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考察報告範文4篇

韓國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常州市職業教育代表團

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韓國有關行業總會委託,韓國舉辦“99世界中學職業技術教育經驗交流博覽會”。應韓國方園物產株式會社的邀請,我市職業教育考察團一行14人,於1999年4月26日至5月7日赴韓參加該博覽會,並對韓國的職業教育進行了考察。現將考察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韓國政府重視職業教育 

韓國國土狹小,人口稠密(9.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4300多萬人口),資源貧乏,產業基本上兩頭在外。60年代以來,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成為亞洲的四小龍,躋身於世界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的行列。究其原因,除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重視引進先進技術外,更重要的是韓國在經濟發展的各階段,積極開發人力資源,特別是通過發展職教,培養大量高素質、適應性強的套用型人才。西方人士評價韓國經濟起飛的經驗是:廉價勞動力+高水平的職業教育。 韓國政府十分重視職教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扶持策略。 

1.採取多種優惠措施,鼓勵、支持職教發展首先,政府對職教的財政撥款和財政獎勵多於普高。其次,採取優惠政策,吸引學生報考職高。職業高中學費較普通高中低,職高學生獎學金額高於普通高中(女子商業高等學校有60%的學生獲獎學金)。職高學生報考同專業、同學科專門大學(相當我國高職),可優先錄取,優秀學生可免試入學。優先推薦職高畢業生就業,就業後即獲熟練工人證書。 

2.鼓勵、提高高中階段職校學生的比例 

韓國十分重視職業教育,70年代制定了《產業教育振興計畫》、《產業教育振興法》,促進職教發展,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校生之比達到51.02∶48.98。進入80年代,由於經濟實施科技開發戰略,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型企業,對勞動力文化素質的要求提高,因此,韓國職教在80年代後期曾處於停滯甚至滑坡狀態,致使1994年職高在校生比例降至38.5%。近年來韓國政府為了保證經濟建設發展所需的合格人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職高在校生比例。在招生計畫上,減少公立普高招生人數,擴大職高招生人數,1998職高在校生與普高在校生之比達到1∶1。 

3.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給職業高中畢業生提供更多深造機會 

韓國高等職業教育由專門大學、產業大學、研究生院構成,不僅有專科層次、本科層次,還有研究生層次。近年來,韓國政府鼓勵、支持專門大學發展,專門大學由1990年的117所增加到1998年的158所,並制定政策,引導專門大學自主辦出特色。目前韓國職業高中有相當比例學生升入專門大學,1994年為19.1%,1996年30%,1997年達51%。隨著韓國經濟高速發展,職業教育已形成一個多層次、多專業、職業學校教育與職前訓練、企業培訓等結合的職教體系。 

4.利用貸款發展職業教育 

韓國十分重視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扶持職業教育,累計已用貸款4.8億美元,1994年一次就貸1.3億美元,主要貸給職業高中及少數專門大學,其中公立學校獲貸居多,私立學校較少。貸款主要由政府負責還本息。韓國職業學校設施、條件之所以好,利用世行貸款是一個重要原因。 

5.實行多元辦學體制,推進職業學校與企業的緊密聯繫 

韓國1967年頒布《職業訓練法》,1976年公布《職業訓練基本法》,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提倡社會興辦職教。韓國的職業學校除公立以外,私立或財團辦職校占相當大的比例,此次參觀的4所職校均為財團所辦,實行民間興辦、財團自辦、政府扶持的多元辦學體制。韓國政府還規定企業必須進行職業教育,凡員工在1000人以上的企業都要負責進行員工的在職培訓,1000人以下須按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的0.75%向國家交雇用保險金。政府還大力推動職業學校與企業密切聯繫,把產學合作作為職教發展的戰略措施之一,將“產學合作”寫入《產業教育振興法》,使之法制化。這項法令規定,產業要積極協助學生現場實習,職業學校學生現場實習要義務化。成立由學校、產業界、地方自治團體、民間代表參加的“產學合作教育協定會”,計畫指導和協調該地區“產學合作”。這次博覽會有1/3的攤位由企業或財團參與,匠人協會的名師參與技能、技術操作表演和作品展示,部分株式會社參與了產品的展出和推銷。 

二、韓國職業教育重視提高學生素質 

韓國於1968年制定的《國民教育法》,把教育目標確定為:①建立當代國民的哲學思想支柱;②建立一種韓國人的新形象;③強化思想教育,努力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合作精神,自覺參與國家發展。 

