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考察報告4篇

xx年8月17日至19日,深圳市城管局主管環衛工作的領導和環衛處相關人員組成考察團,考察香港垃圾收集站及設備,重點針對香港蘭桂坊、正街街市、興民街、廣富坊、仁興街、側魚涌太古坊停車場、大埔等設在繁華街區、城鎮中心區、鄉村的7個垃圾收集站和沙田等1個垃圾轉運站的選用設備、建設和管理情況進行了考察,通過考察全面了解香港垃圾收集站投資、建設、管理、選用設備以及發展歷史和趨勢。

一、總體概況

二、垃圾收集站基本情況

三、垃圾收集站規劃原則及建設標準

香港垃圾收集站的規劃原則與建設標準是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確定:①繁華街區每2萬名人口或在直徑500米範圍內設定一個離街垃圾收集站。②鄉郊或人口較少及分散的偏遠地方,每1000名人口設定一個鄉村式垃圾收集站。③大型地區發展或重建計畫時需預先考慮垃圾收集站的規劃,以解決垃圾收集站選址困難問題。④新規劃的垃圾收集站儘可能容許垃圾收集車輛使用車頭進出,以確保道路安全。⑤興建垃圾收集站的選址必須對市民日常生活及工作的滋擾減至最低程度。⑥垃圾收集站必須配備空氣及廢氣淨化設施、高壓水喉、排放滲濾污水明渠及處理設施。⑦垃圾收集站的建築設計儘可能美化環境,例如在垃圾收集站入口加上景觀屏障等。⑧興建標準型垃圾收集站應符合最低用地標準。

四、考察垃圾收集站情況

本次考察廣富坊垃圾收集站、側魚涌太古坊停車場垃圾站屬於較簡單的垃圾收集站,完全敞開式,沒有臨時貯存垃圾功能。廣福坊垃圾收集站為柵格型鋼棚架牆,玻璃鋼頂結構。側魚涌太古坊停車場垃圾站則是在停車場上放置了一個連體式垃圾壓縮機,僅地面設有鋼軌,以保護地面及定位。因為垃圾袋裝實行的較好,從收集到壓縮整個過程沒有散落、外露現象,垃圾可即時放入車內壓縮,不需等候,基本上沒有臭氣外溢。地面上也沒有污水橫溢現象。

本次考察大浦鄉村型垃圾收集站基本上都是若干個塑膠垃圾桶放置在一起就形成了收集站,主要靠後裝壓縮車收集。

五、垃圾收集運輸設備基本情況

香港垃圾收集、運輸設備有三種:第一種是鉤臂車配套連體垃圾壓縮箱,主要用於繁華鬧市區、標準垃圾收集站及私人屋苑的垃圾房,約有鉤臂車150輛,連體壓縮箱160個;第二種是後裝壓縮車,主要用於鄉村及偏遠地區的垃圾收集站,約有650輛;第三種是吊裝車,輔助垃圾收集設施,主要用於收集大件垃圾,約有100輛。據了解,香港以前收運垃圾是以後裝式壓縮車為主,後來也採用過分體式垃圾壓縮設備,因為運輸過程中的滴漏問題無法解決,已在幾年前全部淘汰,目前逐漸以鉤臂車配套連體垃圾壓縮箱為主。

六、垃圾收集運輸設備型號、供應商和設備優缺點

其主要選用的垃圾收集車型號為:

後裝壓縮車

羅爾巴hk130/hk180(norba

hk130/hk180)(6噸及12噸):約200輛(占30%)

②鉤臂車(拖頭及拖尾)及連體垃圾壓縮箱

底盤基本上採用鳳凰拖車(phoenix

trailer)及羅爾巴拖車(norba

trailer),鉤臂系統主要採用法國吉馬(占80%以上)。

連體垃圾壓縮箱主要採用荷蘭kiggen的pd系列,約131個(占80%),其主要技術參數見(左頁表二)。

在所考察的設備中,側魚涌太古坊停車場垃圾站的pd731連體式垃圾壓縮機已投入使用3年,但車廂無變形、表面沒有掉漆脫色、壓縮過程順暢、噪音小,走近壓縮機才能感覺出壓縮機的運作聲音。外觀整潔與普通貨櫃相差不大,在停放、運輸過程中不易引起周圍居民的反感。

