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薰衣草莊園的美文欣賞

編者按:曲江薰衣草莊園是西安市一個有名的旅遊區,凡是喜歡閒情逸緻觀光覽勝的人都會去曲江薰衣草莊園,它十分美麗,如詩如畫,是叫人情思蕩漾魂牽夢繞的地方。

凡是喜歡閒情逸緻觀光覽勝的人,只要一來到陝西省的西安市,我相信他們都會去周至縣,請問,這是為什麼呢?你想知道該緣故嗎?喏!那我就告訴你吧,要說緣故嘛,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因為周至縣有一個曲江薰衣草莊園,它如詩如畫,妙不可言,就仿佛天宮仙闕——所以,大家才會像蜜蜂嗅到花香一樣的紛至沓來。

去年,我也曾經到過這個曲江薰衣草莊園,對它作過一番細細地感受和體驗,它留給了我很深很深的印象,叫我銘心刻骨一輩子也難以忘懷。下面,我想給你講一講這個莊園,以便好使你對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

曲江薰衣草莊園,其地理位置就在周至縣天下第一財神廟東側,也就是秦嶺山麓環山公路的沿線,總面積有1130畝,規模挺宏大。該莊園名叫“薰衣草莊園”,你從名字上一猜就可以知道,這裡種植的該是什麼了。是什麼?我告訴你,就是薰衣草!薰衣草是一種草本植物,它可以提取沉香醇、桉油醇、樟烯、檸檬烯等微量物質(這些物質很貴重,在醫藥上有廣泛的用途),另外還能制香料,同時還可以供觀賞,而且是具有相當高的觀賞價值,是其他別的花卉品種所沒有的,也是它們不可能有的,因此,薰衣草便是全球最受歡迎的一種香草。

薰衣草有很多類型,據《大百科全書》記載,全世界共有四十多種,在這個曲江薰衣草莊園裡就可以見到三十餘種,它們分別是醒目薰衣草、穗花薰衣草、頭狀薰衣草、羽葉薰衣草、闊葉薰衣草、齒葉薰衣草、鼠尾薰衣草、甜薰衣草、玫瑰薰衣草、貝蒂藍薰衣草、格拉芙薰衣草、普羅旺斯薰衣草、寇特蘭薰衣草等。有很多人到這裡來遊玩後,都把該莊園稱為是“我國大西北薰衣草的大觀園”,這是很有道理的,並不是憑空亂說的,讓誰見了都相信,而不會有絲毫的懷疑。

陝西省在我國的西北,南方一般2月(這裡指的是農曆,而不是公曆)就是“陽春”,但這裡要在3月才是,其時間要推後一個月。陽春一到,薰衣草就從地里生長出來了,該草是有“莖稈”是有“枝葉”的,並不像草原上的那種酥油草——這一點,望大家要搞明白,千萬別誤會了!當它的莖稈有一米多高時(順便說明一下:薰衣草最多也只有三、四尺高的),此刻就會開花,每一根枝條都“爬”得滿滿的,一叢叢,一坨坨,一簇簇,很像桃樹開花(只是它的顏色不像桃花),幾乎把枝條都壓彎,可見它的花該是多么的奭盛!

薰衣草開花,跟氣溫是有直接關係的,南方的薰衣草一般在3月末就能開,但周至縣這裡是西北,要在5月才行,它的花期有3個月,也就是說從5月開始,要一直到7月才為止——很多樹木、植物的花最多只開三、四十天的,但這個薰衣草的花卻比它們要長一倍。更特別的是,這種薰衣草一年竟然還可以開兩次花,第一次是5、6、7月,第二次是9、10、11月。薰衣草的花有許多人都見過,它是紫藍色的,但曲江薰衣草莊園由於種植的品種多,並且還有一些是外國的品種,這自然就導致了它色彩的多樣,可謂是五彩斑斕陸離繽紛。每當開花的時節,這裡藍色、紫色、粉紅色、白色的花一齊地“亮相”,整個莊園 ,就是一幅偌大的錦繡,打一個很貼切的比喻,就像七仙女織出的“雲錦”——七仙女的雲錦,大家從電視上看到過,那是很漂亮的,這裡的薰衣花就跟那雲錦一樣。一千多畝的面積,恢恢然地鋪展在高原上,讓人不見垠涯,確實好壯觀好壯觀!

更為好看的是,當有風颸颸地吹拂時,莊園就如同瀚海鬧潮,各種顏色的花都不約而同地舞蹈起來,紛紛跳起“迪斯科”,依依裊裊一搖一擺地晃動,似乎要奔向那遙遠的地平線上去。你聽!它們似乎在喁喁私語,似乎在相互謦欬,又似乎在曼聲而歌,什麼是“精靈”?我告訴你,這些花就是精靈,它們雖然是植物,但都有靈性,曉得該如何抒發自己的情感——所以,我就把它們稱作精靈,我認為我這樣叫完全正確,沒有半點錯。天藍藍,地青青,草碧碧,空中雯雲飄飄,舉手可撈,百靈鳥“啾啾”地鳴叫著,撒下一串串嘹亮悅耳的音符,置身於這樣的世界裡,試問,你能不高興嗎?你能不快樂嗎?我敢說,不管你有多么的悒鬱、煩惱、苦悶,但只要到了這兒,它都會讓你滿面笑容神喜二歡的——如果不信的話,那就請你試一試吧,好不好?

曲江薰衣草莊園是西安市一個有名的旅遊區,這裡除了一望無際的薰衣花外,還有一溜溜成線條型的波斯菊點綴其中,起著烘托的作用;再則,還有大風車、鞦韆、觀魚池、愛心樹、小花車、綠色的小徑,這些都十分浪漫,富有意趣,很適合情侶們拍照、約會,當然也很適合寫生。每當薰衣花開放的時節,西安市的市民們都喜歡到這裡來“優哉游哉”;不僅西安市的人們是這樣,而且還有不少外地的人也愛來,好多外地人甚至是從千里外來的,可見該莊園的魅力該是多么的大。現在隨著該景區各種設施的日臻完善,到這裡來的人是日益增多了,呈現出“萬人爭睹薰衣花,歡聲笑語滿莊園”的熱鬧景象。

啊,好一個美麗的薰衣草莊園!啊,好一個叫人情思蕩漾魂牽夢繞的地方!

作者:鄭名富

公眾號:東方散文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