韓國十分重視國格教育,對學生從小就進行憂患意識教育,強調國土狹小,資源貧乏,只有努力工作,提高產品質量,參與國際競爭才能立國生存。所以韓國人的職業責任感和力爭世界一流的意識十分強烈。學校中推崇中國的儒家思想,以人為本,尊師愛生,禮儀、禮貌較好。韓國把高中階段職業教育同就業和升入大學階段教育聯繫起來,把高中階段職業教育當作基礎教育,對學生進行全面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創新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各職業學校把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為學校教育目標。仁德專科學校的教育理念定為:教給學生高尚情操和精湛技術,使學生成為國家有用的棟樑之才;漢城女子商業高等學校把久遠人、生活人、創造人作為培養目標;東洋工業專科學校把專業技術與人生教育、理想教育並重,使學生走上社會後,更好成為社會棟樑之才。韓國十分重視學生創新教育,每個畢業生都要提出自己的獨創技術,其創新作品要在全校公開展示,並每年10月在漢城展覽中心舉辦學生創新作品展,以此展示教育成果,並向社會自我推銷。 

三、借鑑韓國成功經驗,發展職業教育 

中國和韓國有相同的東方文化背景,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韓國在發展職業教育的許多做法、經驗,可供我們借鑑。 

1.進一步加強對職業教育統籌協調力度 

我國“職業教育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本行政區城內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統籌協調和督導評估”。因此,建議政府可否借鑑韓國政府的做法,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職業教育進行不同的扶持策略。如對職業學校可定期進行辦學水平的評估,根據評估優劣,決定撥款數額。建議逐步實施費改稅,向集團、行業徵收訓練稅。同時對承擔職業學校實習的企業,像韓國一樣,企業承擔的經費,可作為企業的自然損耗,免於徵稅,從而調動企業參與職教的積極性。 

2.進一步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拉動中等職教的穩步發展 

80年代初,隨著韓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對勞動力素質要求的高移,韓國的職教由高中階段向高等教育階段延伸,而高等職業教育重點招收職高畢業生和未升入大學的普高畢業生。當前,我國也處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階段,大力發展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型產業,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也有所提高,積極發展高等職教,完善職教體系,在經濟發達地區,時機已經成熟。我們要不失時機,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高職的進程,以高職為龍頭,拉動中職的發展。 

3.進一步推進產教結合,重視發揮職教在再就業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韓國政府大力提倡職業學校與企業密切結合,把產學結合寫入政府制訂的《產業教育振興法》,使之制度化。《職業教育促進法》又把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聯繫在一起。我們可借鑑韓國經驗,加強與企業的緊密聯繫,建立由相關經濟界、產業界專家參加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發揮行業在研究專業設定,確定培養目標、專業標準和課程以及教材建設中的指導作用,逐步實施職業教育由學校模式為主向企業培訓為主的方向過渡。同時職業學校要注意畢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的繼續教育工作,吸引各類工作人員繼續學習提高。韓國職業學校在解決職工轉崗培訓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我國職業學校在職工轉崗培訓中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當前,國企改革深化,大量職工下崗,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已成為各級政府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職業學校應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與勞動部門密切配合,採取措施,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培訓工作,為實施再就業工程作出貢獻。

中國職業教育網

德國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職業考察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德國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浦東新區職業教育考察團

(執筆 唐水明)

11月30日至12月9日,以浦東新區社發局教育處領導陶國強為團長,高橋職校校長尤慶華、群星職校校長顧曉光、新陸職校校長陳野弟、教發院教研部主任唐水明為團員的考察團,赴德國考察職業教育。考察團著重考察了2所國立學校: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並和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進行座談。

短暫的考察,收穫頗豐,從中可獲得許多發展我區職業教育的借鑑。

一、本次考察我們所了解的德國職業教育

1.德國的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學生升學就業的主要渠道。

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告訴我們,他們的學制一般是孩子三歲進幼稚園,六歲入國小,國小學制是四年,國小後實行第一次分流,多數學生一開始升入國中,就初步確定了今後就業升學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較明確,國中(五年或六年制)畢業後的第二次分流,是根據不同職業的要求和學生及家長的意願而定。較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必須以接受過較低層次的職前教育為基礎,並應有一定的職業實踐經驗;經過職業教育的人員,既可利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長期從事相應的職業,也可接受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在從事新的工作。職業教育是每個職工的終身教育,即培訓——就業——再培訓——再就業。勞動就業部門既管理就業、救助失業,又管理培訓工作;各行業協會、各同業公會、各州政府、各企業為實施《職業教育法》各司其職,政府實行巨觀管理和協調組織工作。

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還告訴我們,德國高中學生需學2-3門外語,完成學業方可進入大學,高中生上大學所占比率僅約占30-35%,其餘學生選擇高等職業學校,比率65-70%以上。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相當於我國的“中職”,校長在回答我們問詢時說:“我們的學生畢業後也可以上大學,但只能進入對口的專業,即不能進綜合性大學,只能進技術學院(高職)。”他還介紹說,德國人特別喜歡職業學習,高中考上大學的,有的也先到港口學習三年再讀大學。