目前食環署及其承辦商的垃圾收集模式大致可分為傳統垃圾車收集(包括後裝壓縮車及吊裝車)及掛接式垃圾車收集(即鉤臂車及連體垃圾壓縮箱)。兩種收集模式各有優缺點,

後裝壓縮車的優點為:靈活性較高;可收集大件垃圾;垃圾收集站不需要加裝額外供電裝置。其缺點為:成本及每年運行費用(燃油及保養維修)相對較高(見表3);在等候垃圾收集車到站前,垃圾需暫存於站內的垃圾桶,影響環境衛生;

運作時所產生的噪音相對較高。

連體垃圾壓縮箱的優點為:運作時所產生的噪音相對較低;垃圾可即時放入拖斗內壓縮,不需等候,從而減低對環境衛生的滋擾;成本、每年運行費用(燃油及保養維修)相對較低。其缺點為:靈活性低,不適合大件垃圾的收集;需較大面積放置電動拖斗;垃圾收集站需要加裝額外電力裝置供拖斗使用。

七.環保措施

食環署對轄下的垃圾收集站採取多種有效措施以防止污染。

在控制噪音方面:規定垃圾收集車輛需定時進行維修及保養;進行垃圾收集時要求垃圾收集站所有窗戶關上及將大門卷閘放下至地面,減少噪音外泄;儘量在合適的垃圾收集站內使用電動拖斗收集垃圾,以減少噪音的產生。

對為防止垃圾收集站的臭氣(包括垃圾收集車輛排放的廢氣及收集垃圾時所產生的臭氣)外溢,食環署及外判承包商工人需嚴格執行除臭系統及車輛廢氣抽氣系統操作守則。具體措施為:設定抽風系統,運作時工人把抽風系統膠管套在車輛廢氣排出口上,把廢氣抽出垃圾收集站外;設定水劑滌氣系統等除臭設備,防止臭味排出垃圾收集站外。

對滲濾液的處理,食環署要求垃圾收集車在開車前將所有滲濾液徹底排進垃圾站內排水明渠,如垃圾站沒有排水明渠,垃圾收集車需駛往下一個設有排水明渠的垃圾站,將滲濾液徹底排出,避免車斗內積存太多滲濾液,導致在運輸時溢出污染路面。在離開垃圾收集站前,必須檢查及確保滲濾液排出閥門關閉。

站內所有滲濾液由排水明渠收集後匯流至地下的沉澱池,濾掉垃圾殘渣後排放到政府污水渠作最後處理。部分鄉村型垃圾收集站附近沒有污水渠,收集站的污水包括滲濾液會被引流到附設的污水池作臨時儲存並等候清理。

八、垃圾收集站的管理及運作模式

垃圾收集站內的清潔及操作人員一般為外判承包商工人,食環署派駐工作人員監管:對大型垃圾收集站會派駐一名工作人員協助清潔及管理工作,對小型垃圾收集站則一個工作人員負責監管2~3個。並制定嚴格的管理規定:站內所有垃圾及廢物,必須每天清理,不得堆積在站內;每次垃圾收集工作完成後,站內地方必須妥為清洗;塑膠垃圾桶內外必須每天清洗一次;嚴禁員工把廢物留起作為私用;垃圾收集站不應接受任何行業交來超過0.1立方米的行業廢物或其他危險品;所有垃圾收集站需經常維修,並採取有效防治蟲鼠措施。

九、香港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建設與管理方面值得借鑑的經驗

①投資方面。香港政府財力雄厚,能根據城市發展需求及時給予環衛設施足額投入,並能保證運營費用。設施的設計、建設費用均由財政投資,承包商運營,保證了設施的高水平。

②規劃與建設方面。香港能集中統籌規劃設施,無區域限制,設施的規劃能貫徹落實;實行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建成的設施水平高,能保持多年不落後。

④環保措施。對垃圾收集站從設計、建設到運行都有詳細的環保措施要求,並強制執行,保證了環保措施的落實。在垃圾收集過程實行嚴格的袋裝、桶裝措施,儘量避免垃圾的裸露,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⑤管理方面。對垃圾收集站有食環署人員派駐,並制定嚴格的管理規定。派駐人員按契約進行嚴格的監管,確保了承包商能夠長久穩定地保持高水準的管理。對設備則在使用過程中通過嚴格的監管制度,達到優勝劣汰。

