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錄事司。

縣六:

須城,下。倚郭。東阿,中。宋徙縣治於金橋鎮。陽穀,中。以水患,宋徒縣治於孟店。汶上,中。金太和八年,改汶陽縣為汶上。壽張,下。金遷縣治於竹口鎮。後復舊治。平陰。下。至元十三年遷今治。

東昌路。下。金博州,屬山東西路。元初,改隸東平路。至元四年,升為博州路總管府。十三年,改東昌路。舊領聊城、堂邑、博平、荏平、高唐五縣。至元七年,升高唐為州,直隸中書省,析大名路莘縣來屬。二十六年,析堂邑屬地置邱縣。戶三萬三千一百二,口十二萬五千四百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聊城,中。倚郭。初隨博州隸東平路。至元四年,析為博州總管府治。十三年,改東昌路總管府治。堂邑,中。宋以水患,徙城於舊治東十里。莘縣,中。博平,中。宋以水患徙縣治於寬平鎮,又割明靈砦隸清平。荏平,中。邱縣。下。本為平恩鎮,隸曲周,後升為縣。至元二年,省入堂邑。二十六年,宣慰司言:“差稅詞訟,距堂邑二百餘里,往返不便。平恩有戶二千七百,升縣為宜。”乃復置邱縣隸本路。

濟寧路。下。金濟州,屬山東西路。舊治鉅野,後徙治任城。太宗七年,割隸東平府。至元六年,還治鉅野。八年升為濟寧府,治任城。尋仍治鉅野。十二年,復置濟州。是年,又以鉅野為府治,濟州仍治任城為散州。十六年,升濟寧府為路。置總管府。至正八年,遷濟寧路於濟州。十一年,置中書分省於濟寧。舊領任城、金鄉、嘉祥、鄆城四縣。後析任城縣隸濟州,嘉祥縣隸單州。至元六年,復置鉅野縣。八年,以濟州之鄆城、碭山、豐縣來屬。十二年,置肥城縣。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五萬九千八百十八。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七:

鉅野,中。倚郭。金廢縣,分其地隸嘉祥、鄆城、金鄉三縣。至元六年,復置。鄆城,上。金以水患,徙治盤溝村。至元八年,復還舊治。肥城,下。至元十二年,以平陰辛鎮寨東北十五里舊城置此縣,以平陰縣孝德等四鄉隸之。金鄉,下。舊隸濟州。至元二年來屬。碭山,下。金隸單州,又改隸歸德府。後圯於水。憲宗七年,復置,改隸東平路。至元二年,省入單父縣。三年,復置屬濟州。八年,改隸本路。虞城,下。金屬歸德府。後圯於水。憲宗二年,復置,改隸東平路。至元二年,省入單父縣。三年,復置,屬濟州。八年,改隸本路。豐縣。下。金屬徐州。憲宗二年,改隸濟州。至元八年,直隸本路。

州三:

濟州。下。至元十二年,別立濟州於任城,省縣入州。十五年,遷濟寧府於濟州,以鉅野行濟州事。是年,復於鉅野置濟寧府,州仍如舊。二十二年,復置任城縣,隸本州。領縣三:

任城。下。倚郭。魚台,下。金隸單州。太宗七年,改隸濟州。至元三年,省入金鄉縣。三年,復置。八年,隸濟寧府。十三年來屬。沛縣。下。金隸滕州。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憲宗二年,省州入縣。至元二年,省入豐縣。三年,復置。八年,隸濟寧路。十三年,來屬。

兗州。下。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改隸濟州。憲宗二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隸本路。領縣四:

嵫陽,下。曲阜,下。泗水,下。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復置。寧陽。下。至元二年,省入嵫陽。大德元年,復置。

單州。下。金故州,屬南京路。元初,改隸濟州。憲宗二年,屬東平府。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隸本路。舊領單父、成武、魚台、碭山、楚邱五縣。成武、楚邱改隸曹州,魚台改隸濟州,碭山改隸歸德府。至元後,析濟州之嘉祥縣來屬。領縣二:

單父,下。倚郭。元初與單州並屬濟州。憲宗二年。隸東平府。後省入本州。至元二年,復置。三年,還屬濟州。後改隸本州。嘉祥。下。金屬濟州。憲宗二年,隸東平府。至元二年,還屬濟州。後又改隸本州。舊治山口鎮。後遷橫山之南。金大定中,徙治萌山,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