德國的教育體系,既使絕大部分學齡兒童及青少年能接受到至少一項職業教育訓練,直接掌握一門技術,被企業雇用,同時又能提供有志於繼續深造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2.“雙軌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特點,也是德國推行職業教育最成功的關鍵。

在德國,約有70%的職校屬於“雙軌制”。所謂雙軌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接受雙軌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於我國的國中)畢業證書,之後,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契約,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後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這樣他就成為一個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他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他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學員或定期或分期在企業里接受實踐教育、在職校里接受理論教育。職校大約60%是專業課程,40%是普通教育課程。

企業的技能培訓是“雙軌制”的主體。企業的培訓按照聯邦教科部和有關專業部共同頒布的培訓條例進行。德國經濟部公布的國家承認的培訓職業有93個大類、371個職業。各專業部分別制定相關職業類別的培訓條例,包括教育內容、時間安排以及考核辦法等,並會同聯邦教科部共同頒布實施。各企業根據培訓條例和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培訓計畫並付諸實施。作為學徒工,企業發給學生每月500-600歐元的生活費用。

職業學校的教育是服務於企業培訓的,職校的教學任務主要是以專業理論來輔導和提高學員在企業中的實踐培訓成果,並加深和補充普通教育的任務。職業學校的教學內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

雙軌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協會負責。考核內容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種。通過考核的學徒工可以得到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成為該崗位上的合格技工。

據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介紹,在巴伐利亞州,約有70%以上的國中畢業生直接進入企業中的培訓機構接受職業技術培訓,同時進入各類相應的職業學校學習基礎知識。這種體制,有利於培養出既懂理論又有動手能力的生產技術工人。

近年來,在德國又出現了另一種培訓形式,即跨企業培訓。學生在接受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的同時,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集中培訓,作為對企業培訓的補充和強化。

按照德國聯邦政府職業教育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企業內的職業教育經費完全由企業自己負擔。職業教育學校的教育經費由國家、州政府、地方政府承擔,通常是州政府負擔教職工的工資和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地方政府負擔校舍及設備的建築與維修費用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人事費用。

3.學校既不需要為生源發愁,也不需要為學生就業去兜售什麼,因為法律法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

德國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完備。相關法律法規有《職業教育法》、《企業基本法》、《青年勞動保護法》《培訓員資格條例》等。企業根據產業需要招收員工,對新招收的員工,企業必須依法送至國立職校學習培訓。“企業根據產業需要送出培養對象,企業會找上門來。對於不了解我們學校的企業,學校才安排去做點宣傳,讓它們知道我們的學校。”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如是說。

4.培訓項目由國家訂立,學校培養國家認可的職業,而不能自己另立項目。

德國是16個州聯邦制國家,每州有自己的教育體系,為使職校培養的人才國家通用,職校培訓項目由國家訂立。學校都培養國家認可的職業,而不能自己另立專業和培訓項目。職業教育,都針對整個經濟政策而言,作為國家經濟範疇,巨觀的。

考察中我們了解到,德國的職業教育在學校名稱、培養目標、專業設定、學制長短、辦學條件、經費來源、教師資格、教師進修、考試辦法、管理制度等等,都有政府提出的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同時還設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監督、司法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在內的職業教育實施監督系統,使職業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法律法規完善了職業教育的管理和運行。

5.從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看德國職校的2個組成部分:“正規部”和“準備部”。

漢堡共有50所國立職業學校,其中19所是工業產業技術學校,其中5所學校全招女生;其他31所均是商業方面的。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建於1870年,是漢堡最為古老的學校之一,它發端於船舶油漆工的培養。該校現有61個班級,1343位學生,70名教師(其中專職教師50名、非專職教師10名、從其他學校來兼職的10名),45個授課點(教室),6個計算機教室,1個自學中心(利用電腦等做功課),1個餐廳實習點,1艘港口實習船。

國立職業學校一般都包含“正規部”和“準備部”2個部分。

該校“正規部”有港口、倉庫、船廠三個領域的專業,承擔著為漢堡360家企業培養學生的任務。學生都由港口和造船類企業與學校聯手培養,學制3年至3.5年。三個領域,各設一個科長,科長與企業有聯繫、溝通。

港口領域培養11種與港口有關的職業,如:倉庫管理技工、倉庫經營技工、倉庫搬運技工、倉庫包裝技工······“倉庫”行業在漢堡很重要,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一年為港口培養701人,包括港口船長(內河船長)等人才。