市統計局赴香港培訓人員學習考察報告
香港考察報告(2) | 返回目錄

根據局裡統一安排,我們一行四人於7月19日至26日,參加了“江蘇省統計管理赴港培訓班”的學習和考察,圓滿完成了學習任務。

一、基本概況

江蘇省統計系統30名同志參加了由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蘇港人才培訓合作辦公室與香港大學中國事務處在港聯合舉辦的“江蘇省統計管理赴港培訓班”,其內容非常豐富。一是課程學習。聽取了香港政府統計處組織架構及工作方針、香港官方統計系統的發展及管理、統計人員的培訓及發展、國際統計標準的套用、與國際及本地社群的關係、統計研究及素質保證、統計法例及相關法例、統計系統及資訊科技發展與套用、資料發布的原則及收費政策、發布數據的方法、官方統計數據的套用、推廣統計認知和服務承諾等13個課程講座內容。二是參觀交流。參觀了香港大學校園和統計及精算學系,政府統計處的就業及職位空缺統計和電腦輔助電話訪問中心的運作,香港廉政公署,政府統計處的服務貿易統計、電腦中心、刊物銷售中心和貿易統計數據服務中心。

二、主要收穫

一是學到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無論是香港大學和政府統計處,還是香港廉政公署,所到之處無不使我們領略到秩序井然、規範高效、積極向上、勤奮工作的環境和氛圍。從管理的角度看,也許是他們的組織架構和崗位職能的設定、教育培訓、督促檢查和考評激勵等方面起到了切實有效的作用。拿政府統計處來說,香港政府統計處隸屬於政府財政司下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其組織架構的領導層(見圖1)既不縱深又不橫擴,而第一線工作架構呈扁平型。政府統計處的員工約1520人(見圖2)。政府統計處處長是政府的統計事務總顧問,也是政府統計事務體系的主管。統計處副處長直接管轄三個科,即技術支援科:研究統計方法以提高統計素質;發展科:統計系統的發展及素質監控檢定;行政科:部門的行政工作。統計處的五名助理處長分別負責五個統計職能部,即經濟統計一部:對外商品貿易統計、價格及住戶調查統計;經濟統計二部:按行業劃分的年、季、月經濟統計調查,工商業資訊科技的使用情況和普及程度統計,港外母公司駐港及當地辦事處統計;經濟統計三部:國民收入統計和國際收

支平衡統計;社會統計部:人口、勞動人口和其他社會統計;綜合統計部:勞工統計,為部門內的資訊科技套用提供支援服務,為其他政府部門提供統計專業服務,出版事宜,人力資源發展有關活動。

員工教育培訓的總要求,重視發展人力資源的潛能;培育每一名員工在執行職務時能達到最佳表現;實施一系列全面培訓及發展項目。教育培訓的內容包括統計知識、統計管理技術、處理事務的技巧和能力、特定課題的知識、資訊科技的套用、語文及溝通技巧。

督促檢查工作形成了一個數據素質保證框架(見圖3)、素質管理系統(見圖4)和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會由15人組成,政府統計處處長擔任主席,14名委員中有11名來自商業、學術和社會各界的非官方代表,有3名分別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規劃署署長和政府經濟顧問的官方代表。諮詢委員會每年召開兩次(5月和9月)會議,就政府統計事務體系的統計事宜向統計處長提供意見。

考評激勵工作,從適切性、準確度、適時性、可予獲取的程度、可比性和連貫性等六個方面設計了19個素質指標,每個素質指標以5分的順序尺度(最高的5分到最低的1分)表示。政府統計處還負責置於其他29個政府部門及決策局統計組人員的招聘、培訓、調派和晉升等管理事宜。

二是了解了香港的繁榮。街上的人流接踵而行,高聳的樓宇鱗次櫛比,繁榮的經濟自由發達,稱得上是名實相副的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從統計快報數據資料可見一斑。香港的土地面積為1104平方公里,約是南京市的六分之一;香港的常住人口為702.64萬人,總住戶232.6萬戶,南京市的常住人口為771.31萬人,戶籍總住戶205.64萬戶,但香港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80人,是南京的5.5倍,香港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高於南京5歲;香港的地區生產總值約是南京的3.4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是南京的3.7倍;香港的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即運輸、旅遊、金融、商貿和其他服務,其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達91.8%,南京只占51.3%;香港的進出口總值約為南京的20倍;香港接納入境旅遊者約為南京的26倍。

三是體驗了國際大都市的文明生活。香港的交通井然有序,汽車方向盤均設在右側,汽車靠左側行使;汽車及行人遵守交通規則的自覺性極強,真正做到了紅燈停綠燈行。全香港的室內公共場所一律禁止吸菸(香港大學的校園內一律禁止吸菸),只是在路邊定點設定了吸菸區,並表明亂吸菸者罰款1500元。香港的道路非常清潔,既沒有看到亂扔垃圾和隨地吐痰的現象,也沒有看到保結員的不停地打掃。香港的市民熱情待客,問個路不但能夠用不標準的國語作詳細的介紹,而且還要親自帶到端點。

