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中庸一

◎綱領

中庸一書,枝枝相對,葉葉相當,不知怎生做得一個文字齊整!〔方子〕

中庸,初學者未當理會。〔升卿〕

中庸之書難看。中間說鬼說神,都無理會。學者須是見得個道理了,方可看此書,將來印證。〔賜〕夔孫錄雲"中庸之書,如個卦影相似,中間"云云。

問中庸。曰:"而今都難恁理會。某說個讀書之序,須是且著力去看大學,又著力去看論語,又著力去看孟子。看得三書了,這中庸半截都了,不用問人,只略略恁看過。不可掉了易底,卻先去攻那難底。中庸多說無形影,如鬼神,如'天地參'等類,說得高;說下學處少,說上達處多。若且理會文義,則可矣。"問:"中庸精粗本末無不兼備否?"曰:"固是如此。然未到精粗本末無不備處。"〔淳〕

問中庸大學之別。曰:"如讀中庸求義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獨修省,亦只是誠意。"問:"只是中庸直說到'聖而不可知'處。"曰:"如大學裡也有如'前王不忘',便是'篤恭而天下平'底事。"〔胡泳〕

讀書先須看大綱,又看幾多間架。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是大綱。夫婦所知所能,與聖人不知不能處,此類是間架。譬人看屋,先看他大綱,次看幾多間,間內又有小間,然後方得貫通。"〔銖〕

問:"中庸名篇之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兼此二義,包括方盡。就道理上看,固是有未發之中;就經文上看,亦先言'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又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先生曰:"他所以名篇者,本是取'時中'之'中'。然所以能時中者,蓋有那未發之中在。所以先開說未發之中,然後又說'君子之時中'。"〔至〕(以下論名篇之義。)

至之問:"'中'含二義,有未發之中,有隨時之中。"曰:"中庸一書,本只是說隨時之中。然本其所以有此隨時之中,緣是有那未發之中,後面方說'時中'去。"至之又問:"'隨時之中,猶日中之中',何意?"曰:"本意只是說昨日看得是中,今日看得又不是中。然譬喻不相似,亦未穩在。"直卿云:"在中之中,與在事之中,只是一事。此是體,彼是尾。"〔方子〕與上條蓋同聞。

"'中庸'之'中',本是無過無不及之中,大旨在時中上。若推其中,則自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而為'時中'之'中'。未發之中是體,'時中'之'中'是用,'中'字兼中和言之。"直卿云:"如'仁義'二字,若兼義,則仁是體,義是用;若獨說仁,則義、禮、智皆在其中,自兼體用言之。"〔蓋卿〕

"'中庸'之'中',是兼已發而中節、無過不及者得名。故周子曰:'惟中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若不識得此理,則周子之言更解不得。所以伊川謂'中者,天下之正道'。中庸章句以'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論語集注以'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皆此意也。"〔人傑〕

"'中庸'之'中',兼不倚之中?"曰:"便是那不倚之中流從里出來。"〔炎〕

問:"明道以'不易'為庸,先生以'常'為庸,二說不同?"曰:"言常,則不易在其中矣。惟其常也,所以不易。但'不易'二字,則是事之已然者。自後觀之,則見此理之不可易。若庸,則日用常行者便是。"〔僩〕

或問:"'中庸'二字,伊川以庸為定理,先生易以為平常。據'中'之一字大段精微,若以平常釋'庸'字,則兩字大不相粘。"曰:"若看得不相粘,便是相粘了。如今說這物白,這物黑,便是相粘了。"廣因云:"若不相粘,則自不須相對言得。"曰:"便是此理難說。前日與季通說話終日,惜乎不來聽。東之與西,上之與下,以至於寒暑晝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對也。天地間物未嘗無相對者,故程先生嘗曰:'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看得來真箇好笑!"〔廣〕

"惟其平常,故不可易;若非常,則不得久矣。譬如飲食,如五穀是常,自不可易。若是珍羞異味不常得之物,則暫一食之可也,焉能久乎!庸,固是定理,若以為定理,則卻不見那平常底意思。今以平常言,則不易之定理自在其中矣。"廣因舉釋子偈有云:"世間萬事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曰:"便是他那道理也有極相似處,只是說得來別。故某於中庸章句序中著語云:'至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須是看得他那'彌近理而大亂真'處,始得。"廣云:"程子'自私'二字恐得其要領,但人看得此二字淺近了。"曰:"便是向日王順伯曾有書與陸子靜辨此二字云:'佛氏割截身體,猶自不顧,如何卻謂之自私得!'"味道因舉明道答橫渠書云:"大抵人患在自私而用智。"曰:"此卻是說大凡人之任私意耳。"因舉下文"豁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曰:"此亦是對說。'豁然而大公',便是不自私;'物來而順應',便是不用智。後面說治怒處曰:'但於怒時遽忘其怒,反觀理之是非,則於道思過半矣。''忘其怒',便是大公;'反觀理之是非',便是順應,都是對說。蓋其理自如此。"廣因云:"太極一判,便有陰陽相對。"曰:"然。"〔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