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學校常規管理工作總結

提問,包括通過對現象進行觀察提出新問題,通過對別人的研究結果和比較公認的結論提出質疑。提問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明確每天每科的學習重點。上完一天課後,問自己學了什麼,然後在腦海中回憶,不要輕易地去翻看課本,不急於看筆記,而在腦海中勾勒出輪廓,列出提綱,實在想不起來,再去看課本。

其次,有了提綱還要有詳細的內容。例如當天上課老師講過的例題,課上做的的習題等,都是反映學習內容的運用的,他們的重要性不亞於知識本身。

再次,做完作業後回顧提問。提問自己今天遇到哪些難題,用什麼方法解決的等。

單元複習提問與每日提問的方式基本相同,只是做作業的環節變成了複習作業,把整個單元的作業溫習一遍。簡單的題目不必動手再做,前面標記有困難的題,重點對待,有必要可再做一遍,與以前的其他題目進行聯繫和比較,看有沒有新的收穫,把自己的收穫匯總成單元小結。

除了常規提問外,還要大膽進行聯繫,常把知識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繫起來,這種聯繫能夠不知不覺起到複習提醒的作用,使知識的掌握不斷地更新、更加牢固,還能夠鍛鍊思維,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和水平。

五、合作型

合作型孩子,是通過與同學之間一起學習、相互幫助來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學習中相互交流心得體會,是一種合作,而合作是現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質之一。

指導形成合作型學習風格,需要與孩子溝通,注意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讓孩子學會審視自己。其次,讓孩子能夠修練自己,只有學會欣賞別人的優勢與長處,才能與人相處得親密,合作得友好。再次,尋找喜歡合作學習的同學,一起努力。

除了以上列舉的五種學習風格,其實還有競技型學習風格、題海型學習風格、舉一反三型學習風格等,每個孩子都可以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學習風格。

7、永遠不要忘記習慣的教育與養成

習慣是教育的最終結果

習慣與做人品格的培養存在著一種線性關係,人格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如果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大屋子,那么需要找到門和門把手,否則是知其門不得而入。這個門把手,就是習慣。習慣是一種自然運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覺地、經常地、反覆去做了。習慣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良好的習慣形成和完善是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養成一個好習慣,需要經過從被動到自發、再到自覺、最後到自動的過程。養人養心,我們所倡導的新時期養成教育的起點,就是養心。心正則身正,身正則行為正。好的習慣能夠改變人的命運。好的教育,要旨在於,父母既使不能在孩子出行時給予他優越的條件,也可以幫助他養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養成教育課題組60多位跨學科專家以及數位優秀的校長、特級教師,從180個行為習慣中進行為期三年的實驗論證,最後確定了六個習慣作為適應我國全部人群的中心習慣,向全社會推廣,以強健公民整體道德素養。

一、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長時間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

其次,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時間表,做事情需要克服急躁,耐心等待是一種智慧。

第三,善始善終,畫句號是每個人應該掌握的事情。幸運總是降臨在意想不到的時刻,但也會因為我們最後關頭一點點的漫不經心而離去。

二、孝敬父母

百善孝為先,培養孩子教敬父母的習慣,並不是依靠講道理來實現的,而必須是無痕的、無言的,是協助孩子覺悟孝道之美妙。

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關鍵在於教育者啟發孩子的“知”,使之溶解為孩子自己的“情志”,最後形成孩子自己的“行為。”

三、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言而有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信守諾言是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但就養成教育而言,應該轉化為具體操作性的一個習慣,說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首先,說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要求遵守諾言,從而贏得別人的信任與支持。

其次,這還意味著說話算數,及時改過,那些具有超凡人格魅力的人,幾乎都是能做到“言必信。”一個人樹立了言必信的意識,就能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並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感染人。

第三,這還意味著實事求是,不說瞎話,做人做事如果不能做到這點,那么受到損害的可能不僅是自身形象,有時甚至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四、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首先強調的是秩序感的建立。秩序是有條理,不紊亂的狀況,良好的秩序能使人產生愉快、安全以及舒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