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夏紀



案:《存真》、《輯校》未引‘帝皋也’三字,《訂補》亦未及,蓋以為注文。疑此為《竹書同異》之語。《訂補》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二六]《紀年》曰:後發一名後敬,或曰發惠(其子立,為桀)。《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案:‘其子立為桀’五字,《存真》未引,蓋以為注文,疑為《竹書同異》之語。《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二七]《紀年》云: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再保庸會於上池,諸夷入舞。《北堂書鈔》卷八二禮儀部

《竹書紀年》曰: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後漢書,東夷傳》注

(《竹書紀年》)又曰: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太平御覽》卷七八0四夷部

《紀年》曰:(發)元年,(諸夷賓於王門,獻其樂舞)。《通鑑外紀》卷二

案:孔本《書鈔》卷八二兩引《紀年》此文,一見於‘會於上池’條,一見於‘會於上 池諸夷入舞’條,前條作‘保庸’,後條‘庸’字作‘墉’,其餘全同。《存真》、《輯校》、《訂補》未指出。又《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二八]薛瓚《漢書集注》……(《汲郡古文》)又云:……桀又居之。《水經·巨洋水注》

臣瓚曰:……《汲郡古文》云:……桀又居之。 《漢書·地理志》注

臣瓚云:……《汲冢古文》云:……桀又居之。 《史記·夏本紀》正義

《汲冢古文》云:……桀又居之。《史記·周本紀》正義

案:《巨洋水注》等書引《汲郡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訂補》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

[二九]《汲冢竹書》曰:不窋之晜孫。《爾雅·釋親》注

案:《釋親》:‘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註:‘晜,後也。’下即引《汲冢竹書》云云。《存真》列於後桀之世,云:‘晜孫者,玄孫之孫,己之六世孫也。此雲“不窋之晜孫”,不知所指,意者其指公劉乎?漢劉敬對高帝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然則公劉正當夏桀之世也。《周本紀》所記代系本不足信。《周語》:“祭公謀父曰: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雲世后稷,則非一世可知。不窋既非棄子,則公劉亦非棄之曾孫可知。湯伐桀至紂十七世,《世本》公劉至文王十六世(《史記》止十二世),世數略相當,故附著之。’《輯校》附於‘無年世可系者’。現姑從《存真》。

[三0]《紀年》曰:後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間夏。《太平御覽》卷一三五皇親部

《汲冢書》所謂苕華之玉。《山海經·西山經》注

郭璞曰:《汲冢竹書》曰: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桀愛二女,○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也。《史記·司馬相如傳》集解

○苕華。《紀年》。《北堂書鈔》卷二一帝王部

《紀年》曰:桀伐懡山,懡山莊王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斷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藝文類聚》卷八三寶玉部

《紀年》曰:後桀命扁伐山民,山民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愛二人,女無子焉,○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妹喜。《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

《書紀年》曰:桀伐懡山,獻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女,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太平御覽》卷三八一人事部

燉煌高納之郡府《紀年》曰: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桀愛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太平御覽》卷八0五珍寶部

燉煌《紀年》曰: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女,曰琬,曰琰。桀愛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事類賦》注卷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