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提升聯考寫作能力系列之三

聯考作文指導 思想評論

第一節思想評論概述

作為評論的一種,思想評論是以議論說理為基本表達手段,對精神意識、觀念信條、態度準則等人們在思想方面的傾向、動態、問題進行分析評價,從而明辨是非,表達作者的觀點主張。思想評論在報章雜誌、各類傳媒及宣傳載體中廣泛使用,是當今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文章品種。

思想評論與政治評論、新聞評論是有區別的。政治評論以政治性現象為對象,新聞評論則側重於新發生的事實,雖然政論和新聞評論很多時候也會“涉足”思想領域,但視其主次和重心,我們還是能區別其文體歸屬的。

思想評論根據其內容和使用範圍,可分成思想專論、思想短評、思想雜談、評論員文章、言論等。

思想評論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政治性和思想性

在全國上下齊心合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時代里,擁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方針政策,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思想評論的基本政治立場。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宣傳弘揚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共建人類精神文明大廈,這是思想評論的基本主題。

二、現實性和針對性

所謂針對性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針對具體問題有感而發、有為而論,其目標是明確的;其二是針對讀者,根據客群的特點來選擇論據和論證方法,從而獲得最佳的說理效果,其目的是明確的。為了使論題有針對性,必須選擇那些人們普遍關心的現實熱點問題,或選取那些人們尚未普遍注意的、處於萌芽狀態的、卻帶有某種傾向、趨勢的導向性問題。

三、理論性和邏輯性

依據事物自身規律和作者認識的規律去組織材料,尋找並把握知識與事物間的邏輯關係,以結構的邏輯性固著抽象的理性思維,這正是思想評論邏輯性和理論性表里和諧的文體概念。

四、集中性和單一性

思想評論大都形式短小精練,內容相對集中。它往往只抓住一個問題或問題的一個方面,深入分析,講清道理。

第二節 思想評論的寫作

思想評論不能寫成其它的評論,更不能寫成普通議論文。它要求作者做到:

一、選題要緊貼生活

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摸準時代跳動的脈搏,才能有真情實感、真知灼見。它不僅要求作者在生活中細觀察、勤思考,還要求作者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了解吃透黨的有關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思想評論經常選擇下面這些題材作為評論對象:第一,具典型性的思想認識;第二,具普遍性的思想觀念;第三,具代表性的思想苗頭。這些材料往往具有相當的思想內涵,有評論的價值。

二、立論要站穩腳跟

立場是觀點的前提,站穩腳跟便是指作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要紮實,立場要堅定。應該站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站在時代的高度,站在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高度來篩選材料、提煉觀點。這種求真精神中體現出來的責任感、使命感便是思想評論的目的——“解決問題”。因此它不僅要有一個正確的政治立場,而且還應有幫助、團結、引導民眾的美好願望和滿腔熱情的正確態度。

三、語言要合體

對思想評論的語言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1、概括。

作者的思想觀點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方式展示的,是以概括性語言用直接說理的方式表達的。它要求語言不但精練而且內涵豐富,能精闢闡釋事理的本質和規律。概括性語言在論理時具體表現為抽象、理性、富有哲理。在敘述或“擺事實”時則直接用“概括敘述”,使語言更為簡約、明了。

2、嚴密

嚴密的第一層含義是正確的。所持的觀點立場要正確,流露的感情要健康,格調要高尚;第二層含義是準確。表情達意要到位,作者所思所感與文字語言的表達兩者間要高度和諧;第三層含義是嚴謹。要把握好說理的度,點到為止,注意分寸。

3、通俗。

通俗要體現在評論的各個方面:選擇的論題來自生活,是大家熟悉的、關心的;說理的方式是合乎民族習慣的、平易近人的;闡述的道理是深刻的、實際的、為人心悅誠服的;使用的語言文字是淺近的、大眾化的。

4、熱情

以滿腔熱情的態度去說理,這是思想評論教育人、幫助人的基本態度。毛澤東同志曾說:“政論應該像政論,但並不排斥抒情。”(《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203頁)這個觀點同樣適合思想評論。通過抒情來議論是議論的一種手法,思想評論者應該正確使用它。因為精當、深沉、含蓄的抒情能帶來文章熱烈的氣氛和感染人的氣勢,從而能更好地達到宣傳、教育的目的。

