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范》家范卷五 子下



【譯述】宋代會稽的賈恩,母親去世還未來得及安葬,正碰上鄰居失了火,燒到了自己家的院子裡。賈恩和妻子栢氏一邊哭泣,一邊救火。鄰近的人都趕來幫助救火,母親的棺柩終於保住了,但賈恩和他的妻子卻都被燒死了。地方官奏請皇上,因此而將賈恩居住的這條里弄改名為“孝義里”,免除這裡的人三代的租稅,並追封賈恩為顯親左尉。

【原文】會稽郭原平,父亡,為塋壙凶功不欲假人,己雖巧而不解作墓,乃訪邑中有塋墓者,助之運力,經時展勤,久乃閒練。又自賣丁夫以供眾費。窀穸之事,儉而當禮,性無術學,因心自然。葬畢,詣所買主,執役無懈,與諸奴分務,讓逸取勞,主人不忍使,每遣之。原平服勤,未嘗暫替。傭賃養母,有餘聚以自贖。

【譯述】會稽的郭原平,父親去世,修造墓室不願意用別人,但他自己雖然心靈手巧,卻不會修造墓室,於是他尋找鎮上專門建設墓室的匠人,幫人家幹活,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他終於學會了。他又出賣相當與十個勞動力的徭役,來解決為父親下葬所需的費用。營造墓穴,應當既簡單又符合禮儀,本來也沒有什麼學問,只要心誠合乎禮法就可以。郭原平安葬父親後,就去那些買他勞動力的買主家,非常勤懇地幹活。他與那些和他一起幹活的傭人奴僕分工的時候,總是把輕鬆的活讓給別人,自己選擇累活。主人不忍心使用他,常常讓他回去,但原平服役毫不懈怠,從沒有讓別人替代過。他靠為別人做傭人來養活母親,如果生活有餘,就贖回那些出賣的勞役。

【原文】海虞令何子平,母喪去官,哀毀逾禮,每至哭踴,頓絕方蘇。屬大明末,東土饑荒,繼以師旅,八年不得營葬。晝夜號哭,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不就清涼,一日以數合米為粥,不進鹽菜。所居屋敗,不蔽風日,兄子伯與欲為葺理,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伸,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興宗為會稽太守,甚加矜賞,為營冢壙。

【譯述】海虞令何子平,母親去世後,辭官居喪,他哀悼母親都超過了常禮,每次哭喪的時候,他都昏死過去,好半天才能甦醒過來。這時正是大明末,東部地區鬧饑荒,接著又是戰亂,他八年都無法安葬母親。這期間,他晝夜號哭,就好象在袒括期間一樣。他冬天不穿棉衣,暑天不乘涼,每天僅吃很少的一點粥,不吃鹹鹽和蔬菜。他所住的房屋破敗不堪,不能遮蔽風雨,他的侄兒伯與想為他修房,何子平不讓修,說:“我安葬母親的事未完成,等於是一個有罪的人,怎么能住好房子呢?”這時蔡興宗擔任會稽太守,對他大加表彰和獎賞,並為他的母親修建了墓室。

【原文】新野庾震喪父母,居貧無以葬,賃書以營事,至手掌穿,然後成葬事。賢者於葬,何如其汲汲也。今世俗信術者妄言,以為葬不擇地及歲月日時,則子孫不利,禍殃總至,乃至終喪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終身,或累世,猶不葬,至為水火所漂焚,他人所投棄,失亡屍柩,不知所之者,豈不哀哉!人所貴有子孫者,為死而形體有所付也。而既不葬,則與無子孫而死道路者奚以異乎?《詩》云:“行有死人,尚或之。”況為人子孫,乃忍棄其親而不葬哉!

【譯述】新野的庾震父母親去世,家裡貧窮無法安葬,他就靠為別人寫字掙錢安葬父母,他寫得手掌都爛了,才湊夠錢安葬了父母。那些賢達之人安葬去世的父母,竟是如此的心情急切,現在的那些信奉巫術的人胡說八道,認為安葬亡父亡母如果不占卜選擇風水寶地和吉利的年、月、日與時辰,就對子孫不利,各種禍事都會一起來。這些人以致於三年服喪結束,除去孝服之後,有的十年,有的二十年,有的甚至終身、好幾代,仍不去安葬死去的父母。搞得父母的遺體被水毀火焚,或者被別人拋棄,連屍首都找不著。豈不悲哀!人有子孫的好處就是為了在去世之後有人來安葬自己。既然不去安葬,那么與無子孫而死在野外無人收屍有啥區別呢?《詩經》說:“路上如果碰到死去的人,還有人來掩埋他。”何況是做子孫的,怎么能拋棄自己的父母不去安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