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義事跡學習體會:在奉獻社會中收穫至深幸福

梳理郭明義的事跡,關愛他人、感恩社會的線索清晰可見:他無償獻血20年,累計獻血6萬多毫升,相當於自身總血量的10倍,至少可以挽救75名危重病人的生命;從1994年開始,他先後資助了180多名特困學生,累計捐款10多萬元。

傾聽郭明義的心聲,推己及人、無私忘我的心跡感人至深:看到困難學生、亟待輸血的病人,我就想,如果他們是我的親人,我該怎么做;我始終覺得能夠回報社會的還是太少,我必須盡心盡力。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郭明義的善舉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既出自人性的良善、出自將心比心的感同身受,也出自一個社會公民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擔當。一個人,既是家庭中的個體、單位里的成員,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受惠於社會的澤被,同時也應對社會負有相應的責任。

如果說社會是個龐大複雜的機器,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那么任何一個零部件出現故障,都會影響社會的整體運行,並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他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越是希望社會美好,就越是應該為他人分憂、為社會擔責,扶危濟困不是分外之事,而是一個社會公民的分內之責。這方面,郭明義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說:我們對社會有怎樣的態度,就會有怎樣的行動和付出。

從1979年獲悉雲南某地發生地震災情後捐出身邊的積蓄,到XX年成為鞍山市第一批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志願者,郭明義的助人善舉一以貫之;從被他人的困境所觸動,到主動尋找需要救助者,郭明義的志願者精神成長發軔。在郭明義看來,與那些渴望幫助的孩子和工友相比,自己是富裕的,也正是在與受助者的情感互動中,他感到了關愛的力量,收穫了至深的幸福。

在對他人、社會的關注中,郭明義總在問自己還應該做些什麼,還能夠做些什麼。這是社會公民意識成熟的表現。我們的社會以人為本,那么人應當以什麼為本?有專家做出論斷,人應當以社會為本。本,是雙向的,是互動的。確立人以社會為本的理念,社會責任才有出發點和落腳點。

學習和弘揚郭明義助人為樂、回報社會的精神,就應該如郭明義那樣在內心追問自己,在行動中踐行社會公民的責任,每個社會成員都去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用愛心和奉獻營造一個更加良好的社會氛圍,就能不斷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提升每個社會成員的責任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