除做到以上幾點外,還要注意以下四點:

一、不能走堆砌論據、缺少分析的議論文寫作老路子,應強化論證過程,學會分析。

二、不能有評無論、平面說理。作出判斷,提出主張、看法後,要有論作後盾,要有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論證格局。

三、不能就事論事、囿於事實。思想評論應該以一個具體的事實、現象為緣起議論發揮,進而從個別到一般。切忌就事論事地滿足於說清楚眼前的事實,使思想評論失去應有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避免說理片面絕對、失之有度。在評論中說話過頭沒分寸,表述不周欠成熟,更有甚者是演變成極端、偏激的謾罵,這些于思想評論都是極有害的。

例文

天價粽子賣的啥?

又到端午,粽子再次成為熱銷商品。在一些地方,以鮑魚、魚翅等為餡料,搭配名茶名酒的“天價粽子”,又出現在商場。

有媒體報導稱,今年,上海等地出現的類似豪華月餅的天價粽子,價格最高的一款粽子禮盒標價3398元,禮盒內除了有用鮑魚、海參等材料製作的10隻粽子,還附加了金蛋、金錘等貴重禮品。

過端午、吃粽子,這是幾千年來的傳統風俗。粽子製作和配料十分簡單,有糯米和粽葉即可,每隻粽子的成本最多不過一兩塊錢。然而,隨著天價粽子的出現,人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粽子,賣的究竟是啥?

作為一種消費性商品,粽子的價格由市場形成。商家為追求利潤,在配料、口味等方面打一些求新、求異的“牌”,也不難理解。但是,追逐利潤,也不是沒有約束;確定價格,同樣有法律規範。我國《價格法》第七條就明確規定:“經營者定價,應當遵循公平、合法和誠實信用的原則。”我們很想知道,擺在零售市場上的天價粽子,其成本與售價差額有多大?在過度包裝與搭售之下,粽子到底是“主角”還是“配角”?這樣的高價是怎樣確定的?價格欺詐的成分又有多少?

天價粽子如果涉嫌欺詐,應該受到有關部門查處;天價粽子產生的原因,更值得我們探究。說到底,天價粽子根本不是普通工薪階層能夠消費得起的,實際上是瞄準個別人群的“特殊”商品。生產者肯定有所企圖,功利性不言而喻。

不只是粽子,近年來,包括月餅在內的一些傳統節日食品,有向奢侈化發展的傾向。高昂的價格之下,這些傳統食品的功能異化,成了炫耀、送禮的載體,陷入“買的人不吃、吃的人不買”的怪圈。這不僅是對淳樸民風的誤導,也是對社會公德的挑戰,需要引起重視。

事實上,天價粽子做得再好,老百姓也不買賬。“看的多,買的少”、“禮盒價格太高,銷售情況不好”,這是多數賣家的反映。現實面前,有關企業應該摒棄華而不實的噱頭,回歸粽子的本來面目,生產出質量上乘、價格合理的美味食品。只有這樣,企業才有生路,百姓才肯買賬。

了斷,以“十分盧武鉉”的方式

韓國前總統盧武鉉有“潔癖”之症,這位平民總統為了自己的原則、信仰和價值觀,會做出異乎常人甚至極端舉止,這一特性被盧武鉉的支持者稱為“十分盧武鉉”。盧武鉉果然“十分盧武鉉”:XX年2月,“前總統”盧武鉉告別青瓦台,同時告別首爾、告別都市喧囂,回到鄉村老家當他的鄉野村夫。他有機會做“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但那樣不夠“盧武鉉”——這是盧武鉉人生中的第一跳。XX年5月23日凌晨,盧武鉉在老家村後的貓頭鷹岩上跳崖自殺,他以最“盧武鉉”的方式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跳。

