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培計畫”前四天的日誌

3.閱讀教學安排不當.

重精讀、輕泛讀,幼兒閱讀量不足(應鼓勵孩子大量閱讀,英國:小班每學期讀20本,中班25~30,大班不限;每周從圖書室借一本書回家);

重結果,輕過程,師生互動不足;

重集體閱讀,輕個別閱讀,個別指導不足。

4.閱讀活動設計和實施不當

閱讀應保持“完整性”,孩子缺少完整閱讀能力,不能從前到後完整閱讀並看懂。

“瀏覽”,即自由翻閱,翻到後面可能自然就懂了,可以給孩子這樣的機會和方法(看看前面那一頁,可能你就懂了)

“提問”的設計抓住並解決重點和難點的問題,每個環節的問題應著重解決孩子的那些無法理解的疑惑

5.關於“懸讀”

懸讀,即閱讀預測,建議在高潮時用,一般幼稚園老師都設定在前(如用回形針別住不讓看),這種方法不太好,懸讀應設定在後,如:書上用這種方法,你們呢?

太多的懸讀不好(如太多的猜測和太多的“怎么辦”);有時可以反覆地讀或倒過來讀,因為預測需要線索,如《幸運的一天》。

6.關於“大聲誦讀”

很多時候,孩子的閱讀需要成人大量的誦讀或兒童自己的大聲誦讀,從而形成多通道的閱讀。

成人的誦讀有助於圖畫與文字的自然對應和文字的自然習得。

(小悟: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反思我們的早期閱讀,在某段時間,從上到下,大劑量地做,似乎有了固有的模式。當教學方法成為某種模式時,我們應思考是否該從固有模式中“跳出來”了。這些新聲音,或許能對“跳躍”有幫助。尤其是對早期閱讀活動中老師“精讀”的一些看法,比較贊同。有時,早期閱讀活動似乎與故事教學及所謂的看圖講述等沒有太大的區別,問題就在於閱讀材料在活動之前故意保持其神秘性,“不捨得”提前投放。按照張教授的觀點,不妨提前投放,那么活動過程中可以真正發現孩子閱讀中的難點,也可以用大量的時間來解決孩子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的問題,或作品本身的概念與思想。試想一下,這樣的閱讀活動,問題的設計更寬泛,結構化程度更低,因此,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會更有深度。

其實,孩子是很聰明的,但是,我們常常把他們看得太“小”了。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怎樣的早期閱讀活動,會讓我覺得興致盎然?經常換位思考,或許對教育活動質量的提升會有幫助。)

二、浦南幼稚園的一個閱讀活動《狐狸爸爸鴨兒子》

其實就是《狐狸孵蛋》啦

(一)目標:

1.閱讀狐狸爸爸孵化鴨兒子的有關情節,觀察角色的大作和表情,猜測分析狐狸心情的巨大轉變。

2.初步感受愛與被愛的快樂,學著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感受。

重點:理解故事中的矛盾點,狐狸在發現蛋到孵出鴨子前後心理變化的過程。

難點:能對圖片進行細微觀察並能合理想像、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

(二)大致流程

1.激趣引疑:出示森林的背景圖(多媒體),提問:森林裡有什麼?幼兒回答後又問:森林裡還有一樣東西,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出味道,是什麼呢?孩子們很積極地猜測:空氣、聲音,等。老師告訴大家:那就是愛!接著問:聽說過愛嗎?引發原有經驗,最後老師小結什麼是愛,並告訴孩子們森林裡充滿了愛,所以大家生活得很快樂。

(突出材料的中心和主題,把調子定好)

2.閱讀理解:

首先是分段閱讀,了解狐狸爸爸孵化鴨兒子的過程(大圖書)。

用教師翻幼兒看的方法粗粗瀏覽p1、p2,說說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再重新細細看並講:“可能是什麼蛋?”“猜猜狐狸的心事?”“你從哪裡發現的?”(引導細緻觀察);

聽故事的前半段(錄音),聽後討論:“你幫狐狸出出主意,到底是吃鴨蛋還是吃鴨肉?”

說說狐狸用繩子綁住蛋的方法是否安全;狐狸想找個更安全的方法,幫它出出主意;學學狐狸孵蛋過程中“搬”“鏟”“拔”“孵”等動作;講講狐狸過得好不好;討論“狐狸這么辛苦,你們覺得要不要繼續孵蛋”。

在層層烘托下,進入第一個高潮部分:體驗狐狸在孵蛋過程中對蛋的愛。煽情要素:背景音樂;幼兒當蛋,教師當狐狸給“蛋”們摸摸臉、敲敲背、說著悄悄話,“蛋”們很愜意地“享受”著。

(很巧妙的一次體驗,因為有了之前一次次對矛盾心理的梳理,有了煽情的音樂和教師言行的煽動,孩子們很真實地進入“蛋”的角色,很真實地感受到了“狐狸”對蛋的愛。在情感類教育活動組織過程中,我們都知道要讓孩子體驗,但真正有效的體驗卻不多。上述體驗的設計很自然、很水到渠成,與體驗的要素設計和前期心理鋪墊的有效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