造船領域的專業有:船舶結構機械工(船定單800條船、600條為與朝鮮訂購)、板金工(智力不是很發達的學生)、造船工(主要建造體育用船遊艇等)。

該校還培養來自鐵路、銀行等單位需要的保鏢、保全、安全人員。

學校生源來自全國各地,但需要他們的企業都在漢堡。

學生或定期集中一段時間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集中一段時間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或分期每周2天在校上課,3天在廠里工作。定期與分期,根據企業需要決定。這是典型的德國職業教育“雙軌制”,一軌在用人企業,一軌在國立學校。

企業都想知道學生在學校里學些什麼,學校也想知道學生在企業接受培訓的情況。因此,學校主管部門的教師常常到360家工廠去了解情況,並聽取對教學的要求。

該校“準備部”為紀律差的、學習差的學生就業做準備,學生自己還不知道從事何種職業,學校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專業。德國中國小12年教育制,紀律差學習差的學生,後2年到準備部,由學校幫助他做就業準備。

職業準備教育的學生還在學習期內,由學校情報中心推薦過來。學校努力培養,2年後推薦,讓其能就業。如果找不到工作,學校把他們交到勞工部,勞工部把他們當作失業人員登記。

職業準備部在建設工地也有教學點,學習泥瓦匠等。

職業準備部還在監獄設有教學點,幫助失足青少年及社會成員作出獄後的就業準備。

職業準備部的學習採用項目制,讓學生在學習項目過程中形成興趣(學生都有特強心理)。學校還對他們加強現實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當然,對有些學生,學校對其無能為力。

6.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見聞。

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培養高級服裝設計師。

這所學校已有100多年歷史,校舍歐洲味的古色古香,原先曾是某公爵的宮殿,當今是慕尼黑的文物保護單位。該校創辦之初只是為宮廷貴族夫人服務,指導她們各種場合的服裝搭配、著裝禮儀,培養她們設計製作自己喜歡的各類服裝的情趣。現在,她是一所只要願意人人可以免費進來的學校,學生只需買些材料。

為了培養高級服裝設計師,教學不僅僅停留於二維,還進行塑泥人、剪裁、服裝、造型設計等三維動手實踐,通過製圖製版、立體剪裁、造型設計,培養動手能力。學校還經常為學生提供參觀時裝展覽、參觀博物館等活動,學生參觀的視野從本城、本州、本國,一直到米蘭、羅馬等地。我們一一參觀了學生正在動手操作的課堂(與其說是課堂,不如說是工場),參觀了學生完成的服裝創意設計的展示室。學生的作品,樣式豐富多彩,構思新穎獨特。這些作品,曾由藝術總監送至製衣廠的服裝設計部作為廣告展示。

據介紹,服裝設計學習過程中,教師常常通過項目組織學習,圍繞一個主題、一項任務,把學生組織到一起。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並充分展示自己。

7.德國對職業教育從業人員的要求嚴格。

考察中,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巴伐利亞州文化部職業教育司官員對我們都有如下介紹:德國對職業學校教師的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職業學校教師最低學歷為大學本科,有教育學背景,有一門專業,至少有2年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經驗。準入的過程是:經過國家考試合格,到學校任教2年(試用期);2年試用期內,既有教學實踐培訓,又有專業進修;試用期結束再經過國家考試,合格者進入學校成為正式教師,政府終身雇用。月收入為3500歐元,與其他學校教師工資基本相同,也與高校助教基本相同。(高校教授月收入約4500歐元)

“職業學校教師必須乾過這一專業才能執教此專業,唯此,學生學習才有信心。我們學校教師都有職業頭銜,均是漢堡市行業技術學會成員,參與各種考試命題、立法……還到博覽會做產品專業介紹。”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校長以強調的口吻對我們說。

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教師,大多畢業於藝術院校,且有造型設計經歷,有位上海師大藝術系畢業的服裝設計碩士、高級服裝設計師張女士,在此已執教15年。我們進入教室時,她的學生正在以“我”為題設計姿態各異的造型。

8.學校的管理系統簡潔,人員精幹。

漢堡港口和造船職業教育學校擁有60多個班級、70多名教師、1300多名學生,管理系統只有一名校長,一名副校長,下設4個部門(正規部、準備部、協調科等),各部門一名負責人。每周校長與四個部門負責人舉行例會,布置具體工作。慕尼黑服裝設計職業學校的管理系統大體也如此。

二、德國職業教育特點及其對我們的啟示

1.同生產緊密結合。相對於學校制職業教育,雙軌制職業教育更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並使之得到了確切保證。

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從而減少了費用並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培訓結束後隨即投入工作。

這使得以培養生產第一線實際操作人員的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教育。雖然我國目前也非常重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但學校制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使學生遠離了生產第一線,而集中安排的生產實習又不利於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同實踐相結合。

