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范》附一:司馬光傳(選自《宋史》)



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在洛時,每往夏縣展墓,必過其兄旦,旦年將八十,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自少至老,語未嘗妄,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誠心自然,天下敬信,陝、洛間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實得無知之乎?”

光於物澹然無所好,於學無所不通,惟不喜釋、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洛中有田三頃,喪妻,賣田以葬,惡衣菲食以終其身。

紹聖初,御史周秩首論光誣謗先帝,盡廢其法。章惇、蔡卞請發冢斫棺,帝不許,乃令奪贈謚,仆所立碑。而惇言不已,追貶清遠軍節度副使,又貶崖州司戶參軍。徽宗立,復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復降正議大夫,京撰奸黨碑,令郡國皆刻石。長安石工安民當鐫字,辭曰:“民愚人,固不知立碑之意。但如司馬相公者,海內稱其正直,今謂之奸邪,民不忍刻也。”府官怒,欲加罪,泣曰:“被役不敢辭,乞免鐫安民二字於石末,恐得罪於後世。”聞者愧之。

靖康元年,還贈謚。建炎中,配饗哲宗廟庭。

【譯文】司馬光,字君實,是陝州夏縣人。他的父親司馬池,曾任天章閣待制。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嚴肅如同成年人,聽別人講《左氏春秋》,他特別喜愛,回家後將所聽到的講給家人,竟能說出其中的大意。此後,他整天手不釋卷,非常愛讀書,往往不知道飢餓、口渴和寒暑季節。有一次,一群小孩在院中遊戲,其中有一個孩子爬到一口大缸上,不慎落入缸中,小孩們很害怕,都逃跑了,只有司馬光非常冷靜,他從地上拾起一塊石頭,把缸砸破,缸里的水一下子全流了出來,小孩得救了。後來京師、洛陽一帶把這件事繪成圖畫,廣為傳誦。宋仁宗寶元初年,司馬光考中進士,這年他剛二十歲。他不喜歡華麗,朝廷規定,凡是中進士的人,都要參加一次“聞喜宴”,在參加宴會時,皇帝要賜給每位新中進土一朵大紅花,大家都佩戴上大紅花,以示榮耀。唯獨司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進士的人告訴他說:“君王賞賜的花,不戴不恭敬。”於是司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禮郎,因司馬池在杭州,司馬光便請求任蘇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親,朝廷答應了。父母親去逝後,他守喪多年。以至容貌憔悴。他謹守禮節,守喪期滿,負責武成軍判官的事務,後改為大理評事,增補為國子監直講。樞密副使龐籍推薦他為館閣校勘,負責禮院事務。

中官麥允言死後,被給予帝王駕出時扈從的儀仗隊。司馬光說:“戴很多纓子的帽子上朝,孔子尚且認為不可。麥允言只是皇上親近的大臣,並沒有多少功勞,而被贈以三公的官位,給予一品官的儀仗隊,看他帽上的纓子,這不也太多了嗎?”夏竦死了之後被賜諡文正,司馬光說:“這個諡號是最美的了,夏竦是什麼人,可受得起嗎?”因為他的話,夏竦被改諡文莊。司馬光被任命為集賢校理。

司馬光接受龐籍的邀請,擔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頗多,西夏人蠶食這一帶土地,已成為河東的禍患。龐籍命令司馬光去巡視,司馬光建議說:“修築兩個城堡來抵禦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種土地。耕種的人多,糧食買賣價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緩和河東糧食價格昂貴而依賴遠處供給的憂慮。”龐籍聽從了他的計策。麟州將領郭恩勇敢卻有點狂妄,率兵在夜間渡河,不設防備,被敵方消滅,龐籍因此獲罪,離開了麟州。司馬光三次上書陳述郭恩覆滅是自己的過失,但沒有得到答覆。龐籍死後,司馬光上堂拜見他的妻子,待她像母親一樣,撫養他的兒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樣,當時的人都很稱讚他。

後來,司馬光改任直秘閣、開封府推官。這時,交趾貢納一種奇怪的野獸,說是麟,司馬光說:“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來的也不能說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還他們的所獻之物。”他又寫了一篇賦進行諷諫。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職禮部。有關部門說有日食,按慣例,日食不滿度數,或許京師看不見,就應當上表祝賀。司馬光說:“四方都看得見,京師看不見,這說明君王被陰險邪惡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獨朝廷不知道,它所帶來的災害會更厲害,不應當慶賀。”朝廷聽從了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