要防止一樁事——冠(官)多發(法)亂!”

“啊!原來是這樣!”朱元璋恍然大悟。

後來,朱元璋打消了給親戚封官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