性格決定命運。盧武鉉的“潔癖”決定了他在平安度過5年任期後難以平安度過餘生。哥哥受賄被捕,妻子、女兒、侄女婿涉賄接受調查。盧武鉉以清廉自許,現在貪腐恰恰發生在他的至親親人身上,即使盧武鉉能撇清自己的法律責任,但失察和姑息之責難免。失守道德底線之後,盧武鉉以斬斷生命之線予以清償,且選擇了“十分盧武鉉”的跳崖方式。

一樣的民主轉型,一樣的民權律師出身,一樣的“前總統身份”,一樣的弊案纏身,但xx沒有自殺以謝罪,相反,卻在台北看守所通過電視做了盧武鉉自殺的“看客”,看得氣定神閒、若無其事。北大學者朱鋒說,盧武鉉的死,對他個人是一個悲劇,但對韓國的民主進程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如果一個人的恥感有助於政治倫理的提升,那么,如阿扁之類的無恥之尤,除了曠日持久的訴訟真的沒有其他辦法?

台灣媒體除了關注阿扁,上周還把焦點集中到訪問大陸的高雄市長陳菊身上。作為民進黨籍的在任最高行政首長,陳菊登入確有破冰功效,儘管還限於推廣行銷世運觀光,但一小步畢竟還是邁出了步。上周,斯里蘭卡猛虎組織“虎首”普拉巴卡蘭被“斬”,標誌著長達30年的內戰結束。但是,民族和解還是一道待解的難題,而這,沒辦法用槍炮來運算。但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斯瓦特河谷地區,邊境和平和百姓的安寧似乎只剩下動武一途。上周,巴軍隊攻勢凌厲,直搗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在巴基斯坦境內的老巢。巴基斯坦箭在弦上,不能不發:美援給了,平民撤了,形勢使然,只有死磕!

面對甲型h1n1流感的凌厲攻勢,全球除了嚴防死守,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上周,美國科學家指出,早在十年前,“甲流”已經在豬身上傳播了。剛給豬正名,還得再正過來。沒辦法,科學就是科學,不能因為豬肉好吃就不顧事實。

呼喚“傳統家訪”回歸

電話及網路的興起,讓教育中重要的家訪環節逐漸消失。而5月16日,珠海市九中60多名行政人員及老師再次開展家訪活動,走進界涌、南溪、福溪等6個股份村200多名學生家中進行家訪,受到家長們夾道歡迎。老師與家長面對面交流,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5月17日《珠江晚報》)

提起家訪,今天40歲左右的人並不陌生,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學校老師經常到學生家進行家訪。但遺憾的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老師家訪與家長溝通逐漸被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取代。進入網路時代後,一種名為“校訊通”的技術平台進入各地中國小,它通過網路或簡訊實現家長與學校的即時溝通。不少家長在嘗試了這種新的聯繫方式後提出質疑,家長與學校的聯繫難道只靠幾十個字的簡訊就足夠了嗎?現實中,教師與家長的互動更是發生根本性變化——多是家長到學校找老師,而不是老師到學生家。

當然,“家訪”逐漸遠去也與現在教師壓力過大有關,許多學校實行大班額,比如筆者孩子的班上就有65名學生,老師要到每個學生家裡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恐很難做到。

但不可否認,家訪作為一種可貴的教育傳統,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記得著名教育家斯霞說,備課不僅要備書,還要備學生。她備課總是先從學生入手,每接一個新班,拿到花名冊後第一件事就是逐一家訪,力求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和家庭背景。她執教數十年,這種“家訪式備課”從未間斷。直到現在,有的家長已是垂暮之年,仍能清晰回憶起幾十年前斯霞老師家訪的情景。

現在,珠海市九中的教師重拾家訪制度,雖然其效果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不過讓我們看到了教育工作者為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所表現的誠意。當然,筆者也期盼更多教師能認識到家訪的重要性——儘管有各種各樣的家校溝通方式,但適當的家訪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要知道,家長、老師面對面的交流,可以對學生教育由單項的灌輸者變為雙向互動,更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珠海市九中老師家訪時,為什麼受到家長們夾道歡迎了。

劉翔的坦言就是一份“提案”

