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創業緣何難逃短命怪圈 激情來去匆匆

最近,本報記者在國內部分高校採訪時發現,大家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就是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短命化”。

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社會輿論大力宣傳“大學生不應該是搶飯碗的人,而是造飯碗的人”,各高校也提出“以創業促就業”,鼓勵引導學生走創業之路。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坯都還沒有成型就夭折或變形了,怎么去造碗啊!”浙江義烏工商學院副院長賈少華教授說。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院長李傑則專門做過統計:大一的時候,校內的創業社團、項目多如牛毛,但能堅持到大四且成功向社會延伸並繼續生存下來的是鳳毛麟角。他說:“大學生創業走進了一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

有的大學生創業項目“躺在創業一條街上"睡大覺"”

北京某學院投資50萬多元,在校園內打造“80後”、“90後”餐廳供大學生創業實踐,可沒持續多久就關門大吉。據參與創業的學生反思,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去協調各種社會關係,缺少風險控制能力。

賈少華說,高校一提及大學生創業,首選就是校內開店、練攤等。

浙江萬里學院執行校長陳厥祥說:“流通領域的低端創業不是大學生去追求的。”他認為,大學生應該選擇具有濃厚專業背景的行業和領域進行創業實踐,這樣才具有可持續性。

李傑對當前大學生創業實踐的模式憂心忡忡。據他介紹,一些同學由於缺乏巨觀視野,對實際社會需求與商業價值缺乏判斷力,“明明競爭對手比比皆是還往裡沖,結果灰頭灰臉地敗下陣來”。

因為他們進入了一個低門檻的行業創業,不可避免地在“紅海”中展開價格競爭、惡性競爭。為了尋求營利,往往需要與社會競爭對手針鋒相對。然而,“硬碰硬”的過招不是大學生的所長,創造未來獲利性增長的希望也就越來越渺茫。

據賈少華介紹,有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啟動後,缺乏行銷推廣能力與營利能力,根本沒辦法抵禦市場風險,而是“躺在"創業一條街"上"睡大覺"”,一些被動創業的大學生則只能輕鬆地上網玩遊戲。
在近期的某IT企業校園招聘宣講會上,大學生現場反應激烈。但記者了解到,有些大學生並未仔細思考自己是否適合這些崗位。 實習生鞠煥宗攝

應屆生職業發展路線不清、自身能力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等是失業主要原因

近日發布的《XX年北京市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北京市XX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失業或離職量最多的十個專業失業人數占了本科失業量的44.0%。一些看似“熱門”專業的學生,卻成了失業大軍的主體。專家認為,職業發展路線不清晰,專業能力與要求不匹配等,是造成離職率高的重要原因。

十專業失業量占44%

近日,麥可思研究院在京發布《XX年北京市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報告指出,北京市XX屆本科畢業生的半年後就業率為88%,較上一年明顯下降。其中,畢業半年後失業量最多的十個專業失業人數占了本科失業量的44.0%,法學、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5專業同時也是上一屆失業最多的專業。該報告的調查覆蓋了北京市本科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中的93所,本市XX屆大學畢業生6214人,在北京市就業的XX屆大學畢業生9444人。

教育專家指出,法學、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連續兩年失業最多,這主要由於高校在熱門專業上的盲目設定與擴招,造成供大於求所致。

求職心態影響離職率

同時,部分專業半年後失業量較高,與大學生求職心態有關。找工作時對自身能力和興趣沒有清晰認識,對要從事的行業和崗位沒有大體了解就匆忙應聘上崗;對可提供薪酬寄予很高期望,知道實際薪酬後有一定失落感而毀約。

記者了解到,今年校園招聘中,IT業雖然是招聘大戶,但因計算機專業學生基數較大,因此形勢也不容樂觀。智聯招聘數據顯示,8、9月中競爭指數排在第一的是網路管理員,268個人競爭1個職位。智聯招聘職場顧問郝健指出,計算機技術本身日新月異,如果自身學習能力不強,很可能因不能適應工作節奏而被淘汰。此外,由於IT、網際網路行業發展很快,學生希望通過跳槽提高薪水和福利,也促使很多學生半年後離職。