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十一

注“卑遙”:袁本、茶陵本作“ 卑遙切”,在注中“舉標甚高”下,是也。

注“名色皆赤”:案:“名”當作“石”。各本皆偽而屬上,非也。

注“丁鄧”:袁本、茶陵本作“ 磴丁鄧切”,在注中“下臨絕冥之澗”下,是也。

注“顧愷之啟蒙記曰”:袁本、茶陵本“記”下有“注”字,是也。

注“異苑曰天台山石”:何校“ 石”下添“橋”字。各本皆脫。

注“居求”又注“力鬼”:袁本、茶陵本作“居虬切”,“藟,力鬼切”,在注中“木下曲曰樛”下,是也。

注“道威夷者也”:陳雲別本“ 道”上有“周”字,無“者也”。案:此脫“周”字,衍“者”字。別本今未見。

注“玲瓏明見貌”:案:“玲瓏 ”當作“瓏玲”,此楊雄傳“和氏瓏玲”注也。善取同義,不拘語倒。其例全書盡然,不知者依正文乙轉,非也。

注“亡匪”:袁本、茶陵本作“ 亹亡匪切”,在注中“文貌”下,是也。

注“寧猶積也佇與寧同”:陳雲 “寧”當作“貯”,是也。各本皆偽。

注“陽林生於山南”:案:“林 ”當作“木”,此“地官山虞”注也。善以“陽木”注 “陽林”,不知者依正文改字,非也。

挹以玄玉之膏:案:“挹”當作 “揖”。乃善“揖”、五臣“挹”而亂之,說見下。

注“挹斟也”:袁本、茶陵本此下有“揖與挹同”四字。案:二本有者最是也。善引詩傳“挹”以注“揖”,故有是語,五臣因改為“挹”。袁、茶陵皆正文用五臣亂善而不載校語。尤本並刪此注,幾莫可考,甚非。

注“荀粲列傳”:案:“列”當作“別”。各本皆誤。三國魏志荀彧傳注有其證也。

蕪城賦四言。集云:登廣陵故城。漢書曰:廣陵國,高帝十一年屬吳,景帝更名江都,武帝更名廣陵。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焉。

 鮑明遠沈約宋書:鮑昭,字明遠,文辭贍逸。世祖時,昭為中書舍人,上好為文章,自謂物莫能及,昭悟其旨,為文多鄙言累句,當時鹹謂昭才盡,實不然也。臨海王子瑱為荊州,昭為前軍掌書記之任。子瑱敗,為亂兵所殺。

沵弭迤以爾平原,沵,相連漸平之貌也。廣雅曰:迤,斜也。平原,即廣陵也。南馳蒼梧漲 張海,北走去聲 紫塞雁門。南馳、北走,言所通者遠也。漢書有蒼梧郡。謝承後漢書曰:陳茂常渡漲海。如淳漢書注曰:走,音奏,趨也。崔豹古今注曰:秦所築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漢書有雁門郡。柂以漕渠,軸以昆崗。廣雅曰:柂,引也。漕渠,邗溝也。左氏傳曰:吳城邗溝,通江、淮。杜預曰:通糧道。說文曰:漕,水轉轂也。又曰:軸,持輪也。昆崗,廣陵之鎮平也,類車軸之持輪。河圖括地象曰:昆崗之山,橫為地軸。柂或為阹,軸或為袖。重江復關之隩,四會五達之莊。南臨江曰重,濱帶江南曰復。蒼頡篇曰:隩,藏也。洛陽記曰:銅□二枚在四會道頭。爾雅曰: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當昔全盛之時,車掛□衛 ,人駕肩。全盛,謂漢時也。史記,蘇秦說齊王曰:臨災之塗,車□擊,人肩摩。說文曰:□,車軸端。杜預左氏傳注曰:駕,陵也,謂相迫切也。廛閈撲卜地,歌吹沸天。鄭玄周禮注曰:廛,民居區域之稱。說文曰:閈,閭也。方言曰:撲,盡也。郭璞曰:今種物皆生,雲撲地出也。孳茲貨鹽田,鏟利銅山。聲類曰:孳,蕃也。孳、滋古字通也。海賦曰:陸死鹽田。蒼頡篇曰:鏟,削平也,初產切。史記曰:吳有豫章郡銅山,吳王濞盜鑄錢,煮海水為鹽。才力雄富,士馬精妍。班固傳贊曰:材力有餘,士馬強盛。范曄後漢書曰:王元說隗囂曰:今天水完富,士馬最強。故能奓秦法,佚周令。聲類曰:奓,侈字也。軼,過也。佚與軼通。西都賦曰:覽秦制,跨周法。劃崇墉,刳浚洫,圖脩世以休命。字林曰:佳刀曰劃。刳,謂除消其土也。周易曰:刳木為舟。薛綜西京賦註:墉,謂城;洫,池也。左氏傳,北宮文子曰:其有國家,令問長世。尚書曰:俟天休命。春秋元命苞曰:命者,天之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