在劉翔的身邊,其實也有不少退役隊友到社會上謀生的故事,對此他也一直感觸頗多。“作為運動員常年忙於訓練,真的要我們對國家大事提出什麼合理建議其實不太現實。而對於體育運動這塊我還是挺了解的,看能不能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建議。”不過,構想最終還是因出國療傷而不能實現。“網上的一些聲音我都看到了,我覺得大家的想法挺正常的,換個角度如果是我的話,可能也會覺得缺席了兩年的政協委員有點不稱職”,劉翔坦言。(3月9日中新網)

劉翔已連續兩年沒有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網上議論已是如潮。對此,遠在美國療傷的劉翔一直十分關注著這些言論,並坦言“不稱職”。其實,在筆者看來,劉翔的這種坦言就是一份“提案”,既有對自己的自責,也有對他人的勸勉。

作為政協委員,其最重要的履職手段和方式就是參加政協會議共商國是。倘若連會議都不參加,顯然不是一位稱職的委員。對此,有人指責劉翔是“白白浪費參政資源”,還有人稱其“占著茅坑不拉屎”……這種批評之聲可以理解。但是,劉翔的缺會卻是情有可原,去年因參加第12屆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這一次是因赴美療傷,兩次均經有關方面批准。倘若強行要求劉翔帶傷與會,便顯得十分的不厚道了。

既使如此,劉翔還是“一直耿耿於懷”,並坦言自己“不稱職”。無疑,這種自責和忐忑不安的背後,就是對自己履職的一種鞭策和壓力。因而,他在美國期間一直通過網路了解兩會的進程,也一直在思索今年自己究竟能夠有什麼提案。“鄧亞萍姐那個關於退役運動員安置的提案給我印象挺深的。”他希望在下一屆的政協會上能真正履行政協委員的責任。何況,劉翔多次表示自己作為一位政協委員“應該幫體育界做點事情”。

顯然,劉翔缺會並非其不願與會,也非不履職,而是“特殊原因”。事實上,劉翔的履職狀況並不比某些委員差。一是有個別委員無故長期不參會,甚至在一屆當中一次會也不參加,這樣的委員當著又能幹什麼?二是有些委員三年不發言、五年不寫提案,開幾天會舉幾次手、拍幾次巴掌了事,這樣的委員又共商了什麼國是?可是,他們卻沒有坦言自己“不稱職”的勇氣。

自己到底稱職不稱職?這是每一個代表委員都應經常思考的問題。也只時時刻刻這樣問自己,才能督促自己更好地履行好代表委員的職責,在這點上,劉翔無疑是值得學習的。

讀書,應成為一種習慣

儘管很多人都承認讀書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其益處一言難盡,但事實上,並不是人人都喜歡讀書,都有良好的讀書習慣。通俗點說,未必人人都讀書有癮

今天是世界圖書著作權日,也叫世界讀書日。記得這個日子的人似乎並不多。京城一家都市報前些天在街頭隨機調查採訪中發現,80%受訪的人甚至不知道讀書日,“很少或幾乎沒讀書”的人約占一半。

另據XX年中國出版研究所組織的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在我國圖書閱讀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閱讀圖書只有4.5本。識字但每年連一本書都不讀或者基本不讀書者在回答不讀書的原因時,選擇“沒時間”的占43.7%,選擇“不習慣”讀書的比例為29.1%。這裡面,“沒時間讀書”只能算是信手拈來的搪塞藉口,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儘管很多人都承認讀書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其益處一言難盡,但事實上,並不是人人都喜歡讀書,都有良好的讀書習慣。通俗點說,未必人人都讀書有癮。

80多年前,魯迅先生就在廣州一所中學裡講過,讀書至少可分為職業的讀書和嗜好的讀書兩種。魯迅說,一說起讀書,就覺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實職業的讀書,和木匠的磨斧頭,裁縫的理針線並沒有什麼分別,並不見得高尚,有時還很苦痛,很可憐。魯迅還說,凡嗜好的讀書,就像嗜好打牌一樣,能夠手不釋卷的原因在於,他在每一頁每一頁里,都得著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擴大精神,增加智識的,但這些倒都不計及。

如果沒有讀書仿佛精神洗澡,幾天不與書接觸便不自在的追求;如果沒有一日不讀書,便覺得語言乏味、面目猙獰的境界,是不易與書相親近的。儘管讀書有諸多好處,伴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在日常生活中,讀書所占的時間在縮短,看電視成了相當一部分人的主要娛樂休閒方式。

