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買賣契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契約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解釋》)共28條,主要對商品房預售契約的效力,商品房銷售廣告、拆遷補償安置、房屋面積縮水、商品房的交付使用及風險承擔、商品房質量、商品房包銷、商品房擔保貸款(按揭)等方面如何具體適用法律作出明確的規定。其中,對出賣人嚴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損害買受人利益的惡意違約、欺詐等行為,明確規定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原則。

適用要點一:集資房,房改房,經濟適用房不適用本解釋

法條原文第一條本解釋所稱的商品房買賣契約,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以下統稱為出賣人)將尚未建成或者已竣工的房屋向社會銷售並轉移房屋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契約。

本條是司法解釋適用範圍的規定

適用要點:一,將商品房買賣契約的出賣人作了嚴格的限定,即僅僅指房地產開發企業;二,將商品房買賣契約的標的包括兩類:現房銷售和期房銷售。商品房買賣契約僅指買受人與開發商之間簽訂的期房或現房銷售契約。三,非房地產開發企業所開發的房屋,包括集資房、房改房、經濟適用房不適用本《解釋》。

我國目前存在著多種類型的房屋,有房地產開發企業建造的商品房、政府組織建設的經濟適用房、公房改制出售的房改房、單位集資房、個人所有的私有房等。經濟適用房、房改房、集資房等房屋不能直接自由買賣,其交易要受到國家政策的調整,比如,需要補交土地出讓金或者相當於土地出讓金的價款或者居住一定年限後方可出售,而私有房屋的買賣與商品房買賣又有所不同。從房地產交易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房屋買賣的主流為商品房買賣,而且人民法院受理的房屋買賣糾紛主要也是商品房買賣糾紛。同時,由於此類糾紛不僅關係到國家住房制度改革措施的推進,而且涉及到廣大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因此,《解釋》將其調整的範圍明確限定為商品房買賣行為,包括商品房預售和商品房現售。

適用要點二:開發商沒有取得預售許可證明,商品房買賣契約的效力及司法救濟

法條原文: 1.《解釋》“第二條 出賣人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與買受人訂立的商品房預售契約,應當認定無效,但是在起訴前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可以認定有效。”2.《解釋》“第九條 出賣人訂立商品房買賣契約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契約無效或者被撤銷、解除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一)故意隱瞞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的事實或者提供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二)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抵押的事實;(三)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經出賣給第三人或者為拆遷補償安置房屋的事實。”

我國對商品房預售實行預售許可制度,開發經營企業進行商品房預售,應當依法向城市、縣房地產管理部門辦理預售登記,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後才可進行預售。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不得進行商品房預售。但現實中,由於種種原因,開發商卻經常違法操作,在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情況下,與購房者簽訂買賣契約,預售商品房,嚴重損害購房者的合法權益,由此引發了許多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