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明皇帝紀上卷第九

〔一〕 廣雅釋詁曰:“報,淫也。 ”□同●,亦作嫂。“報□”,即范書西羌傳所言“兄亡則納厘嫂”之意。

袁宏曰:夫民之性也,各有所稟,生其山川,習其土風。山川不同則剛柔異氣,土風乖則楚夏殊音。是以五方之民,厥性不均,阻險平易,其俗亦異。況乃殊類絕域,不賓之旅,以其所稟受,有異於人。先王知其如此,故分其內外,阻以山川,戎狄蠻夷,即而序之〔一〕。夫中國者,先王之桑梓也,德禮陶鑄,為日久矣。有一士一民,不行先王之道,必投之四裔,以同殊類〔二〕。今承而內之,以亂大倫,違天地之性,錯聖人之化,不亦弊乎!昔伊川之祭,其禮先亡,識者觀之,知其必戎〔三〕。況西戎、北狄,雜居華土。嗚呼!六夷之有中國,其漸久矣。

〔一〕 周禮職方氏鄭司農註:“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

〔二〕 文公十八年左傳魯大史克曰:“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楊伯峻曰:“裔,荒裔也。四裔者,四方之邊裔也:”

〔三〕 僖公二十二年左傳曰:“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於野者,曰: ‘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

八月戊子,徙山陽王為廣陵王。

是歲太傅鄧禹、好畤侯耿弇薨,謚禹曰元侯,弇曰愍侯。

禹疾病,天子親數問,除二子為郎;分禹國,封三子為列侯。禹內文明,外溫恭,不事產業,常欲避權勢。有十三男,各命通一經,其閨門之訓,皆可為後世法。長子震為高密侯,次襲為昌安侯,次為車騎將軍,坐出塞追叛胡,下獄死〔一〕。第六子訓,不好文學,禹以此非之。然好施愛士,濟人之急,士無貴賤,見之如舊。以謁者使外國,為烏丸校尉,徙杼秋侯〔二〕。股為居巢侯,揚州刺史。詔以股“口無擇言,行無怨惡,宜蒙褒顯,以勸天下”,及征股行執金吾事〔三〕。

〔一〕 范書鄧禹傳曰:“帝分禹封為三國:長子震為高密侯,襲為昌安侯,珍為夷安侯。 ”袁紀上文亦言“分禹國,封三子為列侯”,則“昌安侯次”下當脫“珍為夷安侯”句。又據禹傳,任車騎將軍者乃少子鴻也,和帝永元中隨竇憲出擊匈奴有功,征行車騎將軍事,且作“出塞追畔胡逢侯,坐逗留,下獄死”。袁紀“為車騎將軍”上恐脫“少子鴻”三字,又 “叛胡”下亦恐脫“逗留”二字。

〔二〕 按范書鄧禹傳,鄧訓生前未曾封侯,死後追封“平壽敬侯”,與袁紀異。

〔三〕 鄧股事跡,諸家後漢書均不載,僅此一見。

二年(己未、五九)
春正月辛未,祀光武皇帝於明堂。始服冕佩玉。禮畢,登〔靈〕(雲)台〔一〕,觀雲物。大赦天下。
〔一〕 據東觀記、范書改。

自三代,服章皆有典禮,周衰而其制漸微。至戰國時,各為靡麗之服。秦有天下,收而用之,上以供至尊,下以賜百官,而先王服章於是殘毀矣。漢初,文學既闕,時亦草創,輿服旗幟,一承秦制,故雖少改,所用尚多。至是天子依周官禮記制度,冠冕、衣裳、佩玉、乘輿擬古式矣。

袁宏曰:昔聖人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患,躬親其事,身履其勤,使天下之民,各安性命,而無夭昏之災。是以天下之民,親而愛之,敬而尊之。夫親之者,欲其閒敞平懌,而無疾苦之患也,故為之宮室,衛以垣牆,重門擊柝,以待暴客〔一〕。敬之者,欲其崇高榮顯,殊異於眾,故為之旗旌,表以服章,陛級懸絕,不可得而逾也。後之聖人,知其如此,自民之心,而天下所欲為。故因而作制,為之節文,始自衣裳,至於車服、棟宇、垣牆,各有品數,明其制度,盡其器用,備物而不以為奢,適務而不以為儉。大典既載,陳於天下,後嗣因循,守其成法。故上無異事,下無移業,先王之道也。末世之主,行其淫志,恥基堂之不廣,必壯大以開宮;恨衣裳之不麗,必美盛以修服;崇屋而不厭其高,玄黃而未盡其飾。於是民力殫盡,而天下鹹怨,所以弊也。故有道之主,睹先王之規矩,察秦漢之失制,作建設務求厥中,則人心悅固,而國祚長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