近年來,有網上閱讀習慣的人數在迅速增加,網路閱讀成為讀者的第二大閱讀方式,僅次於讀書,超過報紙和雜誌。但上網的人中,以讀書為目標的人尚屬極少數。更為關鍵的是,一些專家指出,與閱讀傳統的紙質圖書相比,網上閱讀是一種“淺閱讀”,難以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留給讀者感悟、思考、想像和再創造的空間不大。作家王蒙認為,閱讀紙質的書,能帶來更高的專注、平靜和思考。

如何養成讀書的習慣?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習慣是指“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而“癮”則既指“由於神經中樞經常接受某種外界刺激而形成的習慣性或依賴性”,也“泛指濃厚的興趣”。習慣也好,癮也罷,都是可培養的。有一項研究認為,乾什麼事情,只要連續做30天,就會上癮、成癮。讀書也如此,貴在堅持,形成習慣,積養成癮。從娃娃抓起,從國小教育抓起,也許用不了多少年,手捧一卷、甘之如飴,能成為公園、捷運及千萬家庭里的平常風景。

如何保證不跟公眾“躲貓貓”

廣受關注的雲南“躲貓貓”事件以“網友調查委員會”的介入告一段落。然而,公眾的質疑並未止息。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雲南省委宣傳部出面邀請網友組成調查委員會到事發地展開調查,體現了對網路民意的尊重和對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的保障。對敏感事件不與公眾“躲貓貓”的誠意,是積極回應網路輿情、滿足公民知情權的一種嘗試,成為官民在知情權問題上良性互動的範本,體現了民主政治的開明之風,國新辦網路局對此也表示了肯定。

我們欣喜這樣的進步,同時也在思考,一個由網友參與的既不“專業”又受到刑事訴訟法限制的民間團體,憑十幾個小時走馬觀花的“眼見”,是否真能達到“為實”的目的?調查委員會已在報告中坦陳:“這篇報告,絕不可能是讓‘躲貓貓’事件‘解密’或者‘真相大白’的檔案,我們只能保證我們的良心、責任能在這一天得到體現,任由網友評說。”同樣值得思量的是,這份只能保證“良心、責任”卻並不具法律權威性的報告公布後,網友對案情質疑的聲音更加複雜,認為調查是“政府主導下的一次作秀”的指責依舊存在。

看來,問題的癥結不是出在由誰調查上。從去年以來“打醬油”、“伏地挺身”的流行,到幾天內“躲貓貓”成為網路熱詞,不能不讓人思考這些問題——在網路時代,政府和公民如何互動、權力對權利如何尊重、政府的公信力如何維護?

毫無疑問,網路時代為“擴大公民有序參與政治”拓展了更大的空間,也帶來了政府治理前所未有的嶄新課題。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下,各級政府部門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努力,保證廣大公眾“參與權”的實現。但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各種有所突破的“個案”讓我們發現,僅僅有與時俱進的理念,以及化解矛盾、維護和諧的初衷,還遠遠不夠。伴隨著民主政治逐漸推進的腳步,伴隨著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意識的不斷強化,要想建立起警民、官民的良性互動關係,還有許多基礎性工作需要我們去做。比如,如何進一步維護政府公信力,增強公眾對司法的信心。

在法治時代,誰是揭開真相、化解矛盾、實現公平正義可信服的力量?就“躲貓貓”事件而言,最終還有賴於司法機關開展獨立調查。按照法律規定,第三方應該是檢察機關,人大等監督機關也可適時介入。而網友參與案件調查只能是特例,不應該也不能成為法治社會的常態。

只有不斷建立並完善公開透明的機制確保“程式正義”,不斷強化公眾對法律的尊重和對政府依法行政的信心,真相才不至於跟公眾“躲貓貓”,個案才不至於升級為公眾普遍關注的公共事件。

讓“范跑跑”就業,天塌不下來

范美忠不僅是范美忠,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他必須對自己的家庭負責。我們總不至於因為他犯了錯就剝奪他工作的權利,就眼看著他幼小的女兒失去生活來源吧--這樣就道德了嗎?

