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學校常規管理工作總結

有了好的品質,就能助推學生在學習、在成長中的持續進步。真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二、提高教師個人素質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

1、觀念引領行動

教師應具備的正確的觀念很多,但有些必須要強化

1)、正確定位自己的工作

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打工仔,乾一天領一天的錢,還是帶著一顆“不誤人子弟”的想法把工作當職業,還是一心一意把教育當做培養造就人的事業來乾,你的行動會是大不一樣的。

2)、樹立正確的質量觀

要處理好素質與分數的關係,把分數擺在素質之後,使之成為素質的副產物;有了素質和能力,就自然有了好的分數。

3)、樹立正確的評價觀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方法,再評價他的知識掌握情況;一定讓評價促進學生品質的養成和學習的改進,而不是傷害和打擊。

2、培養教師要有思想深度

目前教育中有很多問題,要善於發現,並想法改變

如:解決學生厭學的問題

厭學可是說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癌症”,通過大量研究得出,導致中國學生厭學主要有三個非體制原因: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廂情願的教育設計,迫使孩子們“就範”,忽視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動性,而進行被動教育,造成孩子對學習產生消極抵抗的心理。二是教育者過於執著用大腦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應另一個心靈,這就導致很多老師與父母,說的話都是好話,但都是說不到孩子心裡去。三是教育者過於迷信教育模式與技術,而不是從生命發展規律出發,順其自然地激發生命本來的潛能。

我們都知道,對學習內容或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叫學習興趣,興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盤”,對人的知識的增長、智慧型的提高、情感的調動、品格的形成、潛能的發揮等,都起著巨大的作用。從社會角度來說,興趣是愛學、會學的重要基礎,是終身學習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質。

怎樣將學習變成孩子內心真正的渴望?

必須從人的內心深處下工夫,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發展中的主動性規律。

激發孩子的興趣,無非有三種思路:一是感覺引導,二是降低難度,三是協助孩子挖掘學習的快感。

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覆成功培養天才,反覆失敗培養庸才。學習的本質是快樂的,這種快樂區別於將學習娛樂化所獲得表面的,短暫的快樂,是真正的、持久的、深層次的快樂,一旦發現了它,孩子就一定會樂學不疲,不能自己。

解決標準答案與能力培養的問題

分數是不值錢的,能力才是我們想要的;用分數能否準確的反映學生的能力?

課堂上,老師提問:“雪化了變成什麼?”

“變成水!”大家異口同聲。一個女孩回答:“變成了春天!”這樣富有想像力的回答被老師嘲笑,因為它不是標準答案。

孩子們記住了標準答案,可誰來計算他們失去的東西?

教育是一把好刀,會用的人進行優質教育,不會用的人,會把刀變成控制人的“兇器”。事實上,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一味強調教育的無所不能,把知識當成教育的目的,而忽略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其直接後果就是控制甚至毀壞了孩子的諸多能力。

附:培養能力的基本原則:

由模仿到獨創的原則。

能力的培養應該是一個由模仿到獨創的過程。模仿階段,教育者的身教特別重要。而第二階段,應該放手讓孩子去摸索、創造。制定的每一種能力的培養計畫時,教育者自身要先對孩子模仿能力透徹地加以掌握,從而在示範時,不但能做出樣子,而且能講得出要領、分析出結構要素來。

啟發性原則。

培養能力和傳授知識一樣,也要注意啟發性。所謂啟發,就是要形成空穴,就是要讓孩子該有的而又沒有某種知識或能力,要讓孩子知道他自己“沒有”某種能力,這還較好辦,關鍵還要讓孩子知道,他自己“該有”某種能力,只有這樣,才會產生矛盾,才會產生吸引力和求知慾。

努力性原則。

能力的兩個要素:一是“努力追求”,二是“充分發揮”,前者是要求努力調動自己的主觀力量去追求,後要是要求努力地去發揮一切有利條件的作用,二者都離不開“努力”。

效果性原則。

不講究效果,孩子的努力就會轉向於形式上的表現,轉身於虛浮的空話。努力性原則一定要和效果性原則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要善於運用表揚來肯定那些經過努力取得效果的孩子。

調製性原則。

主要是防止另一種消極的偏向,那就是認為“只要抓知識就行了,能力用不著管,它自然會來的。”培養能力,要積極努力地去“調製”,讓知識傳授過程中顯示能力的差異、形成能力的“空穴”,調動孩子提高自己能務的積極性、形成更多的讓孩子鍛鍊能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