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和皇帝紀上卷第十三

〔三〕 李賢曰:“好事者謂揚雄、劉歆、陽城衡、褚少孫、史孝山之徒也。”沈欽韓曰: “史通五史篇,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次撰續,迄於哀平間,猶名史記。”楊樹達曰:“東觀漢記:‘
東平王蒼上光武受命中興頌,明帝問校書郎,此與誰等,皆言類相如揚雄前代史岑之比。 ’知史岑為西漢人。晉馮段肅見下文固奏記,文稱‘京兆祭酒晉馮、弘農功曹史殷肅’。‘殷’與‘段’形近誤也。”

〔四〕 楊樹達曰:“論衡佚文篇云:‘班叔皮續太史公書,載鄉里人以為惡戒,叔皮不為恩撓。’”

〔五〕 范書標點本作“二十二篇” ,汲古閣本作“二十篇”。按四庫提要曰:“漢志作二十一篇。其諸家所注,隋志虞翻、唐固本皆二十一卷,王肅本二十二卷,賈逵本二十卷,互有增減,蓋偶然分並,非有異同。而此本首尾完具,實二十一卷。諸家所傳南(惟昭所注本,隋志作二十二卷,唐志作二十卷。)北宋版,無不相同,知隋志誤一字,唐志脫一字也。 ”

〔六〕 漢志及范書均作“三十三卷 ”,袁紀恐誤。

〔七〕 李賢曰:“十篇謂遷歿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世家、龜策傳、傅靳列傳。”按賢注乃本張晏說,分見史記自序集解、索隱,漢書司馬遷傳注。余嘉錫太史公亡篇考曰:“卒者,終也,終述之至麟止,則武帝以前,無不成之篇,故篇末總敘之曰:‘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作十表、八書、七十列傳,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篇數字數之詳如此,是其書皆已寫定,不獨無有錄無書之篇,亦不當有草創未成之作矣。蓋十篇之缺,實在遷死之後,故曰‘ 其書稍出’,明其出之未全。逮楊惲宣布其書,而此十篇竟不復傳,但有錄而已。”

〔八〕 范書作“則其功也”。

〔九〕 “采”字據范書補。又“數家”范書作“百家”。

〔十〕 據范書班彪傳補。

固九歲能屬文,五經百家之言,無不究覽,其學無常師,又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性多愛,不以所長傲物,人皆重之。弱冠早孤。固以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典籍。故雖堯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后冠德百王。漢紹堯運,以建帝業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太初以後,闕而不錄,故采撰前紀,綴集所聞,以述漢書。元起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洽通,凡百篇。未成,明帝初,人有上書言固私改史記者,詔收固京兆獄,悉斂家書封上。是時扶風人蘇朗偽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固〕為郡所誣〔一〕,乃詣闕上書,具陳固著述意。會郡亦封上固書,天子甚奇〔之〕〔二〕。征詣校書部,除蘭台令史。〔與故〕(舉)睢陽令陳宗、故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作世祖本紀及世祖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二十八篇〔三〕,奏之〔四〕。帝迺復使成前書。自永平始,研精積思二十餘年,至建國中,其書乃成。世甚重其書,學者靡不諷誦焉。

〔一〕 據范書補。

〔二〕 據陳璞校記補。

〔三〕 據范書改補。又惠棟曰:“ 異當作冀,扶風茂陵人,見馬援、杜林等傳。”又史通正作“孟冀”,袁范兩書均誤。

〔四〕 此乃撰修東觀漢記之始。

自為郎後,遂見親近,賞賜恩寵優渥。章帝好文章,逾益進幸,數入讀書禁中,或連日逮夜。每行巡狩,輒獻上賦頌。朝廷時有大議,令固問難於前,然位不過郎。固雖篤志於學,以述作為務,然好傅會權寵,以文自通。其序事不激詭,不抑亢,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亦良史之才也〔一〕。至於排死節,否正直,以苟免為通,傷名教也。史遷之作,皆推之於談;彪經序其謀,略以舉矣,而固盡有功〔二〕,豈不勝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