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六十四 中庸三

◎第二十章

"'修道以仁。'修道,便是說上文修身之道,自'為政在人'轉說將來。'修道以仁',仁是築底處,試商量如何?"伯豐言:"克去己私,復此天理,然後得其修。"曰:"固是。然聖賢言'仁'字處,便有個溫厚慈祥之意,帶個愛底道理。下文便言'親親為大'。"〔〈螢,中"蟲改田"〉〕

問:"'修道以仁',繼之以'仁者人也',何為下面又添說義禮?"曰:"仁便有義,如陽便有陰。親親尊賢,皆仁之事。親之尊之,其中自有個差等,這便是義與禮。親親,在父子如此,在宗族如彼,所謂'殺'也,尊賢;有當事之者,有當友之者,所謂'等'也。"〔僩〕

問:"仁亦是道,如何卻說'修道以仁'?"曰:"道是汎說,"汎"字,疑是"統"字。仁是切要底。"又問:"如此,則這'仁'字是偏言底?"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如此說,則此是偏言。"〔節〕

問:"思修身,不可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曰:"此處卻是倒看,根本在修身。然修身得力處,卻是知天。知天,是知至、物格,知得個自然道理。學若不知天,便記得此,又忘彼;得其一,失其二。未知天,見事頭緒多。既知天了,這裡便都定,這事也定,那事也定。"〔淳〕

"思事親不可不知人。"知人,只如"知人則哲"之"知",不是思欲事親,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親,更要知人。若不好底人與它處,豈不為親之累?知天,是知天道。

知天是起頭處。能知天,則知人、事親、修身,皆得其理矣。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皆知也。只是要知得到,信得及。如君之仁,子之孝之類,人所共知而多不能盡者,非真知故也。〔謨〕

問"知仁勇"。曰:"理會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德明〕

問"知仁勇"之分。曰:"大概知底屬知,行底屬仁,勇是勇於知,勇於行。"又云:"'生知安行',以知為主;'學知利行',以仁為主;'困知勉行',以勇為主。"〔燾〕

問:"'生知安行'為知,'學知利行'為仁,'困知勉行'為勇,此豈以等級言耶?"曰:"固是。蓋生知安行主於知而言。不知,如何行?安行者,只是安而行之,不用著力,然須是知得,方能行得也。故以生知安行為知。學知利行主於行而言。雖是學而知得,然須是著意去力行,則所學而知得者不為徒知也。"故以學知利行為仁。銖退思所謂三者,皆兼知行而言。大知固生知,非生知何以能安而行?至仁固力行,非學知何以能利而行?勇固是知行不可廢。翌日再問。先生曰:"更須涵養。"〔銖〕

問:"中庸以'生知安行'為知,'學知利行'為仁,何也?"曰:"論語說'仁者安仁',便是說得仁高了;'知者利仁',便是說得知低了。此處說知,便是仁在知中,說得知大了。蓋既是生知,必能安行。若是學知,便是知得淺;須是力行,方始至仁處,此便是仁在知外。譬如這個桌子,論語說仁,便是此腳直處;說知,便是橫處。中庸說仁,便是橫處;說知,便是直處。而今且將諸說錄出來看,看這一邊了,又去看那一邊,便自見得不相礙。"〔夔孫〕賜錄云:"'問諸說皆以生知安行為仁,學知利行為知,先生獨反是,何也?'曰:'論語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與中庸說"知仁勇",意思自別。生知安行,便是仁在知中。學知利行,便是仁在知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所以謂仁在知中。若是學知,便是知得淺些了;須是力行,方始至仁處,所以謂仁在知外。'問'智仁勇'。曰'理會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

仁則力行工夫多,知則致知工夫多。"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意自可見。〔道夫〕

問:"'力行近乎仁',又似'勇者不懼'意思。"曰:"互動說都是。三知都是知,三行都是仁,三近都是勇。生知安行好學,又是知;學知利行力行,又是仁;困知勉行知恥,又是勇。"〔淳〕

呂與叔"好學近仁"一段好。〔璘〕

知恥,如"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既恥為鄉人,進學安得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