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夏紀



[六]《竹書》云: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誥》卷一五注

案:《存真》作‘二十九年【陟】,年九十八’,所據為《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輯校》從《真誥》注。《真誥》云:‘夏啟為東明公,領斗君師。’註:‘禹之子也,姓姒。’下即引《竹書》云云。 《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輯校》云:‘《太平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啟升後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鑑外紀》:“皇甫謐曰:啟在位十年。”則《世紀》不得有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紀年》而誤題《世紀》也。此與《真誥》所引“啟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紀年》“啟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七]薛瓚《漢書集注》云:(《汲郡古文》)又云:太康居斟尋。《水經·巨洋水注》

臣瓚曰:……《汲郡古文》云:太康居峕尋。《 漢書·地理志》注

臣瓚云:……《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 史記·夏本紀》正義

《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 史記·周本紀》正義

案:《巨洋水注》等書引《汲郡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乃隱括之辭,非原文。

《水經注》稱薛瓚《漢書集注》,裴駰《史記集解序》、顏師古《漢書敘例》作‘臣瓚’,以為‘莫知姓氏’,裴氏又稱其書名《漢書音義》,皆與酈氏異。《穆天子傳》敘錄有校書郎傅瓚者曾參與校理之役,《史記索隱》以為即臣瓚,又引劉孝標說以為於瓚。《敘例》謂臣瓚‘舉駁前說,喜引《竹書》’。《索隱》以為傅瓚,疑是。臣瓚所引《竹書》,稱《汲郡古文》或《汲冢古文》。

[八]薛瓚《漢書集注》:……(《汲郡古文》)又雲……羿亦居之。《水經·巨洋水注》

臣瓚曰:……《汲郡古文》云:……羿亦居之。 《漢書·地理志》注

臣瓚云:……《汲冢古文》云:……羿亦居之。 《史記·夏本紀》正義

《汲冢古文》云:……羿亦居之。《史記·周本紀》正義

案:《巨洋水注》等書引《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存真》、《輯校》據此作‘【羿居斟尋】’。

[九]《紀年》曰:帝相即位,處商丘。《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案:《輯校》‘帝相’作‘後相’(《存真》同),‘處’作‘居’,影宋刻及鮑刻《御覽》皆與所引異。

《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冬,狄圍衛,衛遷於帝丘。卜曰三百年。衛成公夢康叔曰:“相奪予享。”公命祀相,寧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於此,久矣!非衛之罪也。”’是帝相曾處帝丘。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卷四因謂‘今按“商丘”當作“帝丘”’。《存真》云:‘“商”當為“帝”。帝丘,秦漢之濮陽,……《左傳》“衛遷帝丘,衛成公命祀相”,是也。’(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二說同)疑是。

[一0]《紀年》曰:(帝相)元年,征淮夷。《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案:《存真》、《輯校》作‘元年,征淮夷、畎夷’。據《路史》增‘畎夷’二字。《輯校》又引《後漢書·西羌傳》:‘後相即位,元年,乃征畎夷。’《存真》未收。《訂補》云:‘按《西羌傳》云:“後 相即位,乃征畎夷”,注不雲出《紀年》,王氏蓋以《西羌傳》三代事多本《紀年》而推定之,惟欠釋明,偶失。’《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甲骨文所記方國有‘隹屍’(《殷虛書契後編》下三六·六),郭沫若同志云:‘卜辭有隹屍,殆即淮夷。’(《殷契粹編》考釋頁五)有關‘淮夷’史事,屢見西周金文及先秦典籍。

[一一]《紀年》:二年,征風夷及黃夷。《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竹書紀年》曰):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 。《後漢書·東夷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