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州十四:

汾州,中。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置汾州元帥府,後罷。至元二年,復行州事。舊領西河、孝義、介休、平遙、靈石五縣。元初,析靈石縣隸霍州,仍置小靈石縣。後省小靈石縣入介休。領縣四:

西河,中。孝義,下。至元三年,析溫泉縣之半置巡檢司,隸木路。平遙,下。元初,改隸太原路。至元二年,仍屬本州。介休。下。元初改隸太原路。至元二年,仍屬本路。

石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舊領司候司,離石、方山、孟門、溫泉、臨泉、寧鄉六縣。至元二年,省溫泉縣入孝義,升臨泉縣為臨州。後司候司與孟門、方山二縣俱省入離石。領縣二:

離石,下。倚郭。中統二年,省入本州。三年,復置。寧鄉。下。太宗九年,改隸太原府。定宗二年,改隸石州。憲宗九年,又隸太原府。至元三年,仍屬本州。

忻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太宗元年,升為九原府。後復為州。按至元三年以崞、代堅、台四州隸忻州,其時忻為九原府,故有屬州。領縣二:

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本州。四年,復置。定襄。下。

平定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舊領平定、樂平二縣。至元二年,省平定縣入本州。領縣一:

樂平。下。倚郭。至元二年,與平定縣俱省入本州。立巡檢司。七年,復置。

臨州。下。元初,徙治於舊城北四十里。金臨水縣,屬石州。中統二年,改臨泉縣,直隸太原路。三年,升為州。

保德州。下。本嵐州地。宋置保德州。金因之,屬河東北路。元初,又析置芭州。憲宗七年,省倚郭保德縣入本州。至元二年,省芭州及隞州河曲縣入之。三年,又以省入管州之岢嵐州故地來屬。四年,析岢嵐之地復隸管州。

崞州。下。金崞縣,屬代州。乃馬真皇后稱制三年,升為州。大德元年,又升為隞州,巡檢司為河曲縣,至元二年,隞州與所屬之河曲縣,均省入保德州為巡檢司。大德元年,又復置河曲縣。隸本州。後復省。

管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舊領靜樂一縣。太祖十六年,省靜樂入本州,並省岢嵐州及嵐州之樓煩縣、寧化州之寧化縣入之。至元三年,析岢嵐入保德州。四年,復隸本州。

代州。下。大德五年,興屯田於太和嶺,分山陰、雁門、馬邑、鄯陽、洪濟、金城、寧武為七屯。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元初,隸太原路。舊領雁門、崞縣、廣武三縣。元初,崞縣升為州。中統四年,省雁門縣入本州,省廣武縣入崞州。

台州。下。金升代州五台縣為台州,元初因之。

興州。下。金升嵐州合河為興州,元初因之。

堅州。下。金升代州繁崎縣為堅州,元初因之。

嵐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鉻。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復置。

孟州。下。金升太原府孟縣為孟州,元初因之。

晉寧路。上。金平陽府,屬河東南路。元初,置平陽路總管府。大德九年,改晉寧路。舊領臨汾、襄陵、洪洞、趙城、汾西、岳陽、浮山、和川、冀氏九縣。趙城改隸霍州。至元三年,省和川、冀氏入岳陽縣。四年,復置冀氏,並岳陽入之。後復改冀氏為岳陽縣。舊志作猗氏,誤。戶十二萬六百二十,口二十七萬一百二十一。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臨汾,中。倚郭。襄陵,中。洪洞,中。浮山,下。後至元二年,立十八盤巡檢司。汾西,下。岳陽。下。

府一:

河中府。金故府,屬河東南路。憲宗在潛,置河解萬戶府。領河中府及解州府,置錄事司。舊領河東、臨晉、虞鄉、猗氏、萬泉、河津、榮河七縣。至元三年,省虞鄉入臨晉,省萬泉入猗氏,並錄事司入河東,罷萬戶府,本府仍領解州。八年,解州直隸平陽路。十五年,復置萬泉縣。領縣六:

河東,下。府治所。萬泉,下。至元十四年,縣尹皇甫祐改建新城,廢舊治。猗氏,下。榮河,下。金升為河州。元初,復為榮河縣。臨晉,下。河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