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曹州。上。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二年,直隸中書省。舊領濟陰、定陶、東明三縣。至元三年,析濟南路禹城來屬,又析單州之成武、楚邱二縣來屬,改東明縣隸開州。戶三萬七千一百五十一,口十九萬五千三百三十五。領縣五:

濟陰,上。成武。中。定陶,中。禹城,中。楚邱。中。金初隸曹州,後改屬歸德府。又以限河不便,改屬單州。元初,還隸本州。

濮州。上。金故州,屬大名府路。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五年,直隸中書省。舊領鄄城、范縣。元初析開州之觀城,恩州之臨清來屬。至元三年,析東平路之館陶,至元五年析東平路之朝城來屬。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口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領縣六:

鄄城,上。朝城,中。館陶,中。有永濟鎮。臨清,下。觀城,下。范縣。下。舊志:原屬東平府,至元二年來屬。按此縣金已屬濮州,舊志誤也。

高唐州。中。金高唐縣,屬博州。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七年,昇州,直隸中書省。置高唐縣為州治,析東平路之夏津、武城來屬。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口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領縣三:

高唐,中。倚郭。夏津,中。武城。中。宋以衛河決,徙城於舊治東十里。泰安州。中。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五年,直隸中書省。舊領奉符、萊蕪、新泰三縣。至元七年,析濟南府之長清來屬。戶九千五百四十,口一萬七百九十五。領縣四:

奉符,中。長清,中。萊蕪,下。新泰。下。至元二年省入萊蕪。三十一年,復置。

德州。中。金故州,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舊領安德、平原、德平三縣。至元二年,析濟南府之齊河,大名府之清平來屬,直隸中書省。戶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四,口十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二。領縣五:

安德,中。治洊岡。平原,下。齊河,下。清平,下。德平。下。

恩州。中。金故州,屬大名府路。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七年,直隸中書省。舊領司候司,歷亭、武城、清河、臨清四縣。元初,析清河隸大名府,武城隸高唐州,臨清隸濮州。至元二年,又省司候司及歷亭入本州。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三萬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金冠氏縣,屬大名府。元初,隸東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隸中書省。戶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萬三千四十。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至大二年,以益都、濟南、般陽三路,寧海一州,隸宣慰司,余並令直隸中書省。按河間、東平、東昌、濟寧四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為山東西道,至大以前宣慰司兼轄山東東西道,以河間路為治所。《方輿勝覽》:河間路領以山東東西追,可證也。刊本作河東山西道,乃字誤。至大二年以後,宣慰司始專轄山東東路,移治益都路矣。又至正六年,改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都元帥府。

益都路。金益都府,屬山東東路。太祖二十一年,李全以益都降,授全益都路行中書省。全敗死揚州,其妻北還,仍為行省,傳其子李璮。中統三年,璮反。伏誅,仍置益都路行中書省及益都路總管府。至元三年,罷行省。二十四年,移宣慰司治益都。舊領益都一府,濰、膠、密、莒、沂、滕、嶧、博興、登、萊、寧海、行泰安州、行淄州十三州。至元二年,析登、萊二州入般陽路,省行淄州入益都縣,行泰安州入沂水縣。三年,省益都府入本路。九年,析寧海州直隸中書省。舊領益都、臨朐、壽光、博興、監淄、穆陵、樂安七縣。後穆陵併入臨朐,博興昇州,又割淄州之高苑縣來屬。戶七萬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五百二。領司一:

錄事司。

縣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行淄州淄川縣入之。淄川縣置於顏神縣,廢為巡檢司。縣舊治北城,俗稱東陽城,金移治南城,俗稱南陽城。臨淄,下。至元三年,併入益都。十五年,復置。臨朐,下。金析臨朐,置穆湊縣。元省穆陵。仍入臨朐。至元二年,併入益都。二十五年,復置。高苑,下。憲宗七年,省行長山縣入之,本屬行淄州,來屬木路。樂安,下。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