三、幾點啟示

1、關注統計文化建設。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反過來又對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和促進作用。文化是靈魂,是一種精神。香港政府統計處重視統計文化建設,在徽號標誌、抱負使命和價值取向、政府統計處的工作、工作方針、組織與職責、政府統計事務體系和統計諮詢委員會等方面均有明晰而詳實的文表述。如在抱負中表明:提供高素質的統計服務,為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使命的表述:提供充足、切合需要、可靠和及時的統計數據,以協助政府及社會各界進行研究、討論、計畫和決策;確保統計數據的編制和發布符合科學原理、專業操守及國際標準;發揚用者為本的文化,確保使用者可以得到有效及方便的服務。價值取向的表示:專業精神、客觀中立、成本效益、尊重隱私、與時並進、力求卓越。

我局的“統計文化”建設,受到國家統計局“忠誠統計,樂於奉獻;實事求是,不出假數;依法統計,嚴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務社會”三十二工作方針的渲染和教化,同時結合省統計局和市委市政府對南京統計工作的有關要求,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但至今沒有形成我局“統計文化”的定格和特色。統計工作起源於人類先祖的結繩記事,統計工作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統計文化是統計事業向前發展的精神動力。在我們生活中,統計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構建優秀的統計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建議在統計文化建設上,一要樹立統計的價值觀,二要確立求真務實的堅強意識,三要符合主流社會的價值認同,四要突出服務社會的理念。讓統計文化真正成為統計人堅不可摧的精神,讓統計文化引向公眾及他們的日常生活。

2、關注統計服務工作。統計服務做得好,有益於統計工作,有益於溝通部門間和社會各界的互動聯繫,有益於獲得社會的關心和支持。香港政府統計處的統計服務,規範有效,形成了一種互動效應,上升為統計服務文化。榮獲公務員優質服務獎勵計畫中的“部門合作獎”優異獎,連續五年獲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頒發的“同心展關懷”標誌。在服務對象上,明確了服務對象既是統計數據的使用者又是原始資料的提供者的理念,也就是取之於社會而用之於大眾;在服務承諾上,每年3月前編印《服務承諾》小冊子,明確了服務範圍、服務標準及目標、有效監察、客戶及受訪者的意見和建議、服務改善、服務環境、市民的角色、申訴權利、如何查詢更詳細資訊;在服務關係上,加強與數據提供者及使用者的溝通,通過舉行座談會、推出“客戶視窗計畫”、定期與一些主要的統計數據使用者接觸、在建立新統計系統(統計調查)前向統計數據使用者(提供者)進行諮詢、建立貿易事宜客戶聯絡小組、顧客意見調查等過程,取得了部門及社會各界極大的關心和支持;在推廣統計認知上,致力於強化大眾對官方統計數據資料的認識,編制了《抽樣統計調查簡介》、《統計資料與你息息相關》、《香港統計數一覽》、《消費物價指數簡介》等多種不同種類的教育單張和小冊子,發放到商界和專業人士、教師和學生、傳媒、公務員、一般市民;在報章刊登介紹官方統計範圍、採用的定義和用途;舉辦展覽介紹統計工作和可供使用的數;每年為中學生舉行60多個統計講座,製作《統計與生活》教材分發給全港中學。

隨著黨政領導的關懷和重視、機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訴求,我局的統計服務工作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與日俱增。但比起香港政府統計處的統計服務還是有差距的。統計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系統內部門較多,服務的內容較深,服務的對象較廣,須要學習和借鑑。

3、關注統計資料發布。統計數據發布事關數據開放予公眾的程度和社會各界及市民的知情權。香港政府統計處按照專業水準(質量)、透明度(方法制度)、問責性(法律支持)、誠信性(及時)的官方統計基本原則,注重統計數據發布的及時性,注重發布統計數據的方法和內容及形式。在時間上,每年9月公布下一年度的發布時間表(約120項),各項統計數據發布時間為當日下午4時30分,以維護市民得知數據的平等權利;按月統計數據一般在統計期之後1個月內公布,按季統計數據一般在統計期之後3個月內公布,按年統計數據一般在統計期之後年內公布。在方法上,極少召開新聞發布會,統一由香港政府新聞處發布。在內容上,每年約有120項定期性統計數據發布,擬寫新聞稿和統計報告,在發布前絕對保密,公開3天前預先得知的政府主要高級官員的名單。在形式上,有網路、印刷版和光碟;在政府統計處網站上可進行統計分類查閱服務。

