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簡介

4.這篇小說是否存在兩條線索?

傳統的分析認為這篇小說存在一條明線和一條暗線,明寫楊志一行的矛盾衝突,暗寫吳用等人智取的經過。那么事實到底是否如此呢?一位老師在一篇文章中認為該小說不存在暗線(滕偉明《〈智取生辰綱〉不存在暗線》,發表於《語文學習》1983年第6期)。他認為:

如果說楊志一行在明處活動,吳用等人在暗處活動,因此線索也有明暗之分,那就把情節和結構混為一談了。如果說“智取”一節並未寫明吳用等人的姓名,因此算暗線,那么暗線與補敘的運用也就沒有區別。……“不出場”“不交手”和“暗示意義”,是暗線的主要特點。讓我們檢查一下《智取生辰綱》。

①吳用等人沒有出場嗎?否。他們在黃泥岡出場了,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作了正面描寫,而且是詳寫。

②吳用等人沒有同楊志一行交手嗎?否。他們與楊志一行進行了複雜的“鬥智”,正是這個“鬥智”過程構成了故事的高潮。

③小說的主題,即歌頌聚義英雄的大智大勇,是通過“暗示法”表現的嗎?否。聚義英雄“智取”的勝利,精明強幹的楊志押送的失敗,直接表現了這一主題,無須去“悟”。

因此,說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的這條線索,在黃泥岡上是暗線,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同意這種觀點。因為明線和暗線指的是結構的安排。楊志一行在明處活動,吳用等人在暗處活動,這只是敘述者所描述的情節顯現的樣子,但從結構上看,楊志和晁蓋等人的鬥智鬥勇始終在正面進行著,並沒有拉到暗處展示。如果我們對比魯迅的《藥》,我們就能很明顯的看出本課文並不存在暗線。魯迅的《藥》存在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為醫治兒子的病,去刑場取血饅頭,暗線是革命者夏瑜的死。這一線索存在以下特徵:夏瑜始終沒有出場,至少在表面上與華老栓為代表的愚昧民眾沒有衝突;小說所表現的革命者的無畏和民眾的愚昧都隱含在小說的情節中,並不直接表現。這才是一條真正的暗線。

練習說明

一、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楊志言行的語句,並據此分析一下楊志的性格特徵。課外閱讀《水滸》中有關楊志的其他章節,進一步談談你對這個人物的看法。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水滸》刻畫人物的手法,課外閱讀有關章節,理清楊志“失意──得志──幻滅”的性格發展歷程,並對人物發表自己的見解。

《水滸》中比較集中寫楊志的章節分別是: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第十二回“青面獸北京鬥武急先鋒東郭爭功”、第十五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第十六回“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楊志的性格特徵:精明能幹、粗暴蠻橫。有關語句如:

五七日後,人家漸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

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

楊志也嗔道:“你兩個好不曉事!這干係須是俺的!你們不替洒家打這夫子,卻在背後也慢慢地挨。這路上不是耍處!”

楊志道:“你這般說話,卻似放屁!前日行的須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尷尬去處,若不日裡趕過去,誰敢五更半夜走?”

楊志跳起來喝道:“那裡去!且睡了,卻理會!”

楊志大罵道:“你們省得甚么!”拿了藤條要打。

……

二、這篇課文用的是元、明間的白話,還夾雜著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詞語,字面上跟現代漢語完全一樣,但意思卻不同。如“計較”等。試從課文中把這類詞語找出來,同現代漢語加以對照辨析。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認識詞義的古今差異,認識到語言是發展變化的。雖然白話文很早就出現了,但明清時期的白話和現在我們常用的還是有差距的。因此閱讀時,不要以今義套古文,以免造成誤讀。

這樣的詞語很多,比如:

楊志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古:趕。今:動詞,拿,拿走。

這廝不值得便罵人。古:有必要。今:作某事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