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六·志第十三



廣平路。下。金洺州,屬河北西路。太宗八年,置邢洺路總管府,以邢、磁、威隸之。憲宗二年,改洺磁路,止領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改廣平路總管府。舊領永年、廣平、宗城、新安、成安、肥縣、雞澤、曲周、洺水九縣。元初,省宗城入洺水縣,新安入洺州,又析洺水隸威州,成安隸磁州。戶四萬一千四百四十六,口六萬九千八十二。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

永年,中。倚郭。曲周,中。肥鄉,中。雞澤,下。元初省入永年。後復置。廣平。下。

州二:

磁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太祖十年,升為滏源軍節度使,求真定路。太宗八年,仍為磁州,改隸邢洺路。舊領隸事司,滏陽、武安、邯鄲三縣。至元二年,省真定之涉縣及成安縣入滏陽,省武安縣大邯鄲。後復置武安、成安二縣。至元三年,省錄事司入滏陽。領縣四:

滏陽,中。倚郭。武安。中。元統二年,移石山寨巡檢司於清水寨。邯鄲,下。成安。下。

威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治井陘縣。太宗六年,改隸邢洺路,以洺水縣來屬。憲宗二年,徙州治於洺水。舊領洺水、井徑、威三縣。至正間,省威縣入本州。領縣二:

洺水,中。倚郭。本隸洺州。定宗二年,改隸本州。憲宗二年,徙州治於此。井陘。下。憲宗二年,徒縣治於天長入鎮。

彰德路。下。金彰德府,屬河北西路。太宗四年,置彰德總帥汁,領衛、輝二州。憲宗二年,降彰德為散府,與衛、輝二州並隸真定路。至元元年。復立彰德路總管府,領懷、孟、衛、輝四川。二年,又析懷孟為一路,衛輝為一路。舊領安陽、林慮、湯陰、臨漳、輔岩五縣。至元四年,升林慮為州。六年,並輔岩入安陽縣。戶三萬五千二百四十六,口八萬八千二百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安陽,上。湯陰,中。臨漳。中。

州一:

林州。下。金林慮縣。後升林州。太宗七年,行縣事。憲宗二年,復為州。至元二年,復為縣,省輔岩縣入之。六年,復為州,割輔岩入安陽縣。

大名路。中。金大名府,屬大名府路。元初因之,置大名路總管府。舊領元城、大名、魏縣、冠氏、南樂、館陶、夏津、朝城、清平、莘縣十縣。冠氏升為州,館陶、朝城析隸濮州,夏津析隸高唐州,莘縣析隸東昌路,清平析隸德州。以恩州之清河縣來屬。戶六萬八千六百三十九,口十六萬三千六十九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

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併入大名縣。後復置。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縣治。憲宗二年,遷縣治於府城內。至元九年,置縣治於舊所。南樂,中。魏縣,中。清河,中。金故縣,屬恩州。太宗七年,改屬本路。

州三:

開州。上。金故州,屬大名府路。舊領濮陽、清豐、觀城、長垣四縣。元初,析觀城隸濮州。至元二年,又析大名路之長垣、東明來屬。領縣四:

濮陽,上。倚郭。東明,中。大宗七年,割隸大名路。至元七年來屬。長垣,中。初隸大名路。至元二年來屬。清豐。中。

滑州。中。金故州,屬河北西路。元初,改隸大名路。領縣二:

白馬,上。倚郭。內黃。中。

濬州。下。金故州,屬河北西路。至元二年,改隸大名路。舊領黎陽、衛縣。後並黎陽入本州;升衛縣為州,隸衛輝路。

懷慶路。下。金懷州,展河東南路,以與臨潢府懷州同,改南懷州,後又去南字。元初因之。太宗六年,行懷孟州事。憲宗七年,改懷孟路總管府。中統二年,仍為州,隸真定路。至元元年,以懷孟隸彰德路。二年,復自為一路,以淇州隸之。三年,又以淇州隸衛輝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潛邸,改懷慶路。戶三萬四千九百九十三,口十七萬九百二十六。領司一:

錄事司。

縣三:

河內,中。清化鎮有廟學。修武,中。武陟。中。

州一:

孟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南路,以水患徙治今城。故城謂之下孟州,新城謂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憲宗八年,復徙上孟州。舊領司候司,河陽、濟源、王屋、溫縣四縣。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濟源,並司候司入河陽。領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