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培計畫”前四天的日誌

緊接著,又是一次體驗活動:當看到“鴨蛋出現裂縫”時,老師出示了一個大鴨蛋的圖片,請孩子們說一句話為鴨寶寶加油,當孩子們大聲地、急切地喊著“小鴨小鴨快出來,我們愛你!”小鴨鑽了出來,孩子們快樂地拍手歡呼。

(第二次的高潮來得很快。這次體驗,讓孩子們站在狐狸的角度,大膽地表達著自己對鴨寶寶的愛,一遍又一遍的說、一次比一次更大聲的喊,不斷地強化著狐狸對鴨寶寶的愛)

其次是精細閱讀,感受小鴨誕生後狐狸心理的變化(大圖書)。

在這個環節,老師拋出了一連串的問題:“為什麼狐狸不吃鴨寶寶?”“狐狸能不能做個好爸爸”,很自然轉入幼兒自主閱讀部分——“狐狸怎樣照顧鴨寶寶”,並辨析“睡覺時,狐狸在做什麼?”“為什麼狐狸要把自己綁住了游泳?不會游泳為什麼還要去呢?”“小鴨用癟癟嘴巴親狐狸痛不痛?為什麼狐狸還是很開心?”等等

(細細地把這個早期閱讀活動記錄下來,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1.同樣的材料,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思路來設計。《狐狸爸爸鴨兒子》跟我們的《狐狸孵蛋》設計有很大差異,當然差異最主要是取決於目標設定的不同,教無定法,思路不同,到達的目的地也就不同,適宜的都是好的;

2.繪本可以大膽地加或刪。激發興趣部分,老師插入了森林的圖片;繪本閱讀過程中,老師在某些頁面加進了一些符號或者文字。如果前面的第一條想表達“思路為目標服務”,那么這一條應該是“方法也為目標服務”,這些細小改動,初衷也是如此。

3.不必妄加猜測。現在的閱讀過程,我們往往把孩子當“小白鼠”,有意無意地鼓動其做毫無意義的猜測。有時我們不妨集中一些、再集中一些,讓孩子們的思維更有針對性。

4.提問的高質量。不妨重新看看浦南幼稚園老師設計的每個問題,真的如同張明紅教授所講的“提問的設計應抓住並解決重點和難點的問題,每個環節的問題應著重解決孩子的那些無法理解的疑惑”。再想想與自己設計的問題是怎樣的,如此,我們的差距在哪裡就清楚了。這一點,是我著重想與大家分享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的學習(國培第三天)

xx年12月22日

上午是華師大郭力平老師的講座《學齡前兒童學習方式的思考》

主題:為什麼學齡前期要以遊戲為基本形式?

“孩子一開始就能對感受到的客觀現實有認識,慢慢開始意識到行為背後的心理”“用自己的認識判斷他人的行為” “孩子的裝扮可能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源起”,通過假裝,認識到他人與自己的不同。

側重自由遊戲的幼稚園,兒童有更多機會進行裝扮遊戲,其發展有優於側重傳統教學的幼稚園兒童。

學齡前期,孩子是通過內隱學習習得“大知識”的。“大知識”是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知識,比如“兒童習得的語法的底層結構、兒童習得的有關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以及心理世界的基本法則(如物體永久性、守恆、循環;理解生長;理解他人信念的心理理論等)”

這種知識如何傳遞和獲得?這些知識大多是程式性知識,是默會的知識,不是教會的,內隱學習是兒童獲得大知識的重要途徑,內隱學習的主要方式是自主遊戲。大知識大多在學齡前期完成。

由此,我們反思幼稚園的教育教學活動。

從學習與發展的角度,看待幼兒從遊戲走向學科教育的歷程:自由遊戲——基於主題的教育獲得——學科教學。要考慮這三類型的學習模型:從中班到大班的時間點變化比較明顯,方案學習和有組織的學習活動的比例逐漸增大,而中班之前差異不大,均以自由遊戲為學習的主要方式。

如果我們看到了孩子這樣一種習得大知識的特點,那么對比一日安排現狀可以有很多發現:比如:一日活動的安排中集體教學活動時間安排在三個年齡段基本無差異;比如說個年齡段活動類型、學習方式、時間安排上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比如說我們可以更尊重兒童通過自由遊戲進行學習的需求。

也可以對當前幼稚園課程設計的反思:每天遊戲只有一小時,而且不全是自由遊戲;在“區域活動”與“自主性遊戲”之間如何尋找平衡點;現在主題教學成為“遊戲與學習”之爭的唯一答案時,如何考慮學習方式的動態變化和協調,使集體活動與自主遊戲之間也找到融合和平衡?

也許,這些話題都是很巨觀的,老師們關心的是:我可以做什麼?我應該改什麼?我在想,不管現在有沒有明確具體的舉措,只要我們去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進程,那么舉措自然就應運而生。還是這句老話,學會“換角度”,學會理解孩子的學習,一需要理論的更新,二需要方法的改變。有了此前提,才會走出“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