2.企業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者委託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參與職業教育。

除學校與企業密切結合外,還發動社會力量(包括同業公會、行業協會、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共同關心和支持辦好職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承擔義務,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

3.在雙軌制職業教育體制下,由於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和企業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大大降低了培訓後失業的風險。

這對我國多年難以解決的對口錄用問題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4.同我國現行的偏重系統理論傳授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相比,以崗位要求為培訓目標的雙軌制職業教育更受企業的歡迎。以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標準的要求為培養目標並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體系,應當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5.重視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

進門難,要求嚴,待遇高是德國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主要特點。通過激烈的競爭,他們的職教師資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質,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這對我們的師資隊伍建設有普遍的借鑑意義。

結束語:德國的職業教育發達,早有所聞。德國的產品,結構合理,加工精密,外觀講究,質量上乘,性能優異,這是他們重視職業培訓、員工持證上崗,人人關心質量的結果。德國產品質量之所以馳名世界的秘訣正在於此。據說農民也要持證上崗,因為他們農民使用的主要農具,早已不是鋤頭、釘耙,而是各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耕作、施肥、除蟲、灌溉、採收也已採用一整套科學的辦法,多數不是靠一般的手工操作了;各種養殖業、種植業也按照先進的種養方式來完成,未經培訓的人難以勝任。在德國,不論擔任那一種工作,完成那一種任務,“資格”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資格”,絕大多數是靠職業教育來實現的。普通教育、基礎知識教育固然重要,但他們更重視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成人教育也是職業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的“資格”,決不是單純的一種學歷文憑或證書,除一般的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套用,有動手能力。因此,在德國各行各業都重視職業,職業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職業教育參觀考察報告
職業考察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一、考察意義

dd年1月11日至dd年1月14日,我系xx主任參加了由學院黨委書xx等組成的商丘職業技術學院考察團。考察團先後參觀考察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對各個學院的專業建設、辦學特色和實驗實訓條件建設進行了深入的考察。通過考察,認識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找出了差距,明確了努力方向。

二、考察歷程和內容

dd年1月11日下午,考察團考察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該院是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農業職業技術院校,是江蘇省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該院占地800餘畝,開設有園林園藝系、農業工程系、食品系等六系一部一院,在校生10000餘人,教職工400餘人。蘇州農職院院相城科技園,始建於二oo五年三月,是學院集科研、教學、產業於一體的示範基地。園區一期規劃面積280畝,總投資5000萬元,示範輻射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萬畝以上。

園區在建設規劃中堅持項目的科學性、設施的先進性、示範的輻射性、管理的規範性、產學研的緊密性,經過一年多的項目集成和資金投入,共完成兩大類十四個子項目的建設,完成資金投入2500萬元。江蘇省園藝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蘇州市園藝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江蘇省球根花卉種質基因庫、地被植物基因庫、綠色果茶園、苗木種質資源圃、商品化組培室、中高檔花卉生產示範區、園藝專業綜合技能實訓區、綠色蔬菜生產示範區等一批項目已落戶園區。園區已成為學生實習的場所、教師科研的平台、產業化的載體、科技示範的視窗、實訓與科普的基地。

dd年1月12日下午,考察團參觀考察了蕪湖職業技術學院。該院建於 1983 年,原名蕪湖聯合大學, 1997 年 5 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更為現名。 XX 年 8 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蕪湖農業學校併入學院。XX 年入選“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計畫”首批立項建設院校。學院設有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生物工程、園林園藝等十個系,現有在校生 11000 人,教職工 600 餘人。該院狠抓校企合作平台建設,與蕪湖奇瑞汽車有限公司共建的汽車實訓基地為教育部重點支持項目。

dd年1月13日上午,考察團參觀考察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創辦於1923年,至今已有80多年的辦學歷史。主校區與江寧校區和學院實訓基地——江蘇農林科技示範園形成了以校本部為主體的“一主兩翼”的校園格局。江蘇農林科技示範園區集教學、科研、生產、實習、觀賞於一體,核心區2500畝,輻射區8000畝,其中的江蘇林木種質資源庫建有珍稀植物區、色彩苗木區等近20個特色園區,並將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林木種質資源庫。

dd年1月14日上午,考察團參觀考察了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該院是我國東南沿海乃至中國南部地區唯一以培養動物科技類高技能人才為主的高等院校。各級各類在校生15000餘人,教職工1000餘人,開設有畜牧系、獸醫系、寵物科技系、食品科學系、園藝科技系等十一個系部。該院“緊扣畜牧產業鏈,產學研結合育人才”的辦學特色突出,建有現代畜牧科技示範園和江蘇蓓康藥業有限公司等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三、考察收穫

