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五十八 孟子八



萬章問士不託諸侯章

至之問:"孟子所以出處去就辭受,都從'禮門也,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做出。"曰:"固是不出此二者。然所謂義,所謂禮,裡面煞有節目。至錄云:"其中毫釐必辨。"如'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之類,便都是義之節目。如雲'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之類,都是禮之節目,此便是禮。'以君命將之,使己僕僕爾亟拜也',便不是禮。又如'於齊,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餽五十鎰而受;於薛,餽七十鎰而受',這個都有個則,都有義。君子於細微曲折,一一都要合義,所以易中說:'精義入神,以致用也。'義至於精,則應事接物之間,無一非義。不問小事大事,千變萬化,改頭換面出來,自家應副他,如利刀快劍相似,迎刃而解,件件剖作兩片去。孟子平日受用,便是得這個氣力。今觀其所言所行,無不是這個物事。初見梁惠王,劈初頭便劈作兩邊去。"〔賀孫〕至錄云:"孟子是義精,所以不放過。義是一柄利刀,凡事到面前,便割成兩片,所以精之。集義者,蓋毫釐微細各有義。'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所以要'精義入神'者,蓋欲'以致用也'。"

《朱子語類》 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