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夏紀



[一]《汲冢書》:禹都陽城。《續漢書·郡國志》二注

臣瓚曰:……《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陽翟也。《漢書·地理志》注

《汲冢古文》並云:‘禹都陽城。’《禮記·緇衣》正義

案:《漢書·地理志》註:‘臣 瓚曰:《世本》禹都陽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 居陽翟也。’《禮記》正義所引,本作‘鹹陽’,阮元 校勘記引齊召南說‘“鹹陽”當作“陽城”’,據改。 《存真》作‘禹都陽城’。《輯校》作‘居陽城’。《 訂補》云:‘朱本正文作“禹都陽城”。誤引《世本》 文,王氏改之,是。’《輯校》、《訂補》似僅據《漢書》注,《續漢書》注所引明作‘禹都陽城’。至臣瓚 所云‘《汲郡古文》亦云居之’,即承所引《世本》之 ‘禹都陽城’而來,是《紀年》、《世本》之文本同, 《禮記》正義謂‘《世本》及《汲冢古文》並雲“禹都陽城”’,可證。《存真》本不誤,《輯校》、《訂 補》似以不誤為誤。《禮記·緇衣》正義所引,《存真 》、《輯校》、《訂補》皆失收。又《訂補》所引《路 史·後紀》卷一二注,見本書附錄。

[二]《紀年》曰:禹立四十五年。《 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三](《紀年》):益乾啟位,啟殺之。《 晉書·束皙傳》

《汲冢書》云:……益為啟所誅。《 史通·疑古》

(《竹書紀年》):後啟殺益。《 史通·雜說上》

案:《存真》、《輯校》作‘益乾啟位,啟殺之’。《輯校》云:‘《史通》《疑古篇》、《雜說篇》兩引“益為後啟所誅”。’所引與《史通》原文不合。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潘壽言禹情’註:‘言禹傳位於益,終令啟取之。’《戰國策·燕策一》:‘禹授益,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史記·燕召公世家》略同)《楚辭·天問》:‘啟代益作後。’王夫之《楚辭通釋》卷三云:‘《竹書紀年》載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蓋列國之史,異說如此。’《漢書·律曆志》:‘張壽王言,化益為天子代禹。’皆與《紀年》略同,而傳統之說則與此異。《孟子·萬章上》:‘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史記·夏本紀》略同)後世多宗此說,而以《紀年》等書為‘妄’。實際益、啟之間爭奪王位,乃原始社會轉變為階級社會之反映。

[四]《竹書》曰:夏後開舞九招也。《山海經·大荒西經》注

案:《存真》、《輯校》作‘九年,舞九韶’。所據為《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夏後開’即夏後啟,漢景帝名啟,避‘啟’字諱,漢人因改‘啟’為‘開’。吳大澄《韶字說》云:‘古文召、紹、韶、招、□、昭為一 字。’(《字說》,據《說文解字詁林》補遺卷三上) 是‘九招’即‘九韶’。《帝王世紀》:‘啟升後十年,舞九韶。’(《太平御覽》卷八二引)《山海經·大 荒西經》:‘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又 《海外西經》:‘夏後啟於此舞九代。’《楚辭·離騷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下]康娛以自縱。’又《天問》:‘啟棘賓(商)[帝],九辯九歌。’‘九招’、‘九 韶’、‘九歌’、‘九辯’,當為一事。

[五]啟征西河。《紀年》雲。《北堂書鈔》卷一三帝王部

案:《存真》、《輯校》作‘二十五年,征西河’。所據為《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帝王世紀》︰‘(啟)三十五年,征河西。’(《御覽》卷八二引,‘河西’當即‘西河’。)啟征西河必有史實。今本《紀年》:‘(帝啟)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伯壽帥師征西河,武觀來歸。’其說當出於《逸周書·嘗麥》:‘其在啟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凶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云:‘五子,五觀也,亦曰武觀,啟子。’《呂氏春秋·音初》:‘殷整甲徙宅西河。’古本《紀年》:‘河亶甲整即位,自囂遷於相。’(見後)是西河即相,今之河南安陽,與觀地(觀在衛)相近。所謂‘啟征西河’,疑即指啟誅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