總的感到,香港政府統計處統計數據發布工作做到了規範、有序、詳實、及時。規範,只要能公開的資料(統計調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統計調查對象身份的資料除外)全部向社會發布,資料發布有數據,有圖表,有統計地圖,有原則標準、慣常做法和技術事宜,有概念方法;有序,年度、季度、月度、旬度資料全有;詳實,按專業、類別、行業、性別、區域等樣樣齊全;及時,在有限的時區內做到了某日某時某分按時發布。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鞍山局級正職幹部赴香港培訓班學習考察報告
香港考察報告(3) | 返回目錄

9月6日,我市十幾名局級正職幹部帶著市委的殷殷期待,從鞍山出發,開始了為期兩周的赴港培訓。

足跡:從鋼都到深港

這是市委對局級“一把手”培訓方式的又一次新探索。行前會上,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宇光說,如果能讓“一把手”們在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能力上有新的提高,那就不虛此行。希望這期培訓班為今後的幹部出境培訓闖出一條新路。

7日至9日的三天課程都是在深圳市委黨校學習的。特區教授們就“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EPA及其對珠江三角洲經濟的影響”,“新型工業與深圳產業競爭力”,“國有資產管理與國有企業改革”等專題進行了深入的講解,學員們對深圳經濟特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日新月異的深圳留下了深刻印象。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深圳已經由默默無聞的小漁村發展成為2020平方公里、1000萬常住人口的大都會。國內生產總值2339億元,人均4.6萬。地方財政收入304億,僅次於上海、北京。

儘管如此,深圳人仍然充滿危機和憂患意識。他們對蘇州的步步緊逼而焦急,對長三角及上海的發展感到壓力,對勞動力成本過高和土地資源的緊缺而感到憂心,對深圳的影響力和今後的發展潛力感到困惑。於是一篇文章《是誰拋棄了深圳》震動特區,激發了深圳人新的鬥志。今天,深圳上下都在搶抓世界產業大轉移給深圳帶來的機遇。他們認為,深圳曾經成功抓住了兩次大的機遇:1979年中央決定建特區;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那么這次CEPA(中央與香港簽訂的“更緊密經貿安排”)的出台,可能給深圳帶來第三次大發展。正像中央一位領導人說的那樣,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場的任務已基本完成,而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歷史任務,對深圳來說還任重道遠。

在深圳的幾天裡,學員們實地參觀考察了著名的華為公司和南嶺村。 

在深圳華為公司訪問

在華為這間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剛剛視察過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學員們感受到了科技實業的巨大力量。華為主要生產、研發移動通信、交換數據通信和晶片等產品,出口法、德、美等多個已開發國家,銷售收入200億,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先行者。在深圳,這樣的企業還真不少。,深圳高科技產值1100億。 

“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發源地——南嶺村

南嶺村更是全國聞名的地方。當年江澤民總書記就是在這個村視察時提出“致富思源、富而思進”。這個800人的村外來打工者卻超過3萬。,全村企業集體經濟總收入1.9億元,人均純收入10萬元。村里實行工資制,年老農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費醫療,學生和兒童公費入學入園,村民全部住上別墅式樓房,是典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耐人尋味的是,當年許多村人因貧困而外逃到香港謀生,而今紛紛回村定居、經商。南嶺村提出“窮時有志氣,富時沒毛病”,“富而好學,富而思進”。李瑞環在南嶺村說,作為共產黨的幹部,看到這裡的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感到很高興,這就是共產黨的目標和追求。4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南嶺村時勉勵他們:不自滿、不鬆懈、不停步。

視野:香江匯入世界流

9月10日,培訓班學員抵達香港。以前是走近她的身旁,這次是走進她的心臟。 

香港理工大學的開班儀式

在香港理工大學,在香港立法會,在香港廉政公署,學員們深深感受到了發達地區的社會脈動。

張啟枝博士的“公共財政管理”,朱文暉博士的“後WTO時代中國的區域競爭及地方政府的主要競爭策略”,岳經綸博士的“香港政府架構、行政管理及公務員制度兼論內地行政改革”,麥偉明先生的“高層領導人力資源開發”,陳可焜教授的“香港地區政治、經濟環境及社會基本情況”等課程使學員們進一步開闊了視野。 

香港立法會議員蔡素玉現身說“法”

我們來到香港立法會參觀考察。全港60名立法會議員之一的蔡素玉女士熱情接待了我們2個多小時。香港立法會有三項主要職權:制訂法律;控制公共開支;監察政府施政。在立法會會議大廳,蔡議員真誠地告訴我們民主的好處以及民主帶來的無謂消耗和高額成本…… 

