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油!——深圳下一個30年城市發展的幾點思考

六、多策啟動城市舊改,五年再造一個深圳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深圳較早地遇到了土地、空間資源相對短缺的瓶頸問題,使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是深圳謀劃未來幾年、幾十年發展不能不面對的事實。而與此同時,在深圳城市空間拓展的過程中,隨著城市功能區不斷遷移、變換,由於對城市快速發展估計不足,在城市建成區中留下了許多的舊城中村、舊工業區、舊商業區、舊社區。“四舊”區域大多房屋破舊、布局擁擠、功能落後,環境髒、亂、差,不僅建築面貌與深圳整體的城市面貌格格不入,建築功能不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而且容易成為藏污納垢、社會管理難以企及的區域。根據有關部門統計數據,深圳需改造的老建成區占地約3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建設用地的45%以上。這些區域如果全部改造,不僅可以釋放出巨大的土地空間,而且城市面貌、城市功能都可以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整合提升,再造一個新深圳。從國際城市發展經驗來看,一個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要通過舊城改造來實現城市功能置換。深圳要在土地、空間資源緊約束條件下建設國際化城市,必須通過四舊改造,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城市功能、城市綜合實力和城市形象。

目前,深圳實施舊改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工作量大,政策配套不完善,舊改規劃滯後,涉及利益關係複雜、協調難度大等問題。要推進這項工作,市委、市政府應加強領導,切實從巨觀上把握全市舊改工作方向,及時出台相關政策,明確舊改工作原則,理順工作關係,掌控舊改進度。同時,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從產業發展、城市管理、人口管理、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具體落實措施,形成有效的舊改配套政策。在舊改工作的具體實施上,應把握好幾個原則:一是堅持政府主導。由市政府自上而下主導推動,做到規劃先行,整體開發,分清輕重緩急、有序實施,成熟一個,改造一個。二是堅持產業第一。舊改應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為全市產業轉型升級、空間拓展服務,為四大支柱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營造縱深的腹地空間。三是堅持管理配套。與加強社會管理相結合,通過強有力的管理手段促進舊改區域人口結構的改善。四是堅持統籌兼顧。充分考慮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等公共政策的實施,在舊改項目中注意解決好部分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要。五是堅持精品策略。注重對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的傳承、挖掘和發展,塑造並推介特色文化品牌,使有歷史價值的舊改項目成為城市文化、旅遊產業的組成部分。在破解舊改利益格局方面,應積極借鑑國際城市的舊改經驗,如舊改土地政策可借鑑英國的土地登記制度,通過全市的土地情況普查,建立土地登記以及查詢制度,有效地利用並管理每一塊土地;舊改土地開發模式可借鑑香港“連繫地盤”的做法,在整個城市範圍內,將舊改的無利項目和新區的盈利項目“捆綁”在一起,一併開發;拆遷補償可借鑑美國“合理補償”的做法,形成市場參考、涉及範圍全面的補償辦法等等。

七、聯手港深莞惠,打造珠三角“東岸計畫”

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城市群已成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和國際分工的基本地域單元。近30年來,以港深莞惠為主體的珠江口東岸地區唇齒相依,互聯互動,共同發展,形成了中國經濟外向度最高、出口能量最強的開放經濟體,也形成了全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國務院頒布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珠三角地區各市的聯動發展、再創輝煌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機遇。港深莞惠四市山水相連、產業共生,具有極大城市聚集效益和產業發展潛能,如能很好地實現城市融合和聯動發展,完全有條件成為策動珠三角乃至南中國地區下一個30年發展的巨大引擎,造就一個可以與美國東海岸“波士華”城市群比肩的世界級超規模城市群。因此,深圳要主動聯手深莞惠,積極通過深層次的資源整合提高組團區域競爭力,促進珠江口東岸城市群高效持續發展。

(一)推動實施東岸城市群優勢產業聯盟,促進區域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多年來,深莞惠三地基本按一種同心圓模式,擴散和承接製造業,但由於三地分屬不同行政區劃,區域利益主體或空間主體實施分散決策,多點博弈,導致產業同構嚴重,低端同質競爭激烈。按照城市群產業整合的要求,在產業發展上,珠江口東岸都市圈應以一個共同單元參與全球競爭,努力促進產業協作與分工,變產業同構為產業同盟,變惡性競爭為多贏合作。要以現有產業鏈為基礎,按特色、錯位、集約、互補的原則,推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油化工以及服裝等產業鏈延伸,圍繞構成一個產業的主導產品,形成以大企業為中心、大量專業化分工協作的配套關聯企業和下游企業網路化的格局,完善產業鏈配套分工合作體系,打造優勢產業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