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范》家范卷五 子下



至於嫡母,她是父親的正妻,其尊貴是達到頂點了的。

梁代中軍田曹行的參軍庾沙彌的嫡母劉氏患病臥床,沙彌每天從早到晚在她身邊侍候,睡覺連衣服都不脫。有時要針灸,沙彌就用自己的身體先試。等到嫡母去世,沙彌好幾天水漿不入口。開始只吃點大麥麵糊,一百天之後,他才吃些稀飯,服喪期間他不吃鹽醬。他冬天不穿棉衣服,夏天不脫喪服,從不出家們,日夜痛哭,鄰居都不忍心聽到他的哭聲。他坐的草墊被淚水浸濕腐爛。嫡母的墓葬在新林,那裡忽然長出旅松一百多株,枝繁葉茂,不同於一般的松樹。嫡母生前喜歡吃甘蔗,沙彌此後就不再吃甘蔗。

漢代臣相翟方進發達之後,他的後母仍建在,他奉養後母很孝順。

太尉胡廣八十歲的時候,繼母建在,他朝夕侍奉,昏定晨省,繼母面前他從不用拐杖,也不敢說自己年紀大。

漢顯宗令馬皇后像生母一樣撫養肅宗,肅宗也非常孝順,他們母子慈愛,始終都沒有一點隔閡。肅宗把馬氏一家當做自己的外戚,所以生他的賈貴人沒有被立為太后,賈氏宗族的人,也沒有一個得寵沾光的。

等到太后馬氏去世後,肅宗才下詔給了生母賈貴人一個玉赤綬,如此而已。

古代有一個叫丁蘭的人,他母親死得早,他沒有來得及奉養,他成人之後就用木頭給母親刻了一個牌位來供奉。那些有德行的人,孝敬父母之心出自本性,父母去世之後不能侍奉,還要刻牌位來供奉,況且嫡母、繼母、慈母、養母在世呢?古代的聖人依據那些有德行的人的想法制定了禮,哪裡有聖人教人去做假的呢?

養老送終,人之大事

【原文】葬者,人子之大事。死者以窀穸為安宅,兆而未葬,猶行而未有歸也。是以孝子雖愛親,留之不敢久也。古者天子七月,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逾月。誠由禮物有厚薄,奔赴有遠近,不如是不能集也。國家諸今,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蓋以待同位外姻之會葬者適時之宜,更為中制也,《禮》:未葬不變服,啜粥,居倚廬,寢苫枕塊,既虞而後有所變,蓋孝子之心,以為親未獲所安,已不敢即安也。

【譯述】父母去世後安葬,是為人子女的一件大事。死亡的人把墓穴當作房屋,為死者選好墓地卻未埋葬,就像活人出行而沒有歸家一樣。因此孝子雖然很愛戴他的父母,但是留下他們的遺體也不敢太久。古代規定皇帝死後七個月下葬,諸侯五個月,大夫三個月,一般士民則是一個多月。由於送葬的禮物有厚薄,來參加葬禮的親戚有路程遠近之別,所以不這樣分別規定期限,那些參加葬禮的人和禮物就不能聚齊。國家法令規定,王公以下的人死後三個月都要安葬,大概是要等待親戚朋友都能會齊,這樣更合適。《禮記》說:亡父亡母沒有安葬,子女不能更換喪服,只能吃點稀飯,住在臨時搭蓋的簡陋的棚子裡,睡在草蓆上面,以土塊為枕頭。等到亡父亡母埋葬拜祭以後,穿戴居處才能有所改變。這大概是因為孝子的內心覺得父母沒有安葬,自己也不敢安居。

【原文】漢蜀郡太守廉范,王莽大司徒丹之孫也。父遭喪亂,客死於蜀漢,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歸鄉里。年五十,辭母西迎父喪。蜀都太守張穆,丹之故吏,重資送范。范無所受,與客步負喪歸葭萌。載船觸石破沒,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眾傷其義,鉤求得之,療救僅免於死,卒得歸葬。

【譯述】東漢蜀郡太守廉范,是王莽的大司徒廉丹的孫子。父親遭遇戰亂,客死於蜀漢,廉范就寄居在西州。西州平定之後,他回到家鄉。五十多歲的時候,他辭別母親到西蜀去遷葬亡父。蜀都太守張穆是廉丹的部下,送給廉范很多錢財,廉范一點也不接受,與別人一起帶著亡父的棺柩步行回到葭萌縣。他們乘坐的船隻觸石破裂沉沒,廉范抱著父親的棺柩一起沉入水中,眾人為他的孝心所感動,將他和棺柩一起救起。經過搶救治療,他沒有死,終於回去安葬了父親的棺柩。

【原文】宋會稽賈恩,母亡未葬,為鄰火所逼,恩及妻栢氏號泣奔救。鄰近赴助,棺櫬得免,恩及栢氏俱燒死。有司奏,改其里為“孝義里”,蠲租布三世,追贈恩顯親左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