12月29日《新京報》報導,此前曾表示聘用范美忠的北京開華培訓學校召開媒體見面會,該校校長冉東正式聲明,由於校方對聘用范美忠所引起的各方爭議估計不足,學校決定無限期推遲范美忠的上崗時間,並為此向范美忠本人表示歉意。

時任四川省都江堰市光亞學校語文老師的范美忠,由於在汶川地震中扔下學生獨自逃生,並在網上發表文章說,“《教育法》並沒有規定在地震時老師一定要救學生,我一個人跑了,沒有違反國家法規,無須內疚……”由此遭到輿論的炮轟,也因此丟了工作。沒想到,他此次到北京就業又引來網友的一番“狂轟濫炸”,連聘用他的學校也招架不住,表示“無限期推遲范美忠上崗時間”。

網友們批評質疑范美忠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把他趕得無處藏身,就有些不合適了。“范跑跑”理當受到道德譴責,但他的確沒有觸犯法律,輿論對他如此窮追猛打,客觀上就有可能侵犯他就業的權利。站在法律的角度,范美忠與聘任學校之間的雙向選擇是各自的權利,輿論的干涉有點反應過度。

范美忠在地震期間的言行遭到了應有的輿論譴責,但他卻有就業的權利,有生存、生活下去的權利,他即使“有罪”,也“罪不至死”。

偉人毛澤東說,“允許一個人犯錯誤,也要允許一個人改正錯誤”。因此,只要范美忠知錯就改,我們就應該原諒他、寬容他,讓他能夠正常去工作和生活;況且,范美忠不僅是范美忠,他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他必須對自己的家庭負責。我們總不至於因為他犯了錯就剝奪他工作的權利,就眼看著他幼小的女兒失去生活來源吧——這樣就道德了嗎?給范美忠悔過自新的機會也符合道德規範,一棒子打死才是把小惡逼成大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去的“范跑跑”並不完全等於現在的范美忠,現在的范美忠可能也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狹隘、自私了。

因此,如果范美忠有了好的表現,就應該把“范跑跑”這張“狗皮膏藥”理直氣壯地撕去,何苦要將他“一棒子打死”呢?對待范美忠的態度,一方面能看出我們社會的道德感和是非感,但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我們社會的寬容度。其實,要說可惡,那些被免了職的官員悄悄復出更可惡,更應該窮追猛打的是那些人。范美忠畢竟是個書生,是個小老百姓,放過他吧,讓他就業,為自己的老婆孩子找口飯吃,天塌不下來!

聯考議論文寫作難點指導---言之有據

論據是議論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實論據和事理論據。事實論據指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實,它包括舉事例和列數據兩個方面。例如,有一篇發表在報紙上談教育重要性的文章,為了論證“發展經濟,教育先行”的觀點,列舉了日本戰後發展教育事業的一系列確鑿的數據,有力地證實了觀點的正確性。

理論論據包括經典性著作中的理論,名人名言佳句,黨在不同時期的方針、路線、政策,科學上的公理、原理、定義、法則、定律、格言、俗語、成語諺語,以及盡人所知並為人所工人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選用作論據的理論必須是經過時間檢驗證明是正確的而且至盡仍有生命力的。經典著作中的理論,如是原文摘引,應避免斷章取義;如是原意概括,應該符合原文的基本內容。

在掌握豐富的論據的同時,還要善於選擇論據,就是能夠選擇那些真實典型,確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證明論點,使論點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量的論據。一句話,就是選擇那些最能符合論點需要、為論點服務的論據。

一、要善於選擇論據

1、吻合性原則

即要注意各個材料之間的側重點,正確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與觀點的一致。

每一個材料可以用來論證的觀點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們在選擇論據時,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義所在。特別是有很多材料,看起來能夠用來論證同一觀點,可細細體會,發現它們側重點並不相同,彼此之間其實有著較大的區別,因此,必須對掌握的材料進行篩選辨析,區別不同材料所蘊含的要旨的細微差異。例如下面三個材料:

①愛國詩人陸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時代,他渴望祖國統一,直到臨終,還念念不忘復興中原。他在《示兒》詩中云:“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這種愛國思想。

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後,已降元軍的張弘范,一再逼迫他寫信招降抗元將領張世傑,文天祥便毅然寫了這首詩作了回答,表現了堅定的民族氣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魯迅先生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年輕時東渡日本尋找救國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表達了誓為中國人民獻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詩作,都包含了“愛國”的內容,但是作為論據來說,這三個材料蘊含的主旨是有著細微差別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復失地的愛國思想;例②反映的是為民族利益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氣節;例③揭示的是立志為國出力、報效祖國的革命獻身精神。這種差別從所引的詩句和材料的語言表述中可辨析出來。因此,同樣論述愛國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論點側重於渴望收復被侵略者掠奪的國土,套用例①;如果側重於不怕犧牲、誓死捍衛祖國,套用例②;如果側重於拯救多難的祖國,將個人的前途同祖國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則套用例③。經過篩選辨析,使之最切合論點的需要,才稱得上是最恰當的論據。馬馬虎虎地選來敷衍充數,似乎也在論證“愛國”的論點,實際上論據和論點之間的關係是不貼切、不嚴密的。

2、新穎性原則

選擇論據,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覺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難以駕馭。但是“熟悉”不等於陳舊,如果選用的論據都是些盡人皆知的“陳穀子、爛芝麻”,雖然一點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沒有一點新鮮感了。所以要選擇最恰當的論據,包含了要選擇新穎的時代感較強的新鮮材料。論據求新,要注意從時間上、空間上、角度上的求新。

新鮮材料從哪兒來?一是從生活中積累,二是從閱讀中積累。例如以下兩個例子:

(1)現實生活中,仍有許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於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急流勇退”,害怕“槍打出頭鳥”。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藥廠廠長馮根生告訴我,只要稍稍改變一下上述諺語中的條件,結論就兩樣了。比如,槍打出頭鳥,只是指在槍的射程之內,出頭的鳥要遭殃,假如鳥飛得再高再遠一些,飛出了槍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麼呢?

(2)一個國家必須有民族自豪感。發掘民族文化中的精華,能喚起這種偉大的感情。李燕傑在《民族之魂》的講演中曾講了這樣一件事:叱吒風雲的法國大軍事家拿破崙,被囚禁於聖愛倫島時,終日讀書消遣。有一天他讀到了《孫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絕。進而嘆道:“倘若我早日見到這部兵法,我是不會失敗的!……”

這兩例中的論據都是“聽來的”,例①是聽談話,例②是聽講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聽來的材料十分恰當地引進自己的文章作論據:“飛出射程之外”、“拿破崙讚嘆《孫子兵法》”,新鮮而又貼切,選擇它們來證明論點,不僅有極大的說服力,而且發人深思。

3、分析性原則

同學們在寫作議論文時,常走入“觀點+材料”的誤區,認為有了事實,就能自然地證明觀點了,其實不然。有了論點和論據,還須進行論證,闡述論點與論證的內在聯繫,使論點統領論椐,論據支撐論點,這樣才能使你的文章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更具說服力。如果缺少論證或論證不充分,文章的論點與論據就油水分離,無法產生使人信服的力量。分析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因果分析法:

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捨,不吃這碗飯,後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捨,吃了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分析餓人不食“嗟來之食”的原因。具體有兩個方面:一是施捨者的態度,吆喝一聲“喂,來吃!”,是如此蠻橫和冷漠!另一個是施捨的目的,吃他的飯就要乖乖地聽命於他,可見其目的之卑劣!這是對餓人人格的極大侮辱,因而餓人“寧可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觀點:“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極具說服力!

這樣的分析就是因果分析。我們寫作時可以用因果關係複句來表達。關聯詞語有“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或者單用“因為”“所以”“因此”等皆可。如《想和做》中“人類能夠這樣勞動,能夠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夠不斷進步。”

(2)條件分析法:

《勤能補拙》:“由此可見,一個天資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懇懇,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變得聰明起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對其條件進行的分析,用的是條件關係複句。其關聯詞是:只要……就……。我們還可以用“只有……才……”、“無論……都……”等句式來分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