香港廉政公署高級官員的講解使學員們深受啟發

考察廉政公署也是我們的課程之一。廉署是1974年香港社會貪污橫行民怨沸騰時應運而生的,它獨立於香港政府的架構,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廉署的工作分三部分,即調查、預防和教育,有約1300名職工,全權處理一切反貪污的工作。

在廉署大樓會議室,我們一面聽高級主任的介紹,一面看廉政公署的制度,學員們又一次受到了廉潔守正的生動教育。只有一個備受信賴的公務員體系,才能鞏固人民對政府的信心;而一個具公信力的政府,也正是維持社會繁榮穩定的重要支柱。

1997年7月1日,隨著回歸日的到來,香港邁進新紀元。

回歸後,在政治上,是空前的順境。“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政策得到順利實施和貫徹。在經濟上,則是空前的逆境。一方面港英當局時代泡沫經濟需要調整,另一方面,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衝擊和美國經濟衰退和世界經濟低迷影響。因而回歸以來,香港進入了艱難的經濟調整期。從香港百年來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香港經濟的大發展主要在二戰後:五六十年代的工業化和經濟起飛;七十年代的經濟多元化和國際化,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七十年代後期香港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現在香港則正處於實現第三次經濟轉型的過程中。

香港經濟的矚目成就是,形成了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輕工業製造和出口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運輸中心,國際信息中心,國際旅遊中心。香港經濟的自由度、市場經濟效能、競爭力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少有的充滿活力的國際經濟大都會。

面對暫時的經濟困境,香港人一方面提高了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一方面提高了調整和改革意識。他們提出,第一要致力保持香港作為國際商業都會的地位,第二要全面加強與內地的合作,CEPA給香港增添了新活力。

香港作為特殊的經濟模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它在堅持自由市場經濟,完善經濟管理,健全財政金融體制,發展高增值服務,堅持法治,建立廉政,開拓國際合作,發展創新科技和知識經濟等方面都有許多經驗教訓和作法值得我們借鑑。

思維:全球化下的鞍山

站在香江看世界,我們有了更高更寬的視野。我們正處在劇烈變革的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主體的科技革命、全球經濟結構調整、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這個時代的三大潮流。中國的改革開放,使自身融入了這次世界潮流的調整之中,逐步開始確立在國際經濟分工中的位置。珠三角快速崛起,長三角世界矚目。從全球分工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基本已經進入20世紀後期形成的國際供應鏈當中,兩大經濟區比翼齊飛,共同推動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進程,並引導中國現代服務業集群在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形成,引領中國經濟邁向更高的層次和水平。

連鎖經營人才、構築3小時都市圈、構建無障礙旅遊圈……今年以來,基於“誰能更好地接軌上海,誰就能率先迅速崛起”的共識。長三角地區蘇、浙、滬合作發展日益增強。前不久,該地區16個城市的市長聚首上海,共謀合作發展大計。各個城市你追我趕,乘勢而上。蘇州上半年的吸引外資總量就超過了廣州、深圳,杭州正由西湖時代走向錢塘時代。 

精彩講解吸引學員

授課教授們認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將使廣東省成為最先受益的地區。再加上珠港澳大橋的修建,大珠三角一體的發展態勢也很明顯。香港高度發達的服務業將成為廣東製造業發展的巨大動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也說,香港可以作為前店,廣、深地區作為後廠,共同打造大珠三角的興旺繁榮,使之成為世界經濟的區域性亮點。為此,廣州南擴,再造一個新廣州。佛山並市,培育一個大佛山,東莞兩年投入200多億改造城市環境。

正在兩大三角洲競逐齊飛的時刻,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規律,因時而動,提出並實施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戰略,國家要像當年建設沿海經濟地區、開發浦東、西部大開發一樣,讓東北再崛起。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決定,對東北、對遼寧、對鞍山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鞍山能不能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實現振興?

