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衛村小組 基本情況

勐伴鎮紅衛村小組基本情況

一、生態環境

紅衛小組錄屬 勐伴村委會,地處山區,與寮國接壤。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民風純補,有著獨特而純樸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使村莊組成了和睦的大家庭。自然資源豐富,與自然保護區直接接壤,是灰版河的源頭,地形複雜多樣,地貌為山川、河流、瀑布,肥沃的土壤,適宜的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春冬溫暖、夏秋濕潤涼爽,為反季節和無公害蔬菜的適生地,素有天然生態空調村之美稱,是觀光旅遊、避暑休閒的天然寶地。適宜的氣候孕育了豐富的植物,到處長滿各式各樣的植物,奇花異草,古樹等千姿百態,能直接利用的經濟植物及草本藥材上千餘種,有些已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物種。在這片優美生態綠洲上鑲嵌著兩顆明珠——綠水金珠、綠水銀珠。這兩顆明珠被人們譽為紅衛瀑布,堪稱勐伴雙傑,懸掛於村莊兩旁,流淌著清澈的甘泉、哺育著全鎮約1/3的人口,且源源不斷的注入白象山水庫,為勐伴灌溉注入新的生命。紅衛受傳統優良民族文化影響,民眾植樹造林和生態保護意識強烈,至今生態環境仍然保持優美,勤勞的村民一直守護著村旁森林,使這片森林裡生長著檀木、望天樹、樹蕨、雞毛松等珍貴植物旺盛生長、不受破壞。適宜的地理環境還孕育了種類繁多的動物家族,珍稀動物主要有大象、蟒蛇、長臂猿、犀鳥、獺猴和世界上最小的偶蹄動物鼷鹿等與人們和諧相處。只要你到叢林中走一走,隨時會遇見各種各樣的珍惜動物,有攀爬嬉戲的猴群,成群結隊的大象、樹梢棲息的鳥群……真會令您陶醉並沉浸於動植物王國里。

二、基礎設施建設

紅衛小組距離縣政府 44 公里。到鄉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滯後,到鎮政府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部分硬化,但路面狹窄。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全村沒有圖書室、衛生室,無路燈,農戶住房以竄架板板房為主。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63畝,其中人均農田地面積1.43畝。

三、貧困現狀

全村有農戶90戶、393人,202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 18 戶、口67人享受堅果苗148株,現已脫貧。基礎設施薄弱,農戶房屋簡陋而破舊,人均收入低,農民收入主要以糧食和蔬菜種植為主,現在仍然貧困。

四、 特色產業

紅衛村,屬於半山區。距離村委會5.00公里,距離鎮5.00公里, 國土面積3.31平方公里,海拔821.00米,年平均氣溫19.20℃,年降水量1600.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橡膠、砂仁、西瓜等農作物。有耕地618.00畝,其中人均耕地1.60畝,有林地4260.00畝。有農戶90戶,有鄉村人口393人,其中農業人口393人,勞動力24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8人。202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01.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85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無工業污染。除糧食、蔬菜種植收入外有土雞放養、蜜蜂山養、肉魚田養和野生菇採摘等。土雞放養為本村典型的養雞模式,家家戶戶都到山上搭建雞圈,圈舍分散,多點建舍分散林下養殖,養雞少則幾十隻、多則幾百隻、幾千隻。這樣養殖的雞芳香可口、色味甘醇,滋補效益好,是藥用的首選食材,受遠近廣泛消費者青睞。蜜蜂山養也為本村創新的特色養殖,村內養殖蜜蜂最多的一戶在生態林里有200多個養蜂點,每個養蜂點生態優美,天然奇花異草,為蜜蜂釀蜜提供優質的保障,生產出來的蜂蜜光亮透明,色香四溢,口齒留香,回味無窮,是廣泛消費者的首選食材和藥材,吃過的人讚不絕口。肉魚田養是本村生態養殖的一種模式,地處河流源頭,遠離污染,採用傳統餵養方式,以青飼料餵養無工業飼料,出產的魚肉質鮮嫩、色味俱佳、垂涎欲滴、其味無窮。野生菇採摘也為該村另有的特色,到夏秋季節村民們紛紛上山採摘蘑菇,因氣候、土壤和生態環境等因素生長出各種珍惜蘑菇,如紅菌、白參、雞樅等,有的遠銷外地,有的為食桌增添風采。

五、歷史文化

紅衛以勤勞智慧的彝族為主,創造和延續了子光輝燦爛的彝族文化,它不僅成為彝族自身的靈魂與精神支柱,更是彝族人民道德規範和發展致富的領航燈。在彝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引領下,紅衛人民兢兢業業,勤勞致富。文化傳說:很久以前,彝族聚居地出現一條巨蟒,興風作浪,危害莊稼。兩位彝族青年勇敢地站出來,帶領彝家人民向巨蟒開戰,巨蟒見勢不妙,逃回山洞。人們見狀便抓住時機,急忙找柴在洞口燒火不讓巨蟒復出,人心齊、泰山移不久便燒起熊熊大火,人們的火炭往潭裡倒,倒滿後又抬石頭、挖泥土,把洞口填平。還怕壓不緊巨蟒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巨蟒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彝家人用巨蟒的頭、皮、骨、筋製成三玄琴,聚到一起跳腳彈琴,口唱山歌以示紀念,被稱為三跺腳,一直延續至今。

六、民族特色

紅衛房屋建築以仿橄欖式並融入民族獨有的建築特色,竄架板板房,外形美觀,工藝精湛,抗震強等特點。住房多為三間或五間。正中一間為堂屋,是家庭成員聚會或休閒之所,亦為接待客人之所。靠板壁左側,設一火塘,火塘邊立石三塊成鼎狀,鍋支其上,稱為鍋莊。鍋莊嚴禁人踩踏跨越,否則認為不吉。鍋莊上方,以蔑索吊一長方形木架,上鋪竹條,作烘烤野獸乾肉或蒜頭、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飯、燒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圍火塘而坐,敘天倫之樂,火塘成為彝族傳遞文化的場所。彝族服飾類型多樣,原料多系自製的麻布,也有外地購入或自製的棉布,色彩以黑、紅、黃三色為主,至今仍然保持傳統的手工縫製做法,一針針一線線流露出彝族人民手工的精美與絕妙,款式美麗大方,熱情奔放,閃耀著炫麗的民族光彩。在服飾中獨樹一幟。男女服飾都以右開襟窄袖貼身上衣,袖口、領口、襟邊都鑲嵌美麗的花邊,男裝下裝褲腳以大小分為大褲腳、中褲腳和小褲腳三種。鞋為彝族傳統刺繡文化的繡花鞋,鞋底以千層布一針針縫製而成,鞋幫繡制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形式及圖紋包括符號象形字刺繡、文化刺繡、歷史刺繡、各種圖騰刺繡等。

紅衛人民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在過年過節時都要宰豬殺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有殺年豬的食俗,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自製豆腐、糍粑,喝壇壇酒。紅衛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

紅衛村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