蘇州、蕪湖、句容和泰州考察總結是,四校的共同之處在於:一、明確的辦學思路,為學校發展指明了方向;二、完善的實訓條件,為培養合格人才提供了基礎;三、與地方經濟的深度融和,為學校發展創造了生命力;四、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幹勁,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社會的發展需要各行各業,因此需要各類學校去培養不同的人才。雖然,各行業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發展是不均衡的,但是總體上必然是均衡的。就像有的人為了掙大錢,一生中隨著熱門行業的變換而不停地變換著工作,轉換著行業,結果肯定是成就不了大事業,賺不到大錢的。同樣,學校辦學亦是如此,特別是地方院校,只有咬定當地主體經濟的發展辦學不放鬆,才能發展壯大。不然,我們就只能為其它主體經濟地區的發展培養打工者,因為我們所培養的人才無法超過當地院校以當地主體經濟的發展為目標所培養人才的綜合能力,這些學生所獲得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行業理念、職業氛圍等,均不是其它主體經濟地區學生所能比擬的。所以不以當地主體經濟的發展而培養人才的學校,其辦學的歸宿一定不是成功的,這也是教育部關於“地方院校要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方針的根本所在,也是學校發展的潛力所在,更是國家對示範專業布局的的理論所在。

澳大利亞農業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考察報告
職業考察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澳大利亞農業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考察報告

6月1日至6月8日,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遠程教育與職業教育”考察團一行6人赴澳大利亞考察農業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由於行前作了認真準備,在外接觸了較高層次的農業和教育專家,考察結束後,考察組對本次考察學習進行了認真討論,對兩國的農業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進行了比較。總的來看,澳大利亞的農業職業教育和遠程教育獨具特色,日臻成熟,有許多我們可以借鑑的經驗。

一、基本情況 

考察團在澳大利亞考察期間,訪問了澳大利亞亞洲食品農業開發中心,澳大利亞亞洲食品農業開發中心董事長阮武清博士接待了考察團,並全面介紹了澳大利亞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民協會情況以及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農業食品開發合作;參觀了ORANGE經濟中心區的私人農場,向農場主帕特先生詢問了農場的生產經營過程;訪問了查爾斯頓農業大學,由查爾斯頓農業大學校長凱文教授全面介紹了學校辦學及遠程教育教學情況,並親自帶領考察團參觀了學校實驗室、圖書館、校辦農場和示範農場;聽取了新南威爾斯的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艾琳女士關於澳大利亞技術與繼續教育的情況介紹,了解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亞洲的東南方,四面環海,是大洋洲的島嶼大陸國家,固有“島大陸”之稱。澳大利亞國土面積76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萬,70%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摩爾本、悉尼、布里斯班等10個大城市,是全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一個典型的高福利國家。澳大利亞對青少年入學讀書、以及全體公民的公費醫療都有充分保證。有人類學家平價澳大利亞“幾乎將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歷程包攬無遺,等於由政府負責全國人民的生老病死。”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農業資源非常豐富。澳大利亞雖然已經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但是其農牧業、林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全國農業人口約90萬,占總人口的6%,勞動力42萬。全國牧地面積43860萬公頃,林地10600萬公頃,可耕地4800萬公頃,灌溉地面積162萬公頃,主要集中在18萬餘家農牧場,其中大型的農牧場有4.5萬家。澳大利亞種植業以小麥生產為主,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的50%,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澳大利亞畜牧業很發達,主要是養牛和養羊,其中的牧羊業聞名世界,羊的飼養量占世界的12%,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占世界羊毛總產量的1/3。澳大利亞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一是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完全是商品性生產,國內外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近年來,北半球國家需要大量反季節水果,該國就大力擴大葡萄、桃、櫻桃、甜柿等生產。針對亞洲人口味要求加強品種育種,如培育和生產的超甜型白肉桃,出口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很受歡迎。二是政府鼓勵農產品出口,參與國際競爭。多年來澳大利亞政府支持農民發展出口農產品生產,但不採用歐美國家的農業補貼政策,國內外價格一致,而是以完善服務、農業科技支持和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減低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因此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極強。一些重要農牧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較高,其中羊毛占95%,牛肉占23%,大麥占17%,小麥、食糖、棉花和大米均占10%。三是重視農業環保,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自然生態平衡,要求農田、森林、牧地和水體有一定的比例,不能無限制地擴大耕地。農田輪作、輪歇,保持地力。大力推動有機農業,實行秸稈還田,提倡使用有機肥。植物保護實行綜合防治,嚴格控制農藥使用,農民噴灑農藥需經批准。四是推進節水農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該國土地資源豐富,但嚴重缺乏水資源,主要水源靠河水和水庫。農業區均沿著河流分布,水資源是灌溉農業的命脈,政府把水源商品化,完全納入市場運作,買地與買用水權相聯繫。農作物價值越高(如水果和蔬菜),水價越高。市場的力量會合理配置水資源。在節水技術方面,首先是改進地面灌溉技術,提高用水效率,如渠道管道化,精確平地,土壤水分含量自動測定等。大力推行節能省水的滴灌和微噴技術,重視生活廢水的處理及再利用。