鞍山市委九屆七次全會做了最好的回答。鞍山將實行工業強市戰略,發展“一個基地、三大產業”,營造鞍鋼經濟圈,發展“兩園一區一帶”,將城市融入環渤海經濟圈、沈大黃金帶和遼寧中部城市經濟區,形成以鞍鋼為代表的國有經濟,以地方為代表的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創造發展環境,到,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精品鋼材基地,基本完成老工業基地振興任務,基本實現工業化。

深港人士羨慕地對我們說,你們的好日子又要到了。

鞍山藍圖繪就,我們充滿信心。

學習:終生的課題 

9月28日,鞍山局級正職幹部赴香港培訓班座談會在勝利賓館召開。記者孟鐵攝

9月28日下午,培訓班學習座談會在勝利賓館舉行。學員們感慨良多,一致的感受是:此行增加了學識,增大了視野,增進了友誼,增強了信心。走出去就是學習,交朋友也是學習。培訓期間,學員張海寬與港商許先生進行了接觸,學員李宏延與沿海物業公司進行了業務商談,韓英、孫慧芳、孫勃與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聯繫緊密。孫勃還不失時機地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達成了培訓意向。張鐵峰、劉科展開了招商行動。李景濤、董維英、閆海濤、楊萍專注於香港的文化教育建設。楊逢暢與香港廉署建立了聯繫,王守衛與香港新興媒體都市日報接觸洽談。9月18日,全體學員參加了鞍山市香港推介會,為招商引資工作助陣。

學到了經驗,找到了差距,堅定了信心,鼓舞了幹勁。大家說,這是一次學習之旅、友誼之旅、合作之旅、發展之旅。學到的知識將化作奮進的動力,推動各自工作的不斷進步。

市委組織部部長李宇光總結說,一次學習遠遠不夠,領導幹部必須做終身學習的表率。

香港基礎教育考察報告
香港考察報告(4) | 返回目錄

按照《廣東省中國小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XX-2020)實施方案》(粵教師[XX]21號)及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培養方案》的相關要求,我們一行幾十人於XX年4月中旬赴香港開展基礎教育考察學習活動。

在香港職業訓練局高峰進修學院的精心安排下,我們分別聆聽了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專業顧問、崇真書院前校長張文彪博士的講座《香港優秀教師的必備素養和專業發展》,香港前教育局副秘書長、前教育署副署長鄭文耀先生的講座《香港中國小教育制度、校本管理及課程改革》,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拔萃女書院、崇真書院、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學,並就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範疇涉及的問題與鄭文耀先生進行了對話交流,隨學生參觀了香港立法會和香港展城館,從而對香港的基礎教育有了較全面的了解。

一、香港教育的基本情況

1.辦學形式和管理架構。

香港的中國小共1085所,其中90%為津貼、直資學校,5%為官立學校,5%為私立學校。香港沒有內地的“中職”類學校。我們參加的三所學校中,拔萃女書院為基督教學校,是直接資助學校辦學模式,在政府每年按學生人數資助經費之外,學生每月還需交納一定的學費給學校;崇真書院也是基督教學校,為津貼學校辦學模式,跟官立學校一樣學生均不用交納學費。

香港基礎教育的主管部門是香港教育局,負責研製教育政策,監管教育計畫的執行情況。各所學校的具體管理架構不盡相同,在校長之上普遍設立有校董會或學校管理委員會(由教育局或校董、學校、家長、校友等方面的代表組成)。

2.學制和規模。

香港的國民教育體系為:1-2歲為學前教育(家長陪同參加),3-5歲為幼稚園教育,6-11歲為國小教育,12-17歲為中學教育,18-21歲為大學教育。每所中學均設定中一至中六年級,國小、中學的十二年已全面實行免費教育(即內地的義務教育)。

XX-XX學年的基礎教育在校生總數為797976人。每所學校的在校生總數一般為600-1000人,每班人數為27-33人。拔萃女書院為國小、中學一貫制女校,社會聲譽極佳,在校生也只有1120人。

3.入學辦法。

國小、中學(國中、高中)均實行免試入學,分別按照《小一入學辦法(poa)》《中學學位分配辦法(sspa)》《國中評核辦法(jsea)》就讀國小、國中(中一)、高中(中四);大學則依據香港考試局組織的“中學文憑試”及《大學聯合招生辦法》進行自主招生。

4.課程設定與教學語言。

因為中六的文憑試科目為4個核心科目(中、英、數、通識教育)和至少一個選修科目,所以各校的高中課程基本一致(選修科目共十餘門,各校開設的選修科目數量不一)。國中與國小的科目設定各校不盡相同,如拔萃女書院設立9個學習領域18個學習科目;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學的中一、中二為14個科目,中三為16個科目。

香港中國小的教學語言普遍為英語或粵語,只有教學“中國語文”等科目時才使用國語。

5.關於教師。

香港的教師必須是教師專業本科畢業生,非教師專業畢業的必須進行一年的“教育文憑”學習才可以取得教師資格。所有教師入職前要有16周的實習訓練期。除正式教師外,還有約15%的教學助理,但他們不能單獨擔任教師的教學工作。

