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府領州二:

保全州,下。金德興府,屬西京路。至元三年,改奉聖州,後至元二年以地震改保全州。舊領德興、媯川、縉山、望雲、礬山、龍門六縣。中統四年升望雲縣為雲州,至元二年省礬山縣入永興,元初改金德興為永興縣。龍門縣入宣德府之宣德,三年省縉山縣入懷來,元初改金媯川為懷來縣。五年復置縉山縣,改隸宣德府,延祐三年徙懷來隸龍慶州。領縣一:

永興。下。倚郭。至元六年省入本州。未幾復置。延祐六年併入奉聖州。

蔚州。下。金故州,屬西京路。至元二年,省州入靈仙縣,隸弘州。是年復為蔚州。至大元年升蔚昌府。後復為蔚州,隸宣德府。領縣五:

靈仙,下。靈邱,下。飛狐,下。定安,下。廣靈。下。

州五:

興州。下。金故州,屬北京路。至元三年改屬上都路。舊領興安、宜興二縣。天曆元年,升宜興為州。後至元五年,省興安縣入本州。

宜興州。中。金宜興縣,屬興州。元初省入興州。至元二年,復置。天曆元年,升為州。俗稱小興州。以興州為大興州。

松州。下。金松山縣,屬大定府。中統三年,升為松州,仍存縣。至元二年,省縣入州。

桓州。上。金故州,屬西京路。元初省。至元二年,復置。

雲州。下。金望雲縣,屬德興府。中統四年,升為雲州,仍存縣,改屬宣德府。至元二年,省縣入州。二十八年,復析宣德之龍門鎮置望雲縣,隸本州。領縣一:

望雲。下。金龍門縣。屬德興府。至元二年,廢為鎮。二十八年,置縣。

興和路。上。金撫州,屬西京路。元初省,憲宗四年復置。中統三年以州為內輔,升為隆興府,建行宮。至元四年析隆興府自為一路,行總管府事。至大元年降隆興路為源州,隸中都留守司。四年,罷留守司,復置隆興路總管府。皇慶元年,改隆興路為興和路。戶八千九百七十三,口三萬九千四百九十五。舊領柔遠、集寧、豐利、威寧四縣。集寧縣升為路,豐利縣併入高原。中統三年,析大同府之懷安、天成二縣來屬。領縣四:

高原,下。倚郭。金柔遠縣。中統二年改今名,隸宣德府,三年來屬。懷安,下。金屬大同府。中統三年來屬,後廢。至元中復置懷安縣於陽門站。天成,下。金屬大同府,中統三年來屬。威寧。下。金威寧縣。舊志作鹹寧,誤。元初屬宣德府,中統三年來屬。

州一:

寶昌州。下。金昌州,領寶山縣,屬西京路。元初隸宣德府。中統三年,改隸本路,置鹽使司。後省州,存縣。延祐六年,改寶山縣為寶昌州。

永平路。下。金平州,屬中都路。太祖十年,改為興平府。後又改興平路。中統元年,又改平灤路,置總管府。大德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舊領盧龍、遷安、撫寧、昌黎、海山五縣。至元四年,省海山縣入昌黎。戶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九,口三萬五千三百。領司一:

錄事司。中統元年置。

縣四:

盧龍,下。倚郭。遷安,下。至元二年省入盧龍縣,後復置。撫寧,下。至元二年與海山縣俱省入昌黎。三年復置。四年,又與海山縣俱省。七年復置,仍省昌黎縣入之。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復置。十二年以海山縣故地來屬,改隸灤州。後復隸本路。

州一:

灤州。下。金故州,屬中都路。元初屬永平路。舊領義豐、馬城、石城、樂亭四縣。至元二年省石城縣入樂亭,三年改入義豐。四年又省馬城縣入義豐。延祐七年並永平灤邑縣於石城,是石城至元後復置,本路又有灤邑縣,均不可考。領縣二:

義豐,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本州。三年復置。樂亭。下。元初嘗置漠州,尋廢,復為樂亭縣。

德寧路。下。大德九年以黑水新城為靜安路,延祐五年改為德寧路。領縣一:

德寧。下。大德九年置靜安縣,延祐五年改今名,趙王不魯納食邑沙、靜、德寧等處。

淨州路。下。金故州。太宗八年置,屬西京路。後升為淨州路。延祐七年豐州修路碑有德寧天山分司宣慰使。是舊無淨州路,置路在仁宗以後。領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