二、澳大利亞農業職業技術培訓的特點

澳大利亞農牧業十分發達,雖然從事農牧業生產的勞動力不到總人口的5%,但其農業現代化程度高,勞動生產率高,農產品商品率高,農牧產品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還有大量出口。這主要得益於該國重視農業職業技術培訓,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一)政府全力支持,培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澳大利亞十分重視農業職業技術培訓的發展,國家專門設立了“教育、培訓就業與青年事務部”(DEEF)和“國家職業培訓局”(ANTA),實施規範有序的職業培訓管理。投入巨額資金,引入競爭機制,頒布有利於職業培訓發展的配套政策法規,使各類培訓機構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培訓的格局。一是支持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TAFE)。TAFE是澳大利亞全國性的專門的職業培訓教育體系,目前在全國設立了230所學院,吸引了全國70%以上的中學畢業生,其辦學經費的80%由聯邦政府提供;並為學生學習提供貸款,貸款在學生就業以後,年薪達到全國平均收入(35000澳元)後還貸,否則可以不還。二是鼓勵各大農牧場主、企業集團等開辦農業職業培訓機構,參與培訓市場的競爭,並提供職業培訓經費總額的20%--30%予以資助。同時對培訓計畫和培訓項目公開招標,並逐年提高招投標經費比例。國家對各類培訓機構的培訓質量定期進行評估,以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率”、產業部門的“滿意率”作為考核培訓機構是否合格的唯一標準。凡就業率低於60%的培訓機構,國家取消當年培訓撥款計畫,連續幾年不能達標的將予以關閉。通過培訓市場的激烈競爭,保證了職業技術培訓事業的健康發展。三是制定《培訓保障法》,該法明確規定,年收入在25萬澳元以上的農牧企業(場)僱主,應將其工資預算總額的15%用於培訓。全國大型企業集團都建有自己的培訓機構,投入巨額資金用於對員工開展農業職業技術培訓。

(二)培訓注重能力培養,突出職業性和實用性

澳大利亞農業職業技術培訓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已逐步形成了職業培訓“市場化”的良性運作機制,使職業培訓既適應產業部門的需要,又滿足了受訓者個人要求,使職業培訓與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新南威爾斯的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的教育宗旨是“主要為農業及農業有關的產業提供職業教育”,該院十分重視實踐性教學和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為了保證教學與實際緊密聯結,學院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有關企業經營人員和農場主參加的座談會議,收集需求信息,確定教育培訓計畫。為了突出職業性和實用性,教師必須是具有兩年以上實踐經驗,而且以兼職教師為主;學生80%以上時間是在實際工作崗位上學習。如養羊專業,學生要在實際生產崗位,參加羊羔出生-剪羊毛-屠宰的全過程學習,要求每個學生必須掌握諸如機具操作與維護,放牧、飼養、剪毛等基本技能。並進行嚴格考核,實習成績不合格者不能畢業。即使是農業大學的教育也是以實踐教學為主。如查爾斯頓農業大學在校生僅有500多人,就設有500多公頃的示範農場,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設有果園、牧場、葡萄園和各種常用農具等專供教師科研和學生實習。

(三)建立職業資格證書認證體系,實現教育體系溝通與協調

澳大利亞已經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以行業為主導的國家教育與培訓的框架體系和資格認證體系,能夠使學生從資格證書水平轉入到職業學歷教育,幫助學習者在任何階段計畫自己的職業學習生涯,獲得相應的證書,而且可憑藉這種證書進入到相應的高等教育接受教育。其連線結構如圖所示: 

以新南威爾斯的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為例,證書體系分為Certifice(相當於國內的短期職業資格鑑定證書) 、Diploma(相當於國內中等職業教育)、Advanced diploma(相當於國內高等職業教育)。Certifice共分為四級,獲得一到三級Certifice共需6個月,獲得四級Certifice需在獲得三級Certifice的基礎上再學習6個月;獲得Diploma需要在獲得四級Certifice的基礎上再學習6個月;獲得Advanced diploma 需要在獲得Diploma的基礎上再學習6個月。獲得Advanced diploma的學員如果要到大學學習相關專業的學士學位,可減免一年學時。即一名高中生直接上大學並獲得學士學位需要三年,經過TAFE學習獲得學士學位需要四年,雖然時間長一年,但實踐能力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明顯提高。據新南威爾斯的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艾琳女士介紹,該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以上。這種辦學形式和辦學層次,受到了學生和企業的歡迎。