教師待遇收入高於全港平均工資水平,國立學校教師是公務員。制定有教師退休保障計畫——公積金制度。

班級教師配額,國中為1:1.7,高中為1:2。教師周課時較多,工作量較大。拔萃女書院另聘了30餘名教師,教師每周課時約17節,已是全港工作量最少的學校。

二、香港基礎教育的基本特點

1.充足的財政保障。

XX-XX財政年度,香港支出的教育經費為682.74億元港幣,占政府財政總支出的18.6%。中國小整體實現相對均衡性的發展。

2.管理和評價方法獨樹一幟。

政府不直接管理學校事務,而是對學校實行“賦權問責”的管理方法。學校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香港政府則通過《質素保證機制》分八個範疇23個指標每年對每一所學校進行為期一周的綜合評估,評估等級分為“優異、良好、尚可、欠佳”,但評估報告不向社會公布。此外,還有國際層面的“專家定期檢討”機制對學校進行評估。

學生就讀國小、中學期間,大型的統考只有中六的“文憑試”(相當於內地的聯考),各科成績以等級的形式呈現;各校之間互不知道對方的考試成績和錄取情況。我們所參觀的三所名校,都沒看到、聽到學校介紹歷年聯考升學情況。從牆上貼著的“XX年中學文憑試安排表”來看,考試分散安排在四月份的18天中,每天考一門學科。

學校不可以開除學生。留級生應低於學校人數的5%,但國小或中學階段每位學生最多只能留一次級。不提倡學生復讀備考。

3.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

嚴格教師準入制度。制定有相對比較具體的“教師專業能力理念架構”,以讓教師對專業能力進行審視,同時也對教師給予專業發展道路的指引。以制度保證在職教師接受繼續教育,其中每位教師在三年內須參與150小時的持續專業發展訓練。

但同時我們也發現,香港的校際之間、教師之間研討交流的機會普遍較少。

4.“全人教育”頗具特色。

香港學校普遍開展形式活潑的“全人教育”,讓學生全面成長。其中拔萃女書院的辦學理念為“追求卓越”,力圖讓學生高效能學習,發揮潛能並樂於終身學習。

香港課程改革後新設立的“通識教育”“套用學習”科目很有特色。通識教育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與生活有關的論題,發展學生自我研習的技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套用學習”則是一反“學以致用”的做法,採取以“用”促“學”的方式,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

學校一般是上午8點到下午3:30為規定在校時間,其中中午休息(含吃午飯)為一小時。下午放學後的50分鐘一般為學生自主的興趣小組活動時間。其中拔萃女書院成立了70多個興趣小組,要求學生至少參加其中的一個。學校提供各種設施設備平台,讓學生課後自我充分發展。對學生收取適當的費用,目的是讓學生具有責任感,只要學生本學期能保證參加課外活動的出勤率,還能獲得退費的待遇;學校還為一些課外興趣小組聘請具有國際水準的專業人士來進行指導。

崇真書院開設了很多必修或選修的實用課程,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如縫補、手工、烹飪等。

5.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落到實處。

香港的學校普遍成立有“家長教師會”和“校友會”,他們經常協助學校開展教學之外的各項工作,特別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心理等教育。而社會也為學校教育大開綠燈,如香港立法會內設有一個“學生模擬立法會”,以從小培養學生的民主、法制和參政意識;而開放香港展城館給公眾參觀,以了解香港的城市建設發展的歷史和未來的城市規劃,更能激發市民特別是中國小生的愛港熱情,讓學生從小就樹立主人翁的精神,為城市未來發展規劃獻計獻策,這比任何空洞的說教有用得多。

三、幾點思考與啟示

1.教育必須均衡發展,努力縮國小校間的區域差異、城鄉差異。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烏龜跑贏兔子只能是一個童話故事。

2.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確立全面的人才觀。應樹立普高、職高、技工學校都能讓學生成才的觀念,應引導社會、民眾對中國小進行綜合評價。應正確處理好聯考、中考與素質教育之間的關係,不能讓聯考、中考成為應試教育的藉口。

3.社會要求與學校要求應有機銜接。

查看更多:
香港機場企業文化考察報告精選
香港機場企業文化考察報告
南京市檢察幹部培訓團赴新加坡、香港培訓考察報告
白雲區社區考察團赴香港參觀考察報告
香港澳門酒店考察報告
個性酒店--香港酒店考察報告
發揮區位優勢,推動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赴香港考察報告
香港垃圾收集站及設備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