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河陽,下。濟源,下。太宗六年,升為源州。七年,復為縣。溫縣。下。

衛輝路。下。金衛州。屬河北東路。舊治汲縣,以水患徙治於宜村新城,以胙城為倚郭縣。憲宗元年,還州治於汲縣。中統元年,升衛輝路總管府。戶二萬二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二萬七千二百四十七。領司一:

錄事司。中統元年置。

縣四:

汲縣,下。倚郭。新鄉。中。獲嘉,下。胙城。下。

州二:

輝州。下。金河平縣,又改蘇門縣,升為輝州,屬河北東路。元因之,改隸本路。舊領山陽縣。至元三年,廢山陰為鎮,入本州。

淇州。下,本衛縣之鹿台鄉。憲宗五年,以大名、彰德、衛輝籍余之戶,置為淇州。又置臨淇縣為倚郭。中統元年,隸大名路。至元三年,改隸衛輝路,省縣入本州。

河間路。下。金河間府,屬河北東路。至元二年,升河間路總管府。自河間路以下四路、七州,舊隸山東東西過宣慰司。至大二年改直隸中書省。舊領河間、肅寧二縣。至元二年,割濟南路之臨邑來屬。又析濟南路之齊東,景州之寧津,陵州之青城來屬。戶七萬九千二百六十八,口十六萬八千五百三十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河間,中。倚郭。肅寧,下。至元二年,廢為鎮,入河間縣。後復置。齊東,下。金齊東鎮。劉豫置夾河巡檢司。金亂,大兵南下,城之。憲宗三年,置縣,屬河間路。四年,又屬濟南路。至元二年,仍隸本路。縣管窵戶郊外皆章邱、鄒平地。寧津,下。金屬景州。至元二年,改隸本路。臨邑,下。金屬濟南府。太宗七年,改隸本路。憲宗三年,還屬濟南。至元二年,復屬本路,析縣南之新市入濟陽。青城。下。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置,屬濟南路。中統間,改隸陵州。至元二年,改隸本路。

州六:

滄州。中。金故州,屬河北東路。元初,改隸河間路。延祐元年,徙州治於長蘆鎮。領縣五:

清池,中。樂陵,中。縣治鹹平鎮,至正未遷治棣州舊城。南皮,下。無棣,下。至元二年,省入樂陵縣,以縣治入棣州。尋復置,又分其西界於故城置縣,仍屬本州,謂之西無棣縣。鹽山。下。至元二十五年,以滄州之軍營城為滄溟縣。其省、罷年分闕。

景州。中。金故州,又改觀州,治東光縣,屬河北東路。元初,改隸本路。至元二年,復為景州。元初,徙治蓚縣。舊領東光、阜城、將陵、吳橋、蓚、寧津六縣。憲宗三年,升將陵為陵州,寧津改隸河間路。領縣五:

蓚縣,中。元初升為元州。後復置。故城,中。元初隸河間路。至元三年省為故城鎮,入陵州。是年,復析陵州西南界置故城縣來屬。阜城,下。東光,下。吳橋。中。金升將陵縣之吳川鎮為縣。

清州。下。金故州,屬河北東路。太宗二年,升清寧府。七年,復為清州。舊領司候司,會川、興濟、靖海三縣。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及靖海、興濟入會川縣。後復置二縣。領縣三:

會川,中。靖海,下。興濟。下。

獻州。下。金壽州,又改獻州,屬河北東路。舊領樂壽、交河二縣。至元二年。省州及交河入樂壽,改,隸河間路。未幾,復置。領縣二:

樂壽,中。附郭。交河。中。金析樂壽縣置。

莫州。下。金故州,屬河北東路。舊領任邱一縣。至元中,復置莫亭縣。領縣二:

莫亭,下。倚郭。金析任邱地,置縣。後省。至元中復置。任邱。下。至元二年。省入河間縣。後復置。

陵州。下。金將凌縣,屬景州。憲宗三年,改隸河間府。是年,又升為陵州,隸濟南路。至元二年,復為縣。三年,仍為州,還隸本路。移建州治於舊治西北七里。

東平路。下。金東平府,屬山東西路。太祖十五年,國王木華黎承制授嚴實東平行台。太宗二年,以實為東平路行軍萬戶。實卒,子忠濟嗣為萬戶行總管府事。至元五年,始以東平為散府。九年,升下路總管府。戶四萬四千七百三十一,口五萬一百四十七。領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