(四)發展遠程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澳大利亞根據其地廣人稀的特點,大學和TAFE都設有先進遠程教育網路教室,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技術的優勢,開展遠程教育,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使中心城市、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勢充分得到發揮。如查爾斯頓農業大學與查爾斯頓大學各分校都可實現現場互動式遠程教學。由於遠程教育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同時又能滿足多樣性和個性化教育需求,能夠在任何需要的時刻,以最方便的方式給個體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術,受到學生的歡迎。查爾斯頓農業大學的學生就有近一半是通過遠程方式學習。學生可以按照個人的時間安排學習,只要在六年之內修完要求課時就能畢業。

三、啟示和建議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已日臻成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成熟經驗。結合我國農業職業教育和農民培訓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和建議。

(一)建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機制。發展農業職業教育,開展農民培訓,培養新型農民具有明顯公益性,政府責無旁貸。各級政府首先要把培養新型農民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出台有利於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激勵手段,調動社會力量、培訓機構和農民等各方面的積極性,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教育培訓機制;其次要將培養新型農民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考核,建立培養新型農民的組織保證機制,使培養新型農民的各項工作任務得到落實。第三要加快農民教育培訓立法,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的專項法規,通過法律形式對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農民教育培訓機構、農民教育培訓投入、農民接受教育培訓的權益等提供法律保障。

(二)建立穩定的經費投入機制。培養教育農民的過程就是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最有效的提高過程,應大幅度增加資金投入。一是要按照中央一號檔案要求,“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實現農民教育培訓投入的制度化;二是積極運用金融、信貸、稅收等手段,鼓勵企業、個人和社會民間組織參與農民教育培訓事業,逐步建立以政府扶助,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體制;三是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民教育培訓專項的投入,大力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財政補貼資金直接補貼農民。

(三)建立面向市場的運行機制。市場經濟條件下,培養教育農民的核心是要提高農民適應市場的自我發展能力,增加收入。因此,培訓新型農民的內容和方式要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一是培訓內容要根據市場需求確定。針對留在農村農民的科技培訓,要圍繞市場前景好,需求強烈,具有規模經濟優勢的主導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生產環節的技術要求,確定培訓內容、設定培訓課程。重點是“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實行整村推進、打造一村一品”。針對轉崗轉業的農民,要圍繞市場前景好,需求強烈的工種設定培訓專業,按照用工單位的崗位職業技能的要求設計培訓內容,實行訂單培訓。二是培訓機構選擇要市場化。要採取招投標形式,面向社會公開、公正、公平確定教育培訓機構,使辦學條件好、教育培訓質量高的培訓機構來承擔農民培訓工程項目。三是農民參加培訓市場化。農民根據對市場需求和培訓機構能力的判斷,按照個人意願,自主參加培訓,自主選擇培訓專業,自主選擇培訓單位。

(四)建立開放式的合作機制。培養新型農民數量大、任務重,農民教育培訓資源相對薄弱,要打破地方、部門和行業的界限,建立和完善開放式合作機制,綜合利用農業、教育、科技、文化、黨團等教育培訓資源。大力實施面向農民教育培訓的各種工程,如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工程、百萬中專生計畫、星火培訓計畫、農村婦女“雙學雙比”、一村一個大學生計畫等,大規模培養新型農民。特別是在實施的新農村建設的重大工程項目中,有針對地培養新型農民;

(五)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監管機制。農民教育培訓的效果滯後性,要求對其工作過程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保證農民教育培訓質量。一是建立公示制度。要向農民公布培訓單位名稱、培訓任務、培訓專業、培訓時間、收費標準、政府補貼標準、就業去向等內容。各省(區、市)要向社會公布承擔項目的培訓機構名稱、培訓任務、資金補助等內容,並公布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二是嚴格執行檢查驗收制度。要對每個培訓單位的培訓班採取就業跟蹤或深入農戶的形式,進行檢查核實,了解培訓情況,保證教育培訓質量。

(六)建立經常化國際交流和合作機制。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是促進中國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加強與先進國家的交流合作,可以及時了解國外開展農業職業技術培訓的情況,借鑑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經驗,推動中國農業職業技術培訓事業的健康發展。

考察組成員:齊國、田春榮、范巍、李貴清、傅德榮、馬友泉。

二〇〇六年六月十四日

查看更多:
對鄰近縣市職業教育發展情況考察報告
關於長沙、深圳等5所職業技術學院的考察報告
沿海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考察報告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考察報告
新余市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加拿大農業職業教育與遠程教育考察報告
赴西歐職業教育考察報告
我市組團赴山東職